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明枝
金明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6,698
  • 关注人气:1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太宗为什么嫌弃自己的后宫妃嫔都是贱隶?

(2019-11-09 21:31:57)
标签:

李世民

唐朝

婚姻制度

两性情感

历史

分类: 闲话隋唐

近年由于隋唐时期的电视剧层出不穷,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只是鲜为人知的是,其实在贞观十三年左右,唐太宗就与魏征等大臣公开讨论过自己后宫存在着严重问题。

太宗谓侍臣曰:“汉代常以八月选洛阳中子女资色端丽者,载还后宫,此不可为法。然即日宫内,甚多配役之口,使其诞乳诸王,是非所宜。据此论选补宫列,理宜依礼。”公对曰:“人多惑嬖色,乃致败乱。周幽惑褒姒,晋献惑骊姬,耽于宠欲,废嫡立庶,幽王因此身死,遂丧西周;献公身虽护没,祸延数代。嫔御之间,所宜深慎。”(《魏郑公谏录》)

所谓“配役之口”,指的就是被发配从事苦役的罪人。至于“诞乳”二字,考虑到曾有不擅长文言文阅读以至于望文生义的读者,将“诞乳”一词误解为是哺育,这里就再多提一句,“诞乳”就是生育、出生的意思。《隋书》中就有记载:“长宁王俨,勇长子也。诞乳之初,以报高祖。”由此可知,“诞乳”即指出生、生育。

而这段君臣之间的对话翻译成白话文,大意就是: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汉朝经常在每年的八月择选一些品貌出众的良家女子入后宫充当嫔御,这种做法本不应该成为后世效仿的对象。但是现在我的后宫中有太多贱隶出身的女子充当妃嫔,由这些人生养皇子实在不合适,所以还是按照汉时的规矩,以后嫔御从宫外的良家子中择选。” 魏征则道:“陛下英明,历史上因为后妃而导致国力衰败乃至亡国的例子不胜枚举,陛下你慎重择选后宫是非常有必要的。”

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这场对话本是一段就事论事的讨论,然而放在讲究所谓人人平等的现代人眼里,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甚至还有人高举现代道德的标尺,或戴上粉丝滤镜进行批判:唐太宗李世民好歹也是历史上堂堂一代明君,怎么会嫌弃自己的后宫女人是一群配役之口呢?这么不怜香惜玉,一点都不符合明君的形象!

且先不说衡量一个古代皇帝是不是明君,从来不取决于他用什么态度对待后宫妃嫔。毕竟皇帝不是后宫保姆,封建阶级社会里的一贯要求也是后宫女人必须尽心尽力伺候好皇帝,而不是颠倒过来,反而要求一国之君屈尊纡贵地去考虑、去照顾后宫一众妃嫔的心情。

再看唐太宗对后宫部分妃嫔的评价是“配役之口”,在某些怜香惜玉的现代人看来,这四个字实在是太侮辱人了,然而就当时封建社会的阶级观念而言,“配役之口”四个字其实已经说得相当客气了。因为更加残酷的事实是,这些配役之口所处的阶级,是当时社会中最卑贱、最低下的官奴婢

什么是官奴婢呢?

唐朝的社会阶级大致可分为“良”与“贱”两大等级。“良”主要包括各级官吏与编户齐民,“贱”主要指奴婢、官户、部曲等,其中奴婢还可根据从属关系,细分为官属奴婢和私属奴婢两类人。

说是“人”,实际上奴婢的地位并不比货物高出多少,《唐律疏议》中就有明确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奴婢等同于主人的畜产、资财,地位竟是如此卑微,以至于同样都属于贱籍,奴婢的地位却比官户、部曲还要低,俨然是当时社会最底层、最卑贱的存在。

事实上也正因为官奴婢的身份实在是太卑贱了,统治者往往将此作为一种严惩的手段,比如将谋反者的家眷一律充作官奴婢。

《隋书·刑法志》:
梁武帝承齐昏虐之余,刑政多僻。……其谋反、大逆已上皆斩。父子同产田,无少长皆弃市。母妻姊妹及应从坐弃市者,妻子女妾同补奚官为奴婢

(隋)高祖既受周禅……唯大逆谋反叛者,父子兄弟皆斩,家口没官

《旧唐书·职官志》:
凡反逆相坐,没其家为官奴婢

《新唐书·刑法志》:
谋反者男女奴婢没为官奴婢,隶司农,七十者免之。

《唐会要》:
奴婢
旧制。凡反逆相坐。没其家为官奴婢。反逆家男女及奴婢没官。皆谓之官奴婢

从贵族没为官奴婢,身份与地位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策马游长安的名门望族,一夕之间跌落尘泥,从此卑躬屈膝,为奴为婢,供人驱使。这样惨烈的遽变别说沦为官奴婢的人难以接受,就连旁人瞧见了都难免动了恻隐之心。《唐会要》上就记载了这样一桩美谈:

武德五年。安州刺史李大亮。以破辅公祏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一皆放还。高祖闻而嗟赏。更赐奴婢三十人。

