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地质年代排序

标签:
地质年代古生物地层地层划分远古生命地球年代 |
分类: 天文、地理 |
总:1、地质年代(geologic time)
2、地层系统
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3、地质年代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一、太古宇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一、太古宙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二、元古宇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二、元古宙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三、显生宇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三、显生宙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1、古生界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1、古生代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2、中生界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2、中生代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3、新生界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3、新生代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 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 500万年前,结束于2 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 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附:第四纪名称来历。最初人们把地壳发展的历史分为第一纪(大致相当前寒武纪,即太古宙 元古宙)、第二纪(大致相当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相对应的地层分别称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国学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现第三纪已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故仅留有第四纪的名称。
地球历史上的朝代
地球的诞生,已有45亿~46亿年,但我们今天仅对它近6亿年来的这段历史了解得比较清楚。因为地球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主要是靠当时形成的岩层和所含的古生物化石记录下来的;地球上的生物虽然早在三十几亿年前就已出现,但长期停滞在很低级的阶段,主要是些低等的菌藻植物,它们留下的化石,说明的情况不多,而且保存这些化石的岩层,又大多经过程度不同的变质,这就使地球这段早期历史更加不易了解。只是到了距今约6亿年前,较高级的生物大量出现了,并有大量未经变质的沉积岩层和动物化石保留下来,从而提供了许多比较可靠的材料。所以,现在关于地球的6亿年以来的这一段历史,阐述得比较详细和可信。这和人类历史的阐述有相似之处,无文字记载以前,人类历史是比较模糊和简略的,而有文字记载以后,人类历史才变得清楚和翔实。总之,无论是地球历史还是人类历史,距今越远越模糊、越简略,距今越近越清楚、越翔实。
从地球诞生到6亿年前,这段时间在地球历史上被称为隐生宙,虽然延续的时间约有40亿年,但由于材料不足,未能划分出详细的历史发展阶段,一般只再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而它们之间还无确定的界限,因此常统称为前古生代。
前古生代时期,地壳正在形成,还不大坚实巩固,火山活动强烈,从岩浆中分离出来的气体大量进入到大气中和溶解到水里。在早期,大气中缺少氧气,海水是酸性的,太阳辐射来的紫外线不受阻挡地到达地面,这些都不利于生命的出现。但是生命还是出现了,从业已找到的化石来看,首先出现的是前面提到过的低等菌藻植物,别看它们很微小,但它们对改造地球上的环境、使之适于生命存在,作出了重大贡献。就是它们,吸收了许多二氧化碳,放出许多氧气,并促成海水中的钙、镁等元素和二氧化碳结合成为碳酸盐沉入海底,从而把大量二氧化碳固定在碳酸盐矿物组成的石灰岩、白云岩里。到了距今约二十几亿年前,地球的大气圈中就有不少氧气了;到距今7亿~8亿年前,大气中氧的含量,已增加到接近今天的水平。
