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仁” 为仁由己 演讲稿
(2011-06-30 20:11:50)
标签:
文化 |
各位国学界的前辈、学者、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感谢大会能给我这次机会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国学知识,希望在这一次的心得分享中,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前辈指正。
我的名字叫史浩,今年17岁。来自曲阜国学院,我的家乡是墨子故里——滕州。每次来曲阜这个圣城学习的时候也要路过我们的孟子故里——邹城。我很庆幸自己一生下来就落在了齐鲁大地,更荣幸的是生在了圣人的脚下,并且现在吸取的是圣人的智慧,接受的是圣人的教诲。
我为什么要说是现在呢?因为我在16岁之前,也是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接受的都是体制性学校的教育,当然也同时存在着体制性学校学生的性格和癖好。那时就感觉同学们对这种应试教育有种厌恶的气氛所在。所以偶然的一次机会有幸接触到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同时也结识了许多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在曲阜国学院这个大家庭中,学习了没到一年的时间,便认识到了国学知识的重要性,深刻地认识到这个大趋势的走向。
20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佐的谈话中指出:“真正能够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孔孟儒学与大乘佛法。所以,这个结论也使我更加地明确了学习传统文化的信念。
在这全国已经掀起国学热的时候,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孔老夫子是对的呢?我们为什么要去学习国学呢?那是因为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和感觉到了当代社会发展的走向,以及当代体制教育的弊端所在。我认为现在的体制教育,学的那些文化课,有几个人是先学会去做人的呢?《论语》中也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如今也称之为应试教育,就是专门应付考试的教育,都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的工作,安安稳稳的过一生,就算是你的学问再大,什么博士啦,硕士啦,没有良好的传统道德修养,不明白以上的道理,不明白人生的意义,如何去安安稳稳的过一生呢?失掉了这些,人生一切都是空谈!
所以我们现在学习孔老夫子的文化,返本做人那才是基础。人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本心的发愿。
那么何为“本”呢?那就是儒家文化一直所提倡的“仁”。孔子、孟子,在去各个国家面见国君的时候,都主张实行仁政。鲁国在重用先师的时候,治理了三个月就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状态。孟子更是对各国国君说“反其本矣”“发政施仁”。为什么要反复的提起“仁”这个字眼呢?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人类刚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没有污秽所以纯洁,是为“善”也。而本善的东西它恰恰就是仁的最直接体现。
“仁者人也”。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们本来就有的一种道德观念。
“仁”这个字眼非常的抽象。整部《论语》中先师没有对仁这个字下定义和概念。他的弟子问他都是说去怎么去做,怎么去实践。而且对每个人的回答不一。这便是因材施教。今天的国学教育,也要注重先师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
近几年来,国学老师紧缺,培养好国学人才,就要心中树立起“为仁由己”的精神境界,不要靠别人,要想着时时刻刻去影响他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进取,说到积极进取使我想到了一个反面例子。那就是先师门下的弟子之一冉求。《论语·雍也篇》中提到,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朱子曰:力不足者,欲进而不能;画者,能进而不欲。谓之画者,如画地以自限也。以为力量不够作为懒惰的托词,今日仍常见者,此盖言“而志于学”之重要。
刘宝楠先生的《论语正义》云:“凡人志道,皆必力学,人不可一日勿学。故于学自有不己之功。圣门弟子,若颜门大贤,犹欲罢不能,既竭吾才,欲从未由。其于夫之道盖亦勉力以至。然循序渐进,自能入德,奚自以力不足自诿?里仁篇夫子云: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有人能把他一天的力量都用在仁上吗?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我未见力不足者”强调了道德修养完全依靠自觉能力,其实就是面前所说的“为仁由己”的问题。
《论语·颜渊篇》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乎哉?”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克己,有人解释为克制私欲,其实不仅是私欲需要克制。人的喜怒哀乐都需要有所克制,喜怒哀乐之情是一切行为的原始基础,人与外界相接触,内心情感就表现为行为,而因为人生活在群体中,也需要有所克制,情感的过度表达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也有害于身体健康。
复礼,曾有人解释为恢复旧礼,是复辟,这是有意曲解。复是践行的意思,复礼就是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礼的具体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今天说的克己复礼,不是要恢复古代的礼,而是要求我们遵守当代社会的规范。
“克己复礼”是一个整体。“克己复礼为仁”仁是礼的基础,灵魂。礼是仁的体现,落实。礼之所以有生命力,在于有内在的仁,如果没有仁,礼就成了死的形式。禁锢人的枷锁,孔子划时代的巨大贡献,就是引仁入礼。用仁来解释礼,“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深刻地说明了仁、礼之间的重要之关系。
孔子提出了为仁由己的重大命题。“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欲仁而得仁”都是以此为根据的。
其实“克己复礼为仁”这一思想不是孔子的首创。《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不过克己复礼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人由此去认识仁,只有孔子才充分地重视这一古训,并加以发挥,用它明确了仁,礼之间的关系。指出礼是为仁的必由之路。
仁就是人,也就是刚开始所提到的“人之初,性本善”因此仁者人也。仁就是通权达变,做人处事的艺术。并非僵化的教条,为仁由己,并非他人。
“存乎其心,形诸于外,无可无不可,无及无不及,无中无不中,无得无不得,无是无不是,无非无不非。”只要我们存心修德,一心向仁,自愿自觉的努力,以一颗宽厚博大的心灵,包容一切,那么仁德还会远吗?
现代社会最起码有三分之二的人像冉求一样,有着自我局限,安于现状的念头。这是对人生的不负责任,难怪成功人士越来越少。在这飞速发展的时代,国学日益兴盛,身为儒门弟子的我们,要以“为仁由己”的国学精神为中心,放飞自己,时时刻刻保持着旺盛的探求欲和积极的进取心,这正是成就事业的前提。
成就人生的秘诀就在于屡败而屡战,遇挫而愈奋。遍观历史上任何成就事业的伟人,无不经历过无数的艰难困苦,在逆境中拼搏奋斗,最终方才成就一番伟业,为人敬仰,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凡事都需要艰辛的努力,以至于付出相应的代价。
实质上,我们往往不是被我们的敌人所战胜,也不是被所谓的命运所限定,而是被自己的懦弱击败。还未开始就已经缴械,自己就退出场去,这是我们自己的悲哀。
其实挫折是成就事业,塑造人生的真正动力,如果没有挫折,也许我们真的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我们的生活会因此而缺乏很多相应的魅力。
安于现状,苟且偷生,不思进取,丧失自信,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惰性,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障碍。要使得消除这些障碍,就必须回归到“仁德”,也就是说《大学》中所提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帮助自己内修仁德,最终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使得人们都有着灿烂的人生,去创造自己“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
最后,祝福大家健康快乐,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