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访时间:2016.4.30
李嗣邺墓,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原位于野鸭乡养马村,养马村旧称李家大坡,就是得名于贵州近代望族李氏的坟地。后为配合城市建设,李氏家族墓群搬迁至观山湖公园,成为公园的一处人文景观。
李嗣邺,字衡峰,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历任实录管复校官,内阁中书,兴化知府、福宁(今福建霞浦)知府、台湾淡水同知等职(职务相当于现中国台北市市长)。1839年卒。
贵阳有两个历史名人都在台湾做过官,一个是周钟瑄,另一个就是李嗣邺,周钟瑄的事迹一经挖掘便得到发扬,以周钟瑄命名的周钟瑄文化交流中心于春天完工。而贵阳城北的李嗣邺,唯一得到的关注就是迁墓、重新修墓,接下来就没了下文。
作为贵阳的新城区,观山湖区历史底蕴薄弱,区境内文保单位屈指可数,李氏墓群理所当然的得到迁移留存,然而,却没得到保护——新修的墓崭新,而真正的原物如墓碑、石兽、华表却散乱地堆放在墓前的草地上,像被遗弃的孩子。
观山湖公园开了很多茶社,在一篇名为《打造特色名片
弘扬“筑城品茗”文化——“无一茶社”在观山湖公园正式建成》的报道中,有这样一句话:“茶社的建成开业是观山湖公园将茶道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深挖公园文化底蕴的一项重要举措”,公园方讽刺性地将开茶馆视为深挖公园文化底蕴,而不是宣传公园内的历史遗迹,李嗣邺是一位到台湾当官的历史名人,这对于偏远地区的贵州是很难得的,而且李嗣邺的事迹放在当前的意识形态语境下也是值得重视与弘扬的。
事与愿违,古墓原物没有得到体面的、有尊严的陈列,李氏家族墓群旁没有文字解释,游客看了不明不白,不知道里面到底埋了什么名门望族,除此之外,公园的农场建筑遗存、月亮洞石器时代遗址都没有介绍牌,这些真正的历史遗迹就这样被埋没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