前古生代的岩石,大都经过变质成了变质岩。只是在我国有点特殊,还保存有很多形成于前古生代后期的沉积岩,它们的总厚度超过万米,因此曾有人把这些岩层所代表的时间划为前古生代下面的一个历史阶段,称为震旦纪。“震旦”是古印度人对我国这块地方的称呼,用它来命名,有表示这是根据中国的地层特点划分出来的意思。现在查明,这段时间很长,约有13.5亿年,作为一个“纪”,显得太长了,究竟是怎样划分的,专家们还在讨论。
“纪”是在“代”下面划分得更细的地球历史阶段。由于资料太少,前古生代里没分出什么纪,地球的历史再向前发展,人们可以划分出来的纪就多了。
从6亿年前开始到现在这段时间,被称为显生宙,包含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这些“代”下面再分出11个“纪”。
古生代经历的时间约有三亿七千万年,下分“寒武”“奥陶〔奥陶〕奥陶纪,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亿年前,结束于4.4亿年前。“奥陶”是英国威尔士地区一个古民族名。”“志留〔志留〕志留纪,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4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志留”也是英国威尔士地区一个古民族名。”“泥盆〔泥盆〕泥盆纪,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6亿年前。“泥盆”是英国南部“德文”郡的音译。”“石炭”“二叠〔二叠〕二叠纪,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因地层一般分为上部红色砂岩,下部镁质灰岩,故名。”六个纪。
中生代经历的时间约有一亿五千万年,下分“三叠〔三叠〕三叠纪,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8亿年前。因地层三分性明显,故名。”“侏罗〔侏罗〕侏罗纪,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始于2.08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侏罗纪”的名称来源于瑞士和法国交界的侏罗山。”“白垩〔白垩〕白垩纪,中生代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0.65亿年前。“白垩纪”的名称来源于英吉利海峡两岸的白垩(石灰)层。”三个纪。
新生代只有“第三”“第四”两个纪,经历的时间也最短,只有八千万年。
这些纪的名称,除了“石炭”乃因那时形成的地层中含煤丰富,“白垩”乃因当初据以分出这个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少白垩,还有点意义以外,别的名称都没什么与科学有关的意义。这有点像我国历史上的唐、宋、元、明、清等等,名称本身不说明什么问题。
我国历史上朝代的划分,是以统治者的更换为界限的。地球历史的划分,也多少有这层意思。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生物的阶段性变化,是这些“代”和“纪”划分的主要依据。
当地球上的生物从以低等植物为主演变为以有壳的无脊椎动物占优势时,地球的历史从隐生宙(即前古生代)进入到显生宙。
生物继续从低级向高级演化,无脊椎动物让位给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又不断有新的“强者”出现,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到我们人类,此衰彼兴,依次扮演着地球上的主角。
在古生代的早期,我国的北方和南方,都有很广阔的地区为海水所淹没。在海里,藻类仍在大量繁殖,但比它高级得多的生物已大量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三叶虫的动物统治了全世界的海洋,这时陆地上仍没有任何生物。
三叶虫是节肢动物的一种,全身分为头、胸、尾三节,又有一条凸起的中轴贯穿在头尾之间,横看竖看都可分出三个部分,在它的身上长有甲壳,起保护作用。三叶虫长约数厘米,这在当时是个儿大的动物,它们大多栖息在海底,也有少数钻到泥沙中居住或在水里漂游。
寒武纪后期,是三叶虫鼎盛的时期,到奥陶纪时,三叶虫的数量仍不少,但海中已出现了比它更厉害的动物。这种动物是一种软体动物,它有锥状的硬壳,在锥体开阔的一端,即它的头部,长有环状的触手,用它捕捉食物和爬行、游泳。它们的个儿大,一般长达几十厘米,行动迅速,口腔坚硬,因此三叶虫不是它们的对手,这些软体动物是章鱼、乌贼的远亲,但大部已绝灭了,只是在岩层中留下了它们的一些锥形硬壳变成的化石,这种化石被称作“角石”,而其中被称为“鹦鹉螺”的这一种,居然还见之于今天的海洋里。
在三叶虫之后,在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属于脊椎动物的鱼类。早在奥陶纪的海洋中,一种外形似鱼,头部无上下颌骨,身上披有骨质甲片的“甲胄鱼”已经出现;到了志留纪晚期,真正的鱼类登场了。到了泥盆纪,鱼类进入繁殖盛期,一时地球上成了鱼类的世界。
