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寄欧阳舍人书》注释翻译
(2011-01-06 15:46:51)分类: 古文助读 |
【题解】
本文选自《元丰类稿》,是作者给欧阳修的信。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夏,曾巩写信请欧阳修为他的祖父曾致尧作墓道碑铭。当年秋天,曾巩得到欧阳修的回信和所作的碑铭(即本文中“去秋人还”)。庆历七年,曾巩写这封信向欧阳修致谢。舍人,官名。欧阳舍人即欧阳修。
【作者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宋朝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原文】
巩顿首载拜,舍人先生1:
去秋人还2,蒙赐书及所譔先大父墓碑铭3。反复观诵,感与惭并4。
【注解】
1[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2[人还]派去的人回来了。欧阳修的信(即下文说的“赐书”)里提到曾巩“遣专人惠书”。
3[赐书及所譔先大父墓碑铭] 譔,同“撰”,写作。先大父,先祖父。先,故去的。大父,祖父。墓碑铭,立在墓上的碑文。铭,碑文末了赞颂的话,一般用韵。
4[感与惭并]又感激,又惭愧。并,兼。
【翻译】
曾巩我向您欧阳舍人先生顿首再拜:去年秋天,派去的人回来了,承蒙您赐信给我,以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诵读,既感激,又惭愧。
【原文】
夫铭志之著于世5,义近于史6,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7,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8,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9,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10。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11?此其所以与史异也12。其辞之作13,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14,生者得致其严15。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16;恶人无有所纪,则以媿而惧17。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18,则足为后法19。警劝之道20,非近乎史,其将安近21?
【注释】
5[铭志] 总指墓志铭、神道碑铭(即本文说的墓碑铭)、墓表、庙碑,都是刻石记死者事迹的。墓志铭一般埋在墓中,神道碑铭和墓表立在墓前大道旁,庙碑立在庙里。神道,墓前大道。著,著称。
6[义] 意义,作用。 [史] 史书。
7[无所……] 没有……的。
8[功德材行志义] 功勋道德、才能品行、志向道义。材,同“才”,才能。
9[铭] 作铭志,动词。[见(xìan)] 显,彰。
10[一也] (作用)是一样的。
11[于铭乎何有] 有什么可铭记的。
12[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这是它(铭)跟史书不同的原因。
13[其辞] 指铭志之辞。
14[无有所憾] 没有什么遗憾。所谓“无有所憾”包括两方面,一是无遗善,一是无溢美。
所以,表凭借、依靠。译作“用来……的”。
15[得致其严] 能表达他的尊敬。致,表达。严,尊敬。
16[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 这是说好的铭志对于善人的影响。见传,得到流传。
17[恶人无有所纪,则以媿而惧] 这是说好的铭志对于恶人的影响。恶人见自己这样的人没有写入铭志的份儿,因此惭愧而畏惧。纪,记载。媿,同“愧”。
18[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 具有通达的才能和识见的人,忠义英烈气节高尚之士,(一切)美言善行,都表现在铭志里。见xian,表现。
19[法] 准则。
20[警劝]警戒和劝勉。[道] 意义,作用。
21[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不跟史书相近,又跟什么相近呢?
【翻译】
铭志著称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书相近,但也有和史书不一样的。因为史书对于人物的善恶是无所不记的,而铭志,大概是怕后世的人不知道(那些)功勋道德、才能品行、志向道义(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人,就一定要作铭志来表彰他,或者把它放进家庙,或者把它埋入坟墓,(其作用)是一样的。如果那人是恶人,那又有什么可铭记的呢?这就是铭志区别于史书的原因。铭志的写作,是用来使死了的人没有什么遗憾,使活着的人能表达对死者的尊敬。好人因善行得以流传而高兴,于是就发奋自立;恶人因没有什么好写入铭志的,就因此感到惭愧而畏惧。至于那些具有通达的才能和识见的人,那些忠义英烈气节高尚之士,他们的美言善行都表现在铭志里,就足以作为后人的榜样,(铭志的)警戒和劝勉的作用不跟史书相近,又跟什么相近呢?
【原文】
【注释】
1[及世之衰]到了社会风气衰微的时候。及,到,到了。
2[一欲褒扬其亲]只管要褒扬他的先人。一,一味地,只管。亲,这里指先人。
3[本乎理] 根据道理。
4[皆务勒铭]都力求刻铭志。务,力求。勒,刻。
5[立言者……铭始不实] 立言者,著书立说的人,这里指作铭志的人。立言,著书立说以垂后世。
6[后之作铭者……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 其人,指作铭志的人。托之非人:所请托的是不适当的人,即不能如实撰写铭志的人。公,公正,不徇私。是,正确,不昧理。
书之非公与是:撰写的铭志就不能做到公正与正确。书之,撰写的铭志。
行世,在社会上流行。传后,流传到后世。
7 [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 公卿大夫,泛指官僚上层。里巷之人,泛指平民百姓。
【翻译】
【原文】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1?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2。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3。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4。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5?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6。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注释】
1[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 谁是那种能完全做到公正与正确的人呢? 孰为:谁是。
“能尽公与是”是“人”的后置定语。“而”字连接后置定语与中心词。
2[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畜,同“蓄”,积蓄。“畜道德”意思是道德高尚。无以为:无法做到。
3[盖有道德者……于众人则能辨焉] 不受而铭之:不接受请托而为他写铭志。铭,为……作铭志,动词。于,对于。众人,一般人。辩,辨别。这里指辨别善恶。盖,推导原因的发语词,这里可译作“因为”。
4[而人之行……有名侈于实] 情善而迹非: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意奸而外淑:内心奸恶而外表善良。情、意,都指内心。非,不正确,错误。淑,善。
善恶相悬:人们对他善恶的评价相差悬殊。实指:确切地指出。实大于名:实际言行高于名望。名侈于实:名望高于实际言行,即名不副实。侈,大,广。
5[犹之用人……议之不徇] 犹如用人,不是积蓄道德的人,哪能辨别得正确、评议得公正?
