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学】看《十二怒汉》学沟通

标签:
情感 |
分类: 情感 |
文:雨航(二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心灵智慧婚恋培训机构情感教练)
引子
故事的场景简单得只有一个会议室和一个厕所,演员也只有12个“hot men”(又愤怒又流汗),外加一个法警。12个男人组成的陪审团在讨论一个18岁男孩杀父案的判决,从有罪到无罪激烈又曲折的过程,成本之小无法想象。(《十二怒汉》1957版)
以往,像这种老得快成黑白的无女猪脚电影我是断断看不进去的,因为我犯了一个和电影中大部分人一样犯的错误——不耐烦。因为不耐烦,所以不感兴趣,也就无法了解到全部故事,进而体会不到其中的深意。
相信有耐心认真看完这部电影的童鞋都有幸经历人生重要的一课,不管你的收获是什么,今天,我是带着任务来看这部电影的,这个任务就是——看《十二怒汉》学沟通。
不管是在平常的咨询中还是微博微信里,都会经常收到和沟通有关的问题,这似乎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我总是猜不透他在想什么,他到底是什么意思,不能说清楚吗?搞得自己很累还浪费时间怎么办呀?”——亲,你有嘴巴为啥不问呢,猜来猜去猜成仇!况且不花时间不花精力怎么能知道对你是什么意思呢?哪来那么多一见钟情呀!
“我沟通了呀,他不愿意说啊,我有什么办法?”——好像自己做的努力已经足够了,别人不愿意说就应该天打雷劈?
“他居然说我神经病,太过分了!这让我怎么能继续跟他沟通?”——所以人家说你神经病你就真的是了么?所以你连他为什么那么说你都不想知道吗?还是你也觉得自己是神经病!(tip:人们常说的神经病并不属于一种临床精神疾病,也许更像是精神障碍,但如果不符合诊断标准,还是不要乱说或者乱相信为好)
大把大把的人觉得自己在沟通,却没有理解沟通的内涵,这样的沟通就失去了灵魂,也许只能叫做,额——说话?
有些人是缺乏沟通技巧的,比如不能很好管理自己的情绪,一生气就忘了说到哪了;也有人是目的性过强,对方不听自己的就难以接受;甚至有些人的沟通是单向的,只表达自己的意思,完全不听对方在说什么,即便对方在表达的时候,他还在想着自己下面要说什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能自拔。
那么我们来看看,从这12个怒汉的“讨论”中,我们能学到什么“沟通”呢?
1.沟通不是为了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故事的开始就是11个判定有罪的大叔一定要证明1个判定无罪的大叔是错的,不过至少态度还不错:“你可以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让我们来告诉你哪里错了!”
一但沟通走入了“控制”的圈套,那么沟通必将是无效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在和你进行的对话只是为了证明你是错的,你心里是什么感受?很少有人会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哪怕是真的错了——沟通无效!
讲道理式的沟通通常是不平等的,是压抑的,是伤人的,即便对方最后承认错了,却伤害了关系,不可取指数5颗星。
2.吵架也是沟通
电影里讨论的过程中不乏有口出恶言甚至拳脚相加的场景,这都是愤怒的体现,当然也没真的打起来,估计就是发泄发泄,毕竟人多地方小,动起手来也不方便不是吗!
说正事儿,很多人不管是在亲密关系中或是日常人际交往中都会害怕吵架、害怕冲突,这种恐惧会让人丧失力量感,从而自动沦为弱势,有理也没理了。
其实,很多人不了解,只要方法得当,不伤害自己和他人,吵架也是一种沟通方式。
人在情绪上头的时候,基本也没啥太多理智可言了,所以我们可以暂且不关心吵架的内容,但我们可以关注吵架时的情绪和情感——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情绪反应了解到我们做的这件事情给对方带来的感受。
吵架多半是因为愤怒,愤怒的背后是生气,生气的背后大部分是委屈。所以,把吵架当成一种情绪的沟通,既可以发泄情绪,又可以让对方看到自己的感受,何乐而不为呢?有些真性情的人还挺有魅力的是不?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骂人,不要打人,也不要摔危险品。喊两嗓子,摔摔枕头,捶捶沙发,都是值得鼓励的。等气消了,理智脑占主导了,再去思考问题或是做决定。推荐指数3颗半。
3.沟通的基础是“平等”
记得电影里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一个大叔说“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我们是不是要听听他的想法?”另一个大叔回答:“大家都有说话的机会,你安静!”
