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入佛门的妙玉为何无奈与世难容?
从《红楼梦》第五回中的判词和《世难容》曲子里,我们就已经初略地感受到了妙玉鲜明的矛盾性,妙玉的一切似乎都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她出身仕宦之家却不为权势所容;她身为尼姑却非常富有;她度入空门却不忘红尘;她是槛外之人却没人喜欢她。她自己除了要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外,还要受到佛门清规戒律的桎梏。她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不甘心将自己埋没在没有人间烟火的寺庙里孤老终生。这是为什么呢?
一 、度入佛门本事无奈之举
住进蟠香寺后,妙玉依然过着自己的大家闺秀生活。十多年的晨钟暮鼓的生活也未把它浸润成一个六根清净的佛教徒,妙玉只不过是一个身居佛门的红尘中人,她有着“俗世”中人所有的种种“俗念”,而又不被世人所容。
出身仕宦人家的妙玉,且颇有才华,这使得她自视甚高“万人不入他目”,做事常常“不合时宜”给人难堪,让人难以接受。在贾府里,除了对贾母略显尊敬外,对其他人她是都不放在眼里的。在栊翠庵妙玉奉茶时,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妙玉也很简洁厉害地说“知道,这是老君眉。”,黛玉问:她沏茶用的水,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冷地批评了黛玉说“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妙玉连林妹妹这样的人她都照样抢白,可见有多清高了。
妙玉这种“天生成孤僻人皆罕”的性格,在贾府里很不受众人的欢心,薛宝钗和贾宝玉认为她“行为怪诞”;忠厚的李纨竟说她“可厌”;与她有十年师友之谊的邢岫烟说她“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其实,正值青春芳龄的妙玉,也有着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在需要朋友的年龄时候周围却没有一个朋友,她独守静庵,心中孤苦可知。妙玉越是孤僻,越让人觉得不容易接近,这样越与世人难容。
因为妙玉很小出家,从此远离了父母的呵护、家庭的温暖。后又父母亡故,家道衰落,她由有家不能归变为无家可归。这段特殊的生活经历对其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养成了她很难与人相处的特殊性格。所以,我们不将妙玉看作完整意义上的尼姑,她自己也没将自己当作真正的出家人,她不信佛门超越生死的精神,崇奉“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现实。
在“四大家族”衰败之后,被迫流落烟花巷。又为世俗所不容。结果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她“世难容”的悲剧既有社会原因,又因自己心性高洁性格,故而常怀“花因喜洁难寻偶”、“一生傲岸苦不谐”之慨。实际妙玉的悲剧寄托了曹雪芹对不合理的末世社会现实的一腔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