恶wū,怎么,哪里。 “辨之”“议之”的“之”,指“犹之用人”一语中的“人”(即所用的人)。不惑:不迷乱,正确,公正。不徇:不徇私情。
6[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辞之不工:文字不精美。辞,言词,词句。工,精,精巧。兼胜:同样好。兼,同时具有。胜,优美,美好。“文章兼胜”意思是作铭志的人,道德和文章都要好。
【翻译】
既然如此,那么谁是那种能完全做到公正与正确的人呢?不是道德高尚文章精美的人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因为道德高尚的人是不会接受请托去为恶人写铭志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分辨善恶。而人的品行,有的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有的内心奸恶而外表善良,有的人们对他的评价相差悬殊,很难确切地指明,有的实际言行高于名望,有的名声高于实际言行。犹如用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哪能辨别正确而不受迷惑、评议公正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而且客观。但是如果文字不精美,那也不能流传于世,于是就要求他还要擅长作文。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文章精美的人是没有办法做到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原文】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1,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2,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3。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4,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5。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6?
【注释】
1[或并世而有] 有时会同时出现。或,有时。 并世,同世,同时代。
2[卓卓]形容言行的高尚。
3[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得铭:能够(为他)作铭志。传世行后:传布在社会上,流传到后世。
4[衋然] 悲伤痛苦的样子。衋xì(去声)。
5[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追睎:仰慕,追溯。睎xī(阴平),望。繇,同“由”,原因。推一赐:给予一次恩赐,指欧阳修为曾巩写墓碑铭。三世:指自己,父亲,祖父三代人。
6[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感,感激。报,报答。宜,应当。若何:如何,怎样。图,图谋。
【翻译】
然而道德高尚而又善于作文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有时也会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出一个,这种人的流传是这样困难,而要遇见这种人就更加困难。像先生这样的道德文章,本来就像人们所说的是百年一遇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幸运地遇到先生您为他撰写公正而又客观的碑铭,它将传布在社会上并且流传到后世是确定无疑的了。世上的学者,每每观看传记所记述的古人的事迹,读到感人之处,往往不知不觉地流下悲伤的眼泪,更何况是他的子孙呢?更何况是曾巩我呢?我追怀祖先高尚的道德而想到碑铭所以能传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给予我一次恩惠而推及子孙三代。这感激和报答之情我应该怎样表达呢?
【原文】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1,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2,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3?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4?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5?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6。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7。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8?
愧甚,不宣。巩再拜9。
【注释】
1[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 抑,表示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可是”“不过”。
浅薄滞拙:学识不深厚,愚笨无智巧。进,提携奖进。
2[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屯蹶:难前进,不顺利。屯,zhun(阴平),艰难。蹶jué,(阳平),跌倒。
3[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 魁闳:俊伟。魁、闳,都是大的意思。
不世出:不是每世都出现的,意即不常出。进于门:指拜在欧阳修门下。
4[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 潜遁幽抑:隐居不得志。潜遁,隐逸。幽抑,不显扬。
有望于世:有志于世,即希望在世上有所作为。
5[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宠荣:荣耀光显。
6[一归于先生] 一,全,都。
7[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 拜赐:受赐。拜,受。辱,是表示尊敬的谦辞,意为有辱赐者。所以然:为什么这样。即指所以感激的道理。进,进言。敢,谦辞。
8[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世族之次:家族的世系次序。(世系:氏族世世相传的系统。)
9[愧甚,不宣。巩再拜] 不宣:不尽。意为“书不尽言,不能尽说了”。古代书信套语。
【翻译】
可是我又想到,像曾巩这样学识不深厚,愚笨无智巧的人还能得到先生的提携奖进,像我先祖这样潦倒不得志而死的人,先生还能使他显扬,那么世上那些不常有的俊伟豪杰之士,他们谁不愿意拜在您的门下呢?那些隐居山林的不得志之士,他们谁不希望扬名于世呢?善事谁不想做,恶事谁不羞愧害怕?做父亲、祖父的谁不想好好教导自己的子孙?做子孙的,谁不想使自己的父祖荣耀显扬?这种种好处,都应该归功于先生。我荣幸地接受您的恩赐,并且冒昧地向您陈述所以感激的理由。来信所告示的我的家世情况,我一定会接受您的指教并且详加审核。
惭愧之至,书不尽言。曾巩我两次叩拜。
2011-1-6整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