强势的人往往喜欢控制局面的发展,因为一旦失控,自己将无法面对,感到抓狂和不爽,这是软肋。
然而,人们在理性上都明白人人平等,却很少会在人与人交往中真正做到平等,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总会有人一直在说自己,这些人同样总是听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可能压根没在听吧。
如果你也强势,请放下控制欲,深呼吸,多练习认真倾听的能力。重要指数5颗星。
4.你的小事,别人的大事
其实电影中那11个大叔为啥这么着急判定有罪呢,一方面是法庭上的证词,另一方面他们不想耽误晚上的比赛。但同样是这个判决,对一个18岁男孩来说,就是生死大事。
就好像假如你的伴侣为了领导的一句批评难受不已,你还火上浇油来一句“这算个什么事儿啊!换了是我。。。。”我见过太多因此离婚的夫妻,抱怨对方不理解自己。
哪怕你可以抱着探索的心态去问问他,领导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么说,你通常也会这么难过吗,这次有没有什么特别?诸如此类的话,都会让对方觉得你在试图了解他,了解真相。
所以,基于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不同,人和人的想法各有差异,请大家尽量尊重每个人的感受的想法。
5.同样的结果,可能由不同的原因造成
影片中,当讨论进行到有罪无罪6:6的时候,有一个大叔突然倒戈,决定判无罪,按说这时候无罪小组的大叔们应该欢天喜地,那你就错了。一个大叔站了出来义正言辞的告诉他:“如果你说无罪,一定是因为你相信他无罪,而不是你觉得很厌烦!”
你看,人心是复杂的,同样的事件背后都有n多种可能。千万不要天真的以为他真是已经被你说服了,很有可能他也不是那么真心的相信你说的,而只是不想继续“沟通”了。相信很多家庭都会见到这样的场景,丈夫受不了妻子的唠叨,即便心中不服,最后嘴上依然屈服。那么,很可能我们自认为的沟通成功,实际是以失败告终。所以说,我们的沟通可以有目的性,但我们一定不希望对方是因为烦我们了,不想继续沟通了,才“成功”的吧,这就丧失了沟通的意义和乐趣。咱就是要一点一点像挖宝藏一样让对方真实的想法能够呈现出来,那是何其珍贵的东西,是彼此亲密的宝藏。
6.拒绝简单粗暴滴认识世界
故事中持有罪观点的几个死硬派,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贫民窟出来的孩子都一样,那是罪犯的摇篮,他一定有罪!”可现场一个“贫民窟出来的”小伙儿,当场脸色就不对了,估计内心跑过千万只草泥马,谁说穷娃都有罪!然后他也觉得那孩子可能不一定有罪。
是不是我们也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农村的不能找,单亲的孩子有缺陷,某城市的人都是骗子,不主动联系自己的男人就是不喜欢自己,吃饭让女孩子买单的男人都是抠门儿等等等等,说出来能绕地球好几圈。可事实呢?一定是这样吗?一个例外都没有吗?
我们只是想省事儿,并且不愿意冒险,不想承担自己可能会选错的责任。可是不经历,只靠听“别人说”,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实在是一件特别不靠谱的事!
7.永远客观,永远尊重可能性
最让我感动的是,到了快结束的时候,有罪和无罪的比例已经达到3:9的时候,无罪组的代表大叔依然从容不迫的和那三个有罪组的大叔讨论:“我们9个人觉得他无罪,不一定是因为他真的无罪,只是我们发现了很多可疑的地方。现在我们可能还是不太理解你们为什么依然坚信他有罪,但我们想听听你们是怎么想的。”我当时就惊呆了,如此有耐心,如此客观,如此尊重。
我只能说,如此,我也很难做到,但我希望可以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永远保持客观,永远尊重可能性。
直到有罪组只剩下一个大叔的时候,他依然在辩论,脾气超差劲,因为他跟自己的儿子关系也很糟糕,甚至情绪之所至还撕烂了儿子的照片,可想而知,他把自己和儿子的关系投射到了男孩杀父这个案子里,自然无法客观。
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会被过往的伤痛或经历所累,让我们无暇将自己和它们分身,无法心无旁骛的看待这个世界,也没有能力客观的去沟通,去理解,去尊重。
后记
电影我也只是看了一遍,算不上认真,连吃带喝的,虽然有做笔记,但都是草书。感兴趣的童鞋可以找来看看,此文只是我的一些收获和体会,如有雷同纯属有缘。
其实,
每个人在沟通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请遵循客观的原则;
每个人在沟通中都会遇到不同的对象,请尽量尊重和平等对待他们;
每个人在沟通是都会遇到瓶颈,但请相信,一切都是可以沟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