从志留纪中期开始,全世界许多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都发生了地壳升高为陆的变化;一些地区地壳比较平稳地大面积升高,海水慢慢地退却;还有一些地带,地壳剧烈地褶皱,逐渐形成绵亘的山脉,这就是所谓的造山运动。在志留纪晚期,我国南部和北欧等地,都有造山运动发生。到了泥盆纪,陆地的范围更为扩大,虽然其间也有海水漫上大陆的时候。
从海到陆的变化,促使原来在海里生活的生物向陆地上转移。志留纪晚期,在滨海地区的沼泽中,出现了一种极为原始的蕨类植物,这类植物的根、茎、叶都还没分化出来,光秃秃的,故被称为裸蕨,它们是首先登上陆地的植物。到了泥盆纪,陆地上的植物增多,而且大多有根有茎,枝叶茂盛。这些植物,仍以蕨类为主,不过它们可不像今天我们还可看到的那种矮小的草本植物的蕨类,而是多为高大的木本植物,特别是在进入石炭纪以后,这些植物更为茂盛。它们在许多地方组成了茂密的森林,树木的高度有达到40米的,茎的基部最粗的有3米。
这些树木由于各种原因被埋藏到地下,天长日久就变成了煤层。地球上的煤,在石炭纪时形成的最多,以后地球上的森林,再也没有达到那时的规模。紧接着石炭纪的二叠纪,陆上的植物仍很茂盛,并开始有松柏一类更高级的植物出现,这时形成的煤层也不少。
动物登上陆地比植物要晚,但在泥盆纪时也开始有了原始的两栖类。到了石炭、二叠纪时,地球上变成了两栖类的天下。
昆虫出现在陆地上,可能比两栖类还要早些,在石炭、二叠纪时已很发达,那时的昆虫有1 300种以上,其中有形体特别大的,翅膀就有70厘米长。这样大的昆虫,后来再没出现过。在二叠纪末期,地球上的生物界来了一个大变革,三叶虫等多种生物都灭绝了,古生代宣告结束。
在石炭、二叠纪时,地壳继续不断升降,一些地区时而为海、时而为陆;造山运动也多次发生。今天的各大陆,在那时已初具规模,不过是联成为一整块,后来逐渐分裂成几块,并各自移动了位置,经过了两亿多年,才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古生代结束,地球的历史进入中生代。
爬行动物统治地球,是中生代的一大特征。那时的爬行动物,大都躯体庞大,形象恐怖,人们借用了传说中的“龙”来称呼它们。一时在陆地上爬的有恐龙,在海里游的有鱼龙、蛇颈龙,在天上飞的有飞龙、翼龙,地球上成了“龙的世界”。
恐龙之所以是给人们印象特别突出的一类爬行动物,这是因为大多数恐龙的躯体巨大,有的体长20~30米,体重40~50吨。其实恐龙也并非都那样大,也有小的。不过,那些小的被人们忽略了。一提到恐龙,人们就想到那些巨大的可怕的形象。
在中生代末期,恐龙和其他许多种“龙”都灭绝了,有人认为可能还有极个别的孑遗〔孑(jié)遗〕遭受大灾难而遗留下来的人,这里指可能幸存的恐龙。,但至今尚未找到。总之,在中生代末期,生物界又来了一次大变革,而这也就成了划分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出现在中生代晚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可能是恐龙等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场规模很大的地壳运动,使地球上出现许多高山,气候变冷,植物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有利于恐龙生存的环境改变了,而它们又没有应变能力,只好走上了灭绝的道路。
中生代晚期发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对我国当时的大片土地影响很大,今天我国的地形大势,就是在那时打下的基础。
进入新生代,强烈的地壳运动继续发生,特别是在3 000多万年前,长期为水淹没、堆积有巨厚沉积物的现今喜马拉雅山一带,逐渐升起成为“世界屋脊”,这场地壳运动,确切地说是造山运动,因此也被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它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影响也很强烈,至今还有作用,造成一些地区升高成为高原山岳,一些地区又沉降成为平原洼地,从而造成地形起伏的巨大变化。
在爬行动物退位后,代之而起的是哺乳类动物,还有鸟类。一些四足有蹄、以吃植物为生的兽类繁殖起来,食肉类动物因有了食料也随之发展起来了;地球上的生物,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状况,人类登上地球这个舞台的条件成熟了,地球的历史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地球在不停地转动,随着它的转动,时间在前进,几十亿年过去了,这才具备了适于人类发生和发展的条件。人类成为地球的主人,地球的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究竟人类是多少年前在地球上出现的,至今还说不出一个肯定的数字,但进入第四纪后,人类才开始发展起来,这是毫无疑问的。
