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语言的生理基础、心理机制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
本文从心理语言学出发,介绍了人类语言的生理基础,分析了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挖掘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并运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去。
[关键词] 人类语言
生理基础 心理机制
外语教学 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剧,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随着我国加入WTO,无疑外语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介绍人类语言的生理基础,研究外语学习的心理机制和较为合理的心理模式,挖掘其对语言习得的启示,并将其运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去。
一、人类语言的生理基础
语言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特有产物,是区别人类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人类的发言器官和语言能力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渐渐为人类独特的属性被保留下来,并且遗传下去。大脑是人类脑力活动的中心,是指挥人类语言活动的“司令部”。大脑的表面,即大脑皮层,布满了数以亿计的神经元。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认知能力都聚积在大脑皮层上,如语言能力、艺术能力、思维能力等。大脑的不同部位分工明确,有的指挥视觉,有的指挥味觉,有的指挥四肢,有的指挥思考,那哪个部位指挥人类的语言活动呢?
1、语言中枢
1861年,法国外科医生,神经解剖学家保尔·布罗卡(P.
Broca)在巴黎召开的人类学会议上,公布了一个令人感觉兴趣的病例: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话,能用面部表情和手势同别人交流,且该病人与讲话相关的肌肉和发音器完全正常,可是说话非常困难。原因何在呢?病人死后经解剖检查才真相大白,他的大脑第3左额回病变,有鸡蛋大小。这说明,他不能说话的原因不在发音器官而在脑子。该病变部位正好位于大脑皮层控制口咽肌运动的区域之前,显然与口咽肌完成发音和说话动作有关。于是,布罗卡设想,这就是大脑语言中枢的所在地。这个区域现被叫做布罗卡区。
1874年,德国神学家卡尔·韦尼克(Wernike)报告了另一种病例:病人能主动说话,听觉也十分正常,然而奇怪的是,他听不懂别人的话,连自己的话也听不懂。病人死后检查发现大脑第3额上回有病变。于是,韦尼克推测,这一区域与理解语言有关,是语言感受中枢。后来一些科学家就把这一部位名命为韦尼克区。现在之所谓韦尼克区是指大脑左半球后部颞顶叶较广泛的区域。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组成了语言中枢的主要部分。语言中枢的发现开创了人类对自身语言研究的新纪元。
2、海马区与记忆
1953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医生对一名27岁的病人实行了摘除海马区和相近部位脑区以缓解恶性癫痫症状手术,果然治愈了癫痫病,但同时却千万了严重的后果:该病人虽然保留着手术前发生事情的记忆,其他智力活动也无明显变化,但对术后发生的事情只能记住几分钟,他几乎完全丧失了时间延续的概念,甚至讲不出自己确切的年龄。显然,人类的记忆与海马区密切相关。目前认为与记忆有关的神经结构是海马回路,海马→穹隆→下丘脑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
3、大脑左侧优势
现代研究表明,语言中枢主要有四个,各位于有关器官的皮质运动、听觉、视觉中枢附近。如言语运动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靠近面舌、喉部诸肌的运动中枢(中央前回下部);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靠近手肌的运动中枢(中央前回中部);言语感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靠近听说中枢(颞桓回);阅读中枢位于顶叶角回,靠近视觉中枢。右利手者(惯用右手者),以上的中枢在左侧半球(优势侧),左利手者,仍有40%在左侧半球。大脑左侧皮质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故称为优势半球。这种一侧优势的现象虽与遗传有关,但主要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与人类习惯使用右手密切有关。人类的左侧优势自10~12岁逐步建立,成年后左侧半球损伤,就很难在右侧皮质再建语言中枢。
二、人类语言的心理机制
1、记忆
人类的语言能力除了生理基础外,还牵涉到心理机制。语言处理是语言的原则和心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语言信息处理模型里,外部信息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心理结构来理解、编辑、存储和提取,核心部分就是记忆。言语的习得和产出都离不开记忆。没有了记忆我们的一切言语和思维活动,感知和推测能力都成了无源之水。
人类的记忆过程可简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个阶段,也可细分为感觉性记忆、第1级记忆、第2级记忆和第3级记忆4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相当于短时性记,后两个阶段相当于长时性记,信息通过感觉系统获得后在脑的感觉区内储存,这个阶段称为感觉性记忆。如果未经注意和处理即很快消失。如果信息在此阶段经过加工处理,把不连续的先后进来的信息整合成新的连续印象,即可转入第1级记忆。通过反复运用学习,信息便在第一级记忆中循环,从而延长信息在第1级记忆中停留的时间,这样就使信息转入第2级记忆中。第2级记忆是一个大而持久的储存系统。有些记忆的痕迹,如自己的名字和每天都在进行操作的手艺等,通过长年累月的运用,将终生难忘,这一类记忆储存在第3级记忆中。另外,我们生活中有时会记得一些经历几年,十几年至几十年而不会忘记的细节。有人把这种记忆叫作“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y)。在这种记忆里,很多相关的思想,活动和经验都和某一个场合联系起来,即贴近联系(association
by
contiguity)。很多记忆术都以这一个原则为基础,我们可以用强制的方法把某些声音、形性和气味和其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加强记忆。