李大亮看着一群曾经出身簪缨世家的子弟如今只能以贱隶的身份给自己打杂,供自己使唤,实在于心不忍,于是免去了他们贱籍的身份。

李大亮固然宅心仁厚,但他这样的善心之举对于皇宫中动辄数万的官奴婢而言,实在是杯水车薪。事实上对于这些官奴婢而言,一旦被没官后,他们的出路无非以下三种:有技能的就送去各个相应的部门,没有技能的就送去司农寺,大部分女子则送入掖庭宫充作宫婢。皇帝若要赏赐王公大臣奴婢,又或者皇宫、行宫、亲王府、公主府等各处需要奴婢,皆由此分配过去——唐太宗李世民公然嫌弃的那些后宫妃嫔,就是通过这个途径而来的。

武德四年,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因为得罪了掌管后宫的唐高祖宠妃万贵妃,所以分配进入秦王府的姬妾多是官奴婢出身,如韦珪、杨氏、阴氏、韦尼子、刀妙琏等人。

要知道李世民一出生就是唐国公次子,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郡公,随着李唐王朝的建立更是封了亲王,所以打心眼里瞧不上这些官奴婢出身的姬妾也实属人之常情,只是迫于形势根本不能拒绝。毕竟万贵妃得以干预后宫事务是“特蒙高祖亲礼”的,违抗万贵妃的决定就是在违逆唐高祖的意思,李世民还不至于愚蠢到为了一群贱隶徒生事端,白白给一旁虎视眈眈的太子李建成落下现成的把柄。

只是李世民可以为一时所迫,不得不接纳这些贱隶出身的姬妾,但这并不代表他真的就能咽下这口气,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李世民当着大臣们的面抱怨自己的后宫都是些官奴婢出身的女人,这些配役之口根本不配为他生儿育女。

此话一出,后宫多少妃嫔躺枪,首当其冲的就是贵妃韦珪。

虽然很多现代人一看到韦珪出自京兆韦氏又封了个贵妃,就想当然地以为她在后宫、在唐太宗心中一定占据了颇为重要的地位。然而无情的史实则证明了,一朝籍没掖庭,沦为贱隶,韦珪当年是哪个门阀世家的衣冠子女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从今往后,官奴婢这个身份就是她人生履历中最大的污点。

而且更加残酷的是,古代阶级社会为了方便管理这些官奴婢,每年十月都会将黄口以上的官奴婢送去炙面,然后接受刑部都官曹的核查。

所谓炙面,就是通过烧灼面庞的方式在脸上留下终身耻辱的印记,此举是为了标明官奴婢的贱籍身份。只是这样的方式过于残忍了些,所以大约从唐玄宗开始,官奴婢不必再接受炙面的羞辱而是改以印臂,即“以绸缪记印于臂上……渍以挂红膏,则水洗色不退”。这样官奴婢虽然不能免去沦为贱籍的耻辱,可至少不必将这份屈辱明晃晃地挂在脸上,公开处刑了。

但是唐初的官奴婢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除非是连路都不会走的幼儿,或是年纪超过50岁的老人,否则都要接受炙面如薛大鼎就因为在隋末被籍没为官奴婢,脸上从此留下了贱籍的印记,即便后来当上了沧州刺史,仍然能被人一眼看出“直是贱/人”的身份。

所以也就难怪为什么韦贵妃墓中,韦珪本人的全身画像其他地方都保存得很好,唯独缺失了最重要的面孔。以往人们都以为壁画上脸部的缺失是因为风化等缘故,然而在进一步了解了唐初的官奴婢制度后,壁画上的脸部为什么会失踪,显然有了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当时人的故意为之。

这种可能性极大,毕竟韦珪的墓志铭早已出土,上面对她曾经没为官奴婢的不光彩经历只字不提,甚至还粉饰以“良家入选”。但是墓志可以贴金,炙面的痕迹却难以消除,所以为了替墓主彻底遮掩掉沦为贱隶的难堪过往,干脆将壁画上她的脸部直接磨灭。如此一来,就再无人能知道韦珪在顶着一个看似光鲜亮丽的贵妃头衔下,其实是深为唐太宗所鄙的官奴婢出身了。

只不过留给后人欣赏的表面功夫易做,韦贵妃活着时的日子却是真的难过。何出此言?那就不妨看看韦贵妃和她的家族、子女在唐太宗时的真实待遇吧。

虽然网上历来有种不靠谱的说法,声称长孙皇后过世后韦贵妃就是唐太宗的无冕皇后,甚至执掌了后宫大权。然而通观历朝历代的后宫制度便可知道,即便六宫无主,后宫之事也完全可以由各级女官自行处理,没必要非得任命一位总的代理人

所以即使身为贵妃,但只要没有皇帝的授意,就没有资格直接掌管后宫。唐宪宗的原配郭贵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唐宪宗唯恐自己的风流猎艳被限制,从而不肯将原配郭氏立为皇后,只给了贵妃之位——若身为贵妃便能理所应当地掌管后宫,那唐宪宗又何必多此一举?