早在3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已出现了一种高级的哺乳动物——古猿。这些古猿本来在森林中生活,成天在树上攀援,但是由于环境变化,有一部分古猿下了地,而且学会直立行走,手脚分化,视野变得开阔,头脑也发达起来,终于能够制造工具和说话,进化成了人。这种转变,现在一般都认为是在第四纪完成的。
第四纪时,几次出现了世界范围的气温降低,造成一些地区终年为冰雪所封冻,冰川掩盖的陆地面积,最大时曾达5 200万平方公里,比现在要大3倍多。
由于大量的水被冻结在冰川里,海洋里的水量减少,海面降低,今天不少被海水淹没的地方,当时都露出在海面上,亚洲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曾是连接两大洲的“陆桥”。
气候变冷,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影响,一些地区的森林减少甚至消失;原来温暖潮湿的丛林变成了干冷的草原,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些生物因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而灭绝了;也有些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则改变了自己的形体和习性。一部分古猿下地生活,看来也是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人类的祖先为了得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经过难以想像的艰苦历程,终于克服了环境改变带来的困难,走出了一条从只能适应环境到自发改造环境的新路。
在云南省元谋,找到了150万~180万年前的猿人化石,同时发现了少量石器和用火的痕迹。约在50万年前,生活在今天的周口店一带的猿人,便已能造出大批石器和骨器,留下了许多用火的遗迹。到几万年前,那时人的形象便和今天的人接近了。
除了人以外,任何其他生物对自然界的影响都是无目的的,只有人才使自己的行为成为有意识的活动。人的有目的的改造环境的作用将越来越显现出巨大的威力。
人类的时代同地球历史上的“朝代”相比,只能说是刚刚开始。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很短,人类具有现在这样强大的力量,为时更晚。
没有得到科学技术武装的人,在大自然面前是软弱无力的。而近代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的兴起,不过200多年。如果把地球比做千岁老人,那么人仅仅是在不到半小时以前才获得了从知识转化来的巨大力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从前需要许多人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做到的事情,现在只需要少许人花费较短时间就能完成。最初出现的蒸汽机,顶得上几匹马干活,而现代的火箭发动机,则顶得上1 000万匹马干活。
如果仅把人力作为一种自然力和其他自然力相比,那么人力是微小的。但是,只要人掌握科学技术,人便能驾驭自然力,并使之为人类造福。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现在都已不是神话而是现实了。
三叶虫在地球上持续生存了三亿多年,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还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实在是年轻得很;我们的地球,还有太阳,都仍处在活动力很强的时期,像现在这样运转、发光、发热,还可以保持好多亿年。因此,人类有充足的时间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给地球的历史写下新的光辉的篇章,并进而到地球以外的空间或星球去开拓新世界。
地质年代与生物发展阶段对照表 |
|
||||||
宙 |
代 |
纪 |
距今时间 |
生物发展阶段 |
|
||
显 生 宙 |
新 生 代 |
第四纪 |
1.6 23 65 135 205 245 290 365 410 438 510 570 1800 2500 4600 |
人类时代 |
被子植物 |
|
|
新第三纪 |
哺乳动物 |
|
|||||
老第三纪 |
|
||||||
中 生 代 |
白垩纪 |
恐龙时代 |
裸子植物 |
|
|||
侏罗纪 |
|
||||||
三叠纪 |
|
||||||
古 生 代 |
晚 |
二叠纪 |
两栖动物 |
蕨类植物 |
|
||
石炭纪 |
|
||||||
泥盆纪 |
鱼类时代 |
|
|||||
早 |
志留纪 |
藻 |
|
||||
奥陶纪 |
无脊椎动物大发展 |
|
|||||
寒武纪 |
三叶虫时代生命大爆发 |
|
|||||
隐 生 宙 |
元 古 代 |
震旦纪 |
动物开始出现 |
|
|||
青白口纪 |
|
||||||
蓟县纪 |
|
||||||
长城纪 |
|
||||||
|
细菌,蓝藻时代 |
|
|||||
太 古 代 |
|
|
|||||
生命形成时期 |
|
Eon宙 |
Era代 |
Period纪/系 |
Epoch世/统 |
