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腊八回忆文化随笔 |
从此“腊八”是记忆
每年“腊八”的时候,父母都要出出进进,忙忙活活几天。头一天晚上母亲几乎不睡觉,一遍一遍地在厨房忙碌,她要给儿女做出最可口的饭菜;现在想来,的确难为母亲了,她真的是做出了无米之炊。当然了,也与母亲心性好强有关,一顿腊八饭也不愿意输于别的人家。等我们早上放学回家,家家门前的大老碗都飘着五谷的香气。勤快能干的媳妇们进东家,出西家,把自己的腊八饭让别人品尝。饭食做得不好的,家境贫寒的,这时会特别的惭愧,不好意思。这一天,我们姊妹几个会特别自豪,来家里盛饭的人特别多。一进家门,母亲就满满地盛上一碗五颜六色热气腾腾的腊八饭,让寒冷中的孩子馋涎欲滴,吃饱吃好。平时,我们老家早上和晚上都是稀饭馒头,只有“腊八”这天,三餐可以吃到有滋有味有肉有菜的调和饭。这对缺吃少穿,口味寡淡,饥肠响如鼓,正长身体的懵懂少年是多么大的诱惑呀!也许,普通老百姓家的小孩子,只能在“腊八粥”里尝出了油腥美味,告慰一下口腹中寂寞了一年的馋虫,让他蠢蠢欲动。
喝“腊八粥”也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父亲前一晚就特别交代了各项规矩。第一碗,得恭恭敬敬送到家里的祖先灵位面前,焚香叩首,祭祀先人,感恩祖先庇佑这一年平安顺利。第二碗,得送到家中老人面前以示孝敬,也祝老人健康长寿。随后,还要分别盛出几碗,送到左邻右里家中,感恩这一年邻里的帮衬照顾。最后,才是一家人围坐一起,热热闹闹,舒舒服服,各自吃上一大碗这混杂了春夏秋冬七宝五味的腊八粥。然后,叙叙这一年的酸甜苦辣,风风雨雨,感恩岁月带来了又一个平安年,也感恩时光没有辜负每一个用心生活的人。
《隋书·礼仪志》记载:腊者,接也。寓意新旧交替,旧年将尽,新年将至。腊八节,也是春节的序曲,团圆的先声。“不吃腊八,冻掉下巴”,告诉我们节气是大寒,天气到了最冷的时候,要注意保暖。“过了腊八,长一杈巴”,是说寒夜慢慢地短了,白天慢慢地长了,是人在苦寒中对温暖对未来的一种期盼。这些琐碎,细致,温暖的唠叨与叮嘱只有家里人才有,只有父母才有。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了,就没有了家,就没有了家乡,就没有了荡漾着亲情和温暖的“腊八”。也许,节日的意义就在于,让幸福的人更幸福,让寂寞的人更寂寞,让无助的人更失落,让遗憾的人更悲伤。据说,1896年圣诞节,托尔斯泰这一天的日记写有这样一句话:“手心冰凉。真想哭,真想爱。”这句话是在日记里写的,即使有声,也是托尔斯泰写作时的喃喃自语,不可能大声。但它击中了我。于无声处听惊雷。哭什么?爱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手心冰凉”中能够发出自己而非他人的“感动”。哭,是感动;爱,也是。无论是爱自己,爱别人,还是渴望有人爱,都是一种感动。遗憾的是,人只有进入回忆的时候,才知道曾经拥有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