标签:
情感 |
分类: 杂谈 |
“如果额头终将刻上皱纹,你只能做到,不让皱纹刻在心上。”
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异常的满足,这种感觉与看《致青春》是不一样的。
因为看完《中国合伙人》,我突然明白《致青春》的火候到底欠在哪里了。
这部片名很土鳖的励志创业片里,我看到了友情、梦想、以及改变。
无论最初的相遇还是最后的分歧,依然为他们的友情所动容。
因为,曾经一段时间我把友情看的比爱情要重要的多。
你失意为你唱《海阔天空》,你迷茫给你听《外面的世界》,
不管曾经满怀信心的努力是否成功,都还可以继续《光阴的故事》。
看完电影,“ Do you have a dream? ”这句台词不断在耳旁回响。
每个人都曾有过,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记得吗?
于是电影又告诉我们:失败不可怕,害怕失败才可怕!
我们都曾为梦想而奋斗,最终却都为生活奋斗着。
梦想碎了,青春逝去了,没关系,生活继续,奋斗不止。
因为总有些更重要的事情赋予我们打败恐惧的勇气。
虽然电影背景在60、70年代,却没有特别强烈的违和感。
相反,异常理解个人经历与思想动荡下的选择妥协。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时代年轻人的理想实现都有苦痛挣扎的相似性,
是不是这种相似性包括
年少轻狂之时的鸿鹄之志在那段寻求基本生存向实现人生价值过渡的日子里都变得异常卑微?
是因为戏剧性与现实性的摩擦才是教会我们成长与成熟最好的导师吗?
我与电影中的年份距离久远,没有过那种很有时代感的装扮,没有那样的校园、图书馆,
没考过托福,没碰过GRE,尽管没去过美国可是对那片土地异常渴望。
我嘲笑每天都只顾着在胡吃海喝、谈情说爱、花前月下、苦逼背单词的大学生。
我没有过创业,没有执行理想的合伙人。
工作几年,来去自在,无畏得失,两袖清风。
可让我诧异的是,与我的生活相对接近的《致青春》并没有《合伙人》给我的产生的共鸣强烈。
活在这个世界二十余载,在观察与被观察的间隙发现,
这世界上各种人生穿插交错,素昧平生,然而人生最大的黑色幽默在于:
我们不认同除自己之外的生存法则,却又非常想得到别人的认可。
爱情是,事业是,生活亦是。
我们渴望与众不同、脱俗于众,可是还未来得及改变,即落入俗世。
于是我们在对方的标准里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之时,开始怀疑自己的标准是否可靠。
在试图得到别人认可与自己尝试妥协之间不停徘徊纠结,
时光斐然,一辈子就这样不明不白匆匆而过了。
我需要在生活欺骗了我之后,我欺骗回生活吗?
我需要把“春梦算吗?”作为“Do you have a dream ? ”的逃避敷衍吗?
我需要认同“其实我们追求的不是成功,而是自己的尊严”吗?
我需要停下来看清楚那些还未看清楚的事情吗?
我需要当面对一种女生你还没开口,她已经拒绝了你,还要告白吗?
我需要察言观色,听一个人说话,不是听他说了什么,而是听他没说什么。
我突然觉得,我的青春结束了。
曾经以为自己拥有的还有很多很多。
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分割线—————————————————————
注:文章没有校对,可能错字连篇,可能误打。草草作文,未作修改润色,也不追求文笔,得看且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