Age期 |
end - began结束-开始 (Mya百万年) |
Phanerozoic Eon: PH 显生宙 |
Cenozoic Era: CZ 新生代 |
Quaternary Q 第四纪 |
Holocene Q2 全新世 |
|
0 - 0.01 |
Pleistocene Q1 更新世 |
Calabrian |
0.01 - 1.81 |
|||
Neogene N 晚第三纪 |
Pliocene N2 上新世 |
Gelasian n9 |
1.81 - 2.58 |
||
Piacenzian n8 |
2.58 - 3.60 |
||||
Zanclian n7 |
3.60 - 5.32 |
||||
Miocene N1 中新世 |
Messinian n6 |
5.32 - 7.12 |
|||
Tortonian n5 |
7.12 - 11.2 |
||||
Serravallian n4 |
11.2 - 14.8 |
||||
Langhian n3 |
14.8 - 16.4 |
||||
Burdigalian n2 |
16.4 - 20.5 |
||||
Aquitanian n1 |
20.5 - 23.8 |
||||
Paleogene E 早第三纪 |
Oligocene E3 渐新世 |
Chattian e9 |
23.8 - 28.5 |
||
Rupelian e8 |
28.5 - 33.7 |
||||
Eocene E2 始新世 |
Priabonian e7 |
33.7 - 37.0 |
|||
Bartonian e6 |
37.0 - 41.3 |
||||
Lutetian e5 |
41.3 - 49.0 |
||||
Ypresian e4 |
49.0 - 55.0 |
||||
Paleocene E1 古新世 |
Thanetian e3 |
55.0 - 57.9 |
|||
Selandian e2 |
57.9 - 61.0 |
||||
Danian e1 |
61.0 - 65.5 |
||||
Mesozoic Era: MZ 中生代 |
Cretaceous K 白垩纪 |
Upper/Late K2 晚白垩世 |
Maastrichtian k6 |
65.5 - 71.3 |
|
Campanian k5 |
71.3 - 83.5 |
||||
Santonian k4 |
83.5 - 85.8 |
||||
Coniacian k3 |
85.8 - 89.0 |
||||
Turonian k2 |
89.0 - 93.5 |
||||
Cenomanian k1 |
93.5 - 98.9 |
||||
Lower/Early K1 早白垩世 |
Albian b6 |
98.9 - 112.2 |
|||
Aptian b5 |
112.2 - 121.0 |
||||
Barremian b4 |
121.0 - 127.0 |
||||
Hauterivian b3 |
127.0 - 132.0 |
||||
Valanginian b2 |
132.0 - 136.5 |
||||
Berriasian b1 |
136.5 - 142.0 |
||||
Jurassic J 侏罗纪 |
Upper/Late J3 晚侏罗世 |
Tithonian j7 |
142.0 - 150.7 |
||
Kimmeridgian j6 |
150.7 - 154.1 |
||||
Oxfordian j5 |
154.1 - 159.4 |
||||
Middle J2 中侏罗世 |
Callovian j4 |
159.4 - 164.4 |
|||
Bathonian j3 |
164.4 - 169.2 |
||||
Bajocian j2 |
169.2 - 176.5 |
||||
Aalenian j1 |
176.5 - 180.1 |
||||
Lower/Early J1 早侏罗世 |
Toarcian l4 |
180.1 - 189.6 |
|||
Pliensbachian l3 |
189.6 - 195.3 |
||||
Sinemurian l2 |
195.3 - 201.9 |
||||
Hettangian l1 |
201.9 - 205.1 |
||||
Triassic T 三叠纪 |
Upper/Late T3 晚三叠世 |
Rhaetian t7 |
205.1 - 209.6 |
||
Norian t6 |
209.6 - 220.7 |
||||
Carnian t5 |
220.7 - 227.4 |
||||
Middle T2 中三叠世 |
Ladinian t4 |
227.4 - 234.3 |
|||
Anisian t3 |
234.3 - 241.7 |
||||
Lower/Early T1 早三叠世 |
Olenekian t2 |
241.7 - 244.8 |
|||
Induan t1 |
244.8 - 250 |
||||
Paleozoic Era: PZ 古生代 |
Permian P 二叠纪 |
Lopingian P3 |
Changxingian p9 |
251.4 - 253.4 |
|
Wuchiapingian p8 |
- |
||||
Guadalupian P2 |