更何况能够执掌后宫对于宫妃来说那是莫大的荣誉,即使是多位嫔妃共同管理后宫,史书也同样会记载下来。陈后主的张贵妃统摄后宫,隋文帝宣华夫人、容华夫人共同代掌后宫的事情在史书中记载得清清楚楚,刘浚的列传也特意花了一番笔墨记载着其母潘淑妃掌管后宫一事。前文中也提到过,唐高祖的万贵妃之所以能过问后宫事务,是得到唐高祖特许的。

反观韦贵妃这里,别说史书了,就是充斥着各种浮夸溢美之词的墓志上,都不好意思提及所谓的代管后宫一事,可见韦贵妃在长孙皇后逝世后掌管唐太宗的后宫,不过是现代人的想当然罢了。尤其是在韦贵妃不仅本人无宠,就连她的家族子女所得待遇都很寒酸的情况下,这种代管后宫的莫大荣誉,于韦贵妃而言根本是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

那么,韦贵妃的家族子女待遇到底有多差呢?

唐制:“若内命妇,一品之母,为正四品郡君”。韦贵妃作为后宫正一品四妃,尽管她的生母只是韦圆成的小妾,但因为嫡母独孤氏早在武德元年之前就逝世了,所以按“无嫡母,封所生母”的规矩,其生母本可以获封正四品郡君。但事实则是其母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都不曾得到过郡君的封号。直到韦贵妃因生母的病逝而表现得异常悲痛,“哀号荼毒,毁瘠弗已”,唐太宗这才象征性地追赠了韦贵妃之父韦圆成一个徐州都督的官衔,至于生母仍旧没能得封郡君。而韦圆成生前便已是隋朝的开府仪同三司、陈州等二州刺史、郧国公,唐太宗追封的徐州都督远远比不上韦圆成生前的地位,可见这种追封不过是敷衍之举而已。

不仅如此,韦贵妃所生育的临川公主与纪王李慎在同样庶出的皇子公主中,也是待遇比较差的。临川公主直到18岁才被册封为公主,驸马周道务的出身在所有驸马中是最差的。韦贵妃唯一的儿子纪王李慎虽然很有才华,在襄州处理政务的能力也非常出色,甚至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然而唐太宗并没有因此给予李慎格外的关注或奖赏。

至于韦贵妃与前夫李珉的女儿李氏,当年一并籍没掖庭,但都20岁了,其母韦贵妃仍不能自主安排女儿的婚事。直到贞观四年突厥来降,唐太宗为了安抚众多来降的突厥贵族,这才将仍旧是官奴婢身份的李氏封为定襄县主,代替李唐的宗室女,嫁给在贵族眼里堪称婚配最末等的胡人为妻。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感到不解:既然韦珪作为贵妃无宠到了这般地步,唐太宗为什么还要封她为贵妃?

其实这跟人们长期以来一些错误的观念有关。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贵妃就等于宠妃,被皇帝封为高品级的妃子都是宠妃。其实不然,后宫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就算没有宠妃,皇帝也不会把四妃之位一直空着不封,历史上身处高位却无宠的嫔妃比比皆是。

再加上皇后是天然的后宫之主,掌管后宫事务,除非皇后无宠到了极点而皇帝又另有极为宠爱的嫔妃,不然皇帝是不会随意插手后宫事务的。所以纵观唐朝的后宫,皇后的权利极大,比如唐高宗的王皇后,明明萧淑妃出身好、资历老、深得宠爱、又生育了三个皇子公主,但最高也只是个淑妃,另有一个无宠无子的女人压她一头坐上了贵妃之位;风流多情的唐宪宗为了防止结发妻子当上皇后后会掣肘自己的猎艳行为,于是坚决不立原配为皇后——唐朝皇后在后宫的权利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表面上看,唐朝后宫嫔妃的册封诏书都是皇帝亲自下的,可妃嫔的地位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后。除非皇帝有特别的吩咐或要求,不然皇后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安排后宫女人的品级。身为贵妃却是个不得宠的女人,原因之所在,也就不难理解了。

只不过皇后可以在安排妃嫔之位时用上小心思,可真正决定这些妃嫔地位乃至命运的,还是皇帝本人。而不幸的是,韦贵妃等人摊上的是唐太宗这个直男晚期。是以即便韦贵妃这些贱隶出身的嫔妃辛辛苦苦怀胎十月,为皇室开枝散叶,说起来没有功劳也是有苦劳的,但是唐太宗仍旧免不了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些出身官奴婢的女人,就更别奢望还能对她们产生什么旖旎的感情了。

尤为令人叹息的是,韦贵妃等人若只是出身不讨喜也就罢了,然而她们展现出来的容貌、品性等综合素质同样不给力,所生育的皇子公主也无法为她们搏取唐太宗更多的眷顾。这些因,最终酿成了苦涩的果,那就是韦贵妃等后宫妃嫔自身无缘唐太宗恩宠,其儿女也一生待遇平平甚至更差。

如果说韦贵妃等人被没为官奴婢,是封建社会的局限性所造成的,那么她们最终遭到唐太宗毫不留情的鄙夷,也只能让人叹息一句:时也,命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