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布罗德曼分区(Brodmann area)

(2015-08-17 21:35:34)
标签:

布罗德曼

大脑皮层

皮质

神经细胞

分类: 醫學

布罗德曼分区(Brodmann area

 

一个布罗德曼区域是人类或其它灵长类动物大脑皮层中的一个范围,这个区域是由它的细胞结构或其细胞的病理组织和结构定义的。


历史(History)

布罗德曼分区最早由德国解剖学家科比尼安·布罗德曼(Korbinian Brodmann)根据神经细胞的组织结构定义和编写。他使用了尼氏小细胞染色的方法观察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1909年,布罗德曼出版了人类、猴及其他物种的大脑皮层图[1]以及关于哺乳动物大脑皮层的一般细胞类型和层状组织的许多其他的发现。不同物种间同样的布罗德曼区域编号并不意味着相应的区域[2]。在1925年,一个相似的但更详细的脑皮质图由Constantin von Economo and Georg N. Koskinas出版[3]

重要性(Present importance)

布罗德曼分区已经探讨、争论、完善、更正了近一个世纪,目前仍然是最广为人知、最常被引用的人类脑皮层结构组织。

    很多布罗德曼单一的根据神经组织定义的区域已经和多种皮质功能紧密关联。比如,3,1,2区(Brodmann areas 1, 2 and 3)是初级躯体感觉皮质;4区是初级运动皮质;17区是初级视皮层;41区和42区与初级听皮层密切对应;皮层联络区的高级别功能也通过神经生理、功能成像和其他方法定位于相应的布罗德曼区域(比如,Broca's言语和语言区定位在左半球4445区)。然而,功能成像只能确定依据布罗德曼分区的脑功能区的近似位置,因为任何一个大脑的实际边界需要它组织病理学检查来确定。

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布罗德曼区

http://s1/mw690/00220WRXzy6URLGzQ0Ee0&690area)" TITLE="布罗德曼分区(Brodmann area)" />

123区:体感皮层(习惯上常称为“312
4
- 初级运动皮层
5
- 体感联合皮层
6
- 前运动皮层和辅助运动皮层(次级运动皮层,次级运动区)
7
- 体感联合皮层
8
- 包括额页眼动区(Frontal eye field
9
- 后外侧前额叶皮层
10
- 额极区(上额回和中额回最前侧的部分)
11
- 额眶区(眶回,直回和上额回前侧的一部分)
12
- 额眶区(上额回和下前回之间的区域)
13
岛皮层
17
- 初级视皮层
18
- 视觉联合皮层
19
- 视觉联合皮层
20
- 下颞回
21
- 中颞回
22
- 上颞回,其前侧部分属于韦尼克区
23
- 下后扣带皮层
24
- 下前扣带皮层
25
- 膝下皮层
26
- 压外区(Ectosplenial area
28
- 后内嗅皮层
29
- 压后扣带皮层
30
- 扣带皮层的一部分
31
- 上后扣带皮层
32
- 上前扣带皮层
34
- 前扣带皮层,位于海马旁回
35
- 旁嗅皮层,位于海马旁回
36
- 海马旁皮层
37
- 梭状回
38
- 颞极区
39
- 角回,韦尼克区的一部分
40
- 缘上回,韦尼克区的一部分
41
42 - 初级听皮层和听觉联合皮层
43
- 中央下区(Subcentral area
44
- 三角部,布洛卡区的一部分
45
- 岛盖部,布洛卡区的一部分
46
- 上外额叶皮层
47
- 下额页皮层
48
- 下脚后区,颞叶内侧的一小部分
49
- 岛旁区,位于颞叶和岛叶的交界处

 

批评

von Bonin and Bailey构建猕猴的脑图时,他们发现Brodmann的描述是不充分的:“Brodmann (1907)确实制定了人类脑图,并被广泛使用,但可惜脑图相关数据未发布[6]Constantin von Economo and Georg N. Koskinas 发布的细胞结构方案是唯一合适的的对人类大脑皮层的详细描述。

 

参考文献

  1.  Brodmann K (1909). "Vergleichende Lokalisationslehre der Grosshirnrinde" (in German). Leipzig: Johann Ambrosius Barth.

2.     Jump up^ Garey LJ. (2006). Brodmann's Localisation in the Cerebral Cortex. New York: Springer. ISBN 978-0387-26917-7.

3.     Jump up to:a b Economo, C., Koskinas, G.N. (1925). "Die Cytoarchitektonik der Hirnrinde des erwachsenen Menschen" (in German). Wien & Berlin: Springer.

4.      Fales CL, Barch DM, Rundle MM, Mintun MA, Snyder AZ, Cohen JD, Mathews J, Sheline YI (February 2008). "Altered emotional interference processing in affective and cognitive-control brain circuitry in major depression"Biol. Psychiatry 63 (4): 377–84. doi:10.1016/j.biopsych.2007.06.012.PMC 2268639PMID 17719567.

5.     Brent A. Vogt, Deepak N. Pandya, Douglas L. Rosene (August 1987). "Cingulate Cortex of the Rhesus Monkey: I. Cytoarchitecture and Thalamic Afferents". 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262 (2): 256–270. doi:10.1002/cne.902620207PMID 3624554.

6.      Gerhardt von Bonin & Percival Bailey (1925). The Neocortex of Macaca Mulatta (PDF). UrbanaIllinois: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to be continue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