Capitanian p7 |
- 265 |
|||
Wordian p6 |
265 - |
||||
Roadian p5 |
- |
||||
Cisuralian P1 |
Kungurian p4 |
- |
|||
Artinskian p3 |
- 283 |
||||
Sakmarian p2 |
283 - |
||||
Asselian p1 |
- 292 |
||||
Carboniferous C 石炭纪 |
Pennsylvanian C2 |
Gzhelian c7 |
292 - |
||
Kasimovian c6 |
- |
||||
Moscovian c5 |
- |
||||
Bashkirian c4 |
- 320 |
||||
Mississippian C1 |
Serpukhovian c3 |
320 - 327 |
|||
Viséan c2 |
327 - 342 |
||||
Tournaisian c1 |
342 - 354 |
||||
Devonian D 泥盆纪 |
Upper/Late D3 |
Famennian d7 |
354 - 364 |
||
Frasnian d6 |
364 - 370 |
||||
Middle D2 |
Givetian d5 |
370 - 380 |
|||
Eifelian d4 |
380 - 391 |
||||
Lower/Early D1 |
Emsian d3 |
391 - 400 |
|||
Pragian d2 |
400 - 412 |
||||
Lochkovian d1 |
412 - 417 |
||||
Silurian S 志留纪 |
Pridoli S4 |
s8 |
417 - 419 |
||
Ludlow S3 |
Ludfordian s7 |
419 - |
|||
Gorstian s6 |
- 423 |
||||
Wenlock S2 |
Homerian s5 |
423 - |
|||
Sheinwoodian s4 |
- 428 |
||||
Llandovery S1 |
Telychian s3 |
428 - |
|||
Aeronian s2 |
- |
||||
Rhuddanian s1 |
- 440 |
||||
Ordovician O 奥陶纪 |
Upper/Late O3 |
"Sixth Stage" |
440 - |
||
"Fifth Stage" |
- |
||||
Middle O2 |
Darriwillien |
- 467.5 |
|||
"Third Stage" |
- |
||||
Lower/Early O1 |
"Second Stage" |
- |
|||
Tremadoc |
- 495 |
||||
Cambrian Є 寒武纪 |
Upper/Late Є3 |
|
495 - 500 |
||
Middle Є2 |
|
500 - 520 |
|||
Lower/Early Є1 |
|
520 - 545 |
|||
Precambrian 元古宙 |
Proterozoic PR 原生代 |
Neoproterozoic NP |
Ediacaran (Vendian)(Neoproterozoic III NP3) |
|
540 - 650 |
Cryogenian NP2 |
|
650 - 850 |
|||
Tonian NP1 |
|
850 - 1000 |
|||
Mesoproterozoic MP |
Stenian MP3 |
|
1000 - 1200 |
||
Ectasian MP2 |
|
1200 - 1400 |
|||
Calymmian MP1 |
|
1400 - 1600 |
|||
Paleoproterozoic PP |
Statherian PP4 |
|
1600 - 1800 |
||
Orosirian PP3 |
|
1800 - 2050 |
|||
Rhyacian PP2 |
|
2050 - 2300 |
|||
Siderian PP1 |
|
2300 - 2500 |
|||
Archean AR 太古代 |
Neoarchean NA |
|
|
2500 - 2800 |
|
Mesoarchean MA |
|
|
2800 - 3200 |
||
Paleoarchean PA |
|
|
3200 - 3600 |
||
Eoarchean EA |
|
|
3600 - 3900 |
||
Hadean 冥古代 |
Swazian |
Early Imbrian 早雨海世 |
|
3900 - 3975 |
|
Swazian |
Nectarian |
|
3975 - 4000 |
||
Basin Groups |
Swazian |
|
4000 - 4150 |
||
Basin Groups |
|
|
4150 - 4567.17 |
||
Cryptic |
|
|
4567.17 +/- 0.7 |
http://s3/middle/6d6905fbhabdbc0944cd2&690
http://s8/middle/6d6905fbhabdbc60d48d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