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要求将习得的语言知识从短时记忆向长时性记忆转移。这种转移的实现需要信息对大脑在时间上反复多次的刺激(即强化)。实践表明,记忆的重要原则是频率和练习。这也是学习理论的核心问题。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对语言知识了如指掌,运用起来得心应手,都需要反复的记忆和使用,需要强化训练。
2、语言输入的心理过程
语言的输入是个认知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学习者通过听觉、阅读把感知到的语言符号先在韦尼克区内进行解释,然后传递到布罗卡区以备表达之用。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要完成符号辨认和理解两个阶段。作者的思想通过语言符号传达给学习者。学习者则对一连串的语言符号进行信息处理,使之意义化,并加以理解、接受然后储存到记忆中,形成各种各样的图式。
输入(听、读)的关键在于理解,仅仅辨认语言符号而不能理解是无意义的。学习者为了达到最终的理解,应使语言符号意义化,将其与自己已具备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加以思考、推测、判断、证明、或修正。学习者已具备的同材料相关的知识结构(图式)是理解的基础。学习者的知识面越大,图式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理解也越好。这就是为什么学习者容易理解他所熟悉的语言与文化背景的文章。在对输入信息的理解中,头脑中高层次图式预测输入的信息,并对这种预测加以肯定或否定,从而加速信息的吸收和同化,增强理解继而形成更高质量的图式。而语言符号的辨认仅是输入过程的准备阶段。句子、篇章的理解不只是对其中的每个字母、单词、短语的辨认和感知。实验证明,人们记住的是文章的大体内容,通过说话结构,句法特点,把它看作一个整体,透过表层,对深层意义进行理解。
同时在语言习得中,词汇的输入占很大比例。因为词汇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理解的效率。读者记忆中存储的词义知识是进行语义编码,甚至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础。Perfetti(1982)等人的实验显示,当阅读材料中有9%的生僻词时,文章语义单元的回忆量只有19%。当把些生僻词的词义教给读者时,他们的回忆量就能提高约27%,这表明,理解的程度依赖于词汇量的大小。
3、言语产出的心理过程
人们在说话、写作时,先从韦尼克区提取词汇,然后将它们传递到布罗卡区,在这里进行文字、语义和句法的编码,再决定言语的具体形式或语音,并向书写中枢或言语运动中枢发出指令,完成言语的产出。
高质量的言语产出取决高质量、大数量的输入。学习者不进行大量的阅读,口语和写作就成为无源之水,追求优美的语言产出是舍本逐木。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文章中讲了些什么,而且要注意文章是怎样讲的。即,作者是怎样构造他的文章,通过什么手段来达到他的目的和意图,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言语输出。
人类在学习过程,开始往往不熟练、反应慢,如在学习某种精巧运动(如体操动作或乐器演奏)时,开始总是不协调。而一段时间后,大脑不断接受感觉传入信息的刺激,进行联合活动,对运动逐步熟练后,动作就变得协调、精巧,反应快速、敏捷。人类的外语习得亦是如此。通过不断的刺激,大脑对语言和信息的感知、理解质量就越高,思维越敏锐。当对神经系统的刺激引起人的自我满足和愉悦时,这种奖赏系统会激发人的兴趣,以愉快的心情去面对语言学习。
三、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了解人类语言的生理基础,研究人类语言形成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对外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上文已逐步提及到,下面笔者加以归纳,并进一步阐述。
1、根据学习理论中的频率和练习原则,在外语语言知识和词汇教学中,应体现高重复率。记忆的牢固程度依赖于反复的学习和运用。
2、根据“闪光灯记忆”和贴近联系原则,我们在外语教学中需要把枯燥的语言知识和词汇记忆尽量放到具体语境中去,强调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增进理解,因为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基础。
3、语言的输入是输出的源泉。在外语教学中应扩大语言信息的输入,增加阅读量。反复的刺激会激活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通道,提高语言中枢对语言信息的敏感性、理解速度和理解程度,促进外语思维的发展。
4、在阅读教学中,应强调语篇感知的整体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字、词、句的教学,应注意整体教学,增进学习者对语篇的深层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只有当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才能激发人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减轻学习者的情感过滤机制,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 桂诗春. 新编心理语言[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5-102
[2] 朱大章 陆利民. 生理学概要[M]. 复兴大学出版社,2002,143-174
[3] 侯熙德. 神经病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1-64
[4] 尤肖南. 心理语言学学习中的几个重点问题[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 (6),56-59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Psychology of
language. By introducing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of language,
analyzing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language learning, the
writer excavates the enlightenment 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puts it into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 human language
physiological basis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FLT) enlightenment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