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法则、帕金森定律与彼得原理
(2011-02-24 20:47:5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评论 |
Murphy’s Law
“墨菲定律”(Murphy’s
Law)缘于1949年美国一位名叫墨菲的上尉。他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
糟。”这句话迅速流传。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一个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
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经过多年,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
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东西越好,越不中用”、“别试图教猪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
兴!”
“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选择,而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Parkinson’s law
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诺斯科特·帕金森(C.Northcote
Parkinson)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书。帕金森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人20分钟
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问
候的话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特别是在工作中,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他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
有的时间。
不称职官员的三条出路.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帕金森教授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作了非常精彩的阐述: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
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
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
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于
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减轻了他的负担。由此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
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以下都是豌豆自己翻译的,不一定准确)
Parkinson’s First Law: Work expands to fill the time available.
Parkinson’s First Law: Work expands to fill the time available.
帕金森第一定律:无论有多少允许的时间来完成工作,工作都会占满整个时间.
Parkinson’s Second Law: Expenditures rise to meet
income.
帕金森第二定律:支出增加以符合收入.
Parkinson’s Third Law: Expansion means complexity; and
complexity decay.
帕金森第三定律:扩张意味着复杂性,并且复杂性是滞后发生的.
帕金森第三定律:扩张意味着复杂性,并且复杂性是滞后发生的.
Parkinson’s Fourth Law: The number of people in any
working group tends to increase regardless of the amount of work to
be done.
帕金森第四定律:无论工作量有多少,任何工作团队中的成员数目都会趋向增加.
Parkinson’s Fifth Law: If there is a way to delay an
important decision the good bureaucracy, public or private, will
find it.
帕金森第五定律:如果真的有办法能延迟一项重大决策,利益相关的官僚机构、私人或公众肯定能找到这个办法.
帕金森第五定律:如果真的有办法能延迟一项重大决策,利益相关的官僚机构、私人或公众肯定能找到这个办法.
Parkinson’s Law of Sience: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varies inversely with the number of journals published.
帕金森科学定律:科学的进程与发表的科学论文数目成负相关.
帕金森科学定律:科学的进程与发表的科学论文数目成负相关.
Parkinson’s Law of Delay: Delay is the deadliest form
of denial.
帕金森延迟定律:延迟是拒绝的极端形式.
Parkinson’s Law of Data: Data expands to fill the
space available.
帕金森数据定律:数据总会占满整个可用储存空间.
Parkinson’s Law of Meetings: The time spent in a
meeting on an item is inversely propotional to its value (up to a
limit).
帕金森会议定律:花在一个会议上的时间与这个会议的价值成反比.
帕金森会议定律:花在一个会议上的时间与这个会议的价值成反比.
Parkinson’s Law of 1000: An enterprise employing more
than 1000 people becomes a self-perpetuating empire, creating so
much internal work that it no longer needs any
contact with the outside world.
帕金森一千定律:一个拥有千人以上雇员的企业会成为一个自生不灭的帝国,提供的实习工作机会多得使公司不再需要与外界人员签订合同.
Mrs. Parkinson’s Law: Heat produced by pressure
expands to fill the mind available, from which it can pass only to
a cooler mind.
帕金森夫人定律:由压力产生的热情会扩散开来,迅速感染那些容易被感染的人,然后由这些人去感染且只能感染更为冷静一些的人.
帕金森夫人定律:由压力产生的热情会扩散开来,迅速感染那些容易被感染的人,然后由这些人去感染且只能感染更为冷静一些的人.
(该翻译由小敏同学友情支持,表示感谢)
The Peter
Principle
彼得原理(向上爬的原理) —— 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
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
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为零。至于如何
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
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迹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
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
长,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帕金森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曾仔细观察并有趣地描述层级组织中冗员累积的现象。他假设,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组织效率降低,借
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这种现象即帕金森听说的"爬升金字塔"。彼得认为这种理论设计是有缺陷的,他给出的解释员工累增现象的原因是层级组织的高级主管真诚追
求效率。正如彼得原理显示的,许多或大多数主管必已到达他们的不胜任阶层。这些人无法改进现有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员工已经竭尽全力了,于是为了再增进效
率,他们只好雇用更多的员工。员工的增加或许可以使效率暂时提升,但是这些新进的人员最后将国晋升过程而到达不胜任阶层,于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雇
员工,再次获得暂时的高效率,然后是另一次逐渐归于无效率。这要就使组织中的人数超过了工作的实际需要。
彼得原理首次公开发表于1960年9月美国联邦出资的一次研习会上,听众是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并刚获晋升的项目主管,彼得认为他们多数人"只是拼命想
复制一些老掉牙了的统计习题",于是引介彼得原理说明他们的困境。演说召来了敌意与嘲笑,但是彼得仍然决定以独特的讽刺手法呈现彼得原理,尽管所有案例研
究都经过精确编篡,且引用的资料也都符合求实,最后定稿于1965年春完成,然后总计有16家之多的出版社无情地拒绝了该书的手稿。1966年,作者零星
地在报纸上发表了几篇述论同一主题的文章,读者的反应异常热烈,引得各个出版社趋之若骛。正如彼得在自传中提到的,人偶尔会在镜中瞥见自己的身影而不能立
即自我辩认,于是在不自知前就加以嘲笑一番,这样的片刻里正好可以使人进上步认识自己,"彼得原理"扮演的正是那样一面镜子。
前一篇:从持久战到游击战
后一篇:豌豆游北京(二)——大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