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悦在德国
杨悦在德国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17,495
  • 关注人气:2,8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钢琴比赛的故事

(2017-07-31 21:29:44)
标签:

教育

文化

育儿

钢琴比赛

德国音乐比赛

分类: 感知德国


在德国,但凡提到“Jugend musiziert (“青少年音乐比赛”),家里有琴童的人都不陌生。大名鼎鼎的德国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 (Anne-Sophie Mutter) 就曾多次参加过“Jugend musiziert ”,并大获全胜。这个比赛包含乐器和声乐,大致分为单人 (独奏、独唱)、双人 (二重奏、四手联弹)和小型乐队(三重奏至多重奏) 三种比赛形式。这个比赛每年都有,各种比赛项目每三年轮一次。这样的间歇有利于参赛者休养生息,不给孩子和家长造成过度的压力。

迄今为止,女儿参加过四届“Jugend musiziert ”,包括三次钢琴独奏和一次四手联弹。女儿不到6岁开始学习钢琴,她的第一位钢琴老师是俄国人,要求非常严格,严师出高徒,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学琴一年后的2011年,女儿首次参加Klavier Solo钢琴独奏比赛,属于最小的年纪组 (Altersgruppe 1A) ,按规定需要弹奏两支不同音乐时代的曲子,她弹奏的是莫扎特的小奏鸣曲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华尔兹,加起来六分半钟。最小的两个年纪组1A 1B,只参加Regionalwettbewerb (地区性比赛)就大功告成了。

参加比赛有参加比赛的益处,能让孩子和见识家长外面的世界,帮助孩子找到自信,让家长心里有数。比赛前,女儿上钢琴课,常被严厉的老师批评得眼泪汪汪,不是没练够,就是没练好;弄得我也垂头丧气,暗暗责怪自己教女无方:太宽松和放纵了,邻居孩子来按铃就放她出去玩,上课时间与同学生日会撞车就请假不去。有时课后我们母女俩都不开心,我一方面给孩子鼓劲,一方面质疑自己如此“猫妈”,怎么培养得出吃苦耐劳的孩子。这次比赛,出乎我们的意料,女儿得了第一名,满分25分。比赛前,老师还在吓唬她:你这样瞎弹,这样不用心,小心我取消你比赛的资格。现在回想,不到七岁的孩子,当时心里一定打小鼓吧,怪可怜的。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做家长的没有“为虎作伥”地一起去打压她,而是亲吻她脸颊上的泪水、抚摸她稚嫩的小手、拥抱她小小的身体,安慰和鼓励她。也许,老师采用了一套对女儿那个年纪的孩子有效的教育手段,见仁见智吧。至少比赛的结果皆大欢喜,女儿兴奋得小脸通红,昂起头,抬起脸,开心地说,Papi,妈咪,我还是不错的。

2014年,在德国老师的指导下,女儿第二次参加地区性比赛,这个年纪组 (Altersgruppe II) 的孩子,如果得到一等奖并且23分以上,便有资格参加州一级的比赛(Landeswettbewerb)。学琴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在体验何为挫折和失意,认识到强中更有强中手,有时觉得自己已足够努力了,甚至老师也觉得你足够完美了,但结果却强差人意,甚至大失所望。这次比赛,同组的第一名是位日本女孩,获得25分,女儿和另外三个孩子得了23分,一起晋级州级比赛。钢琴老师对女儿的评分愤愤不平,认为评委有眼无珠。这样的事情永远都在发生,总有老师觉得自己的学生是最好的,应该得到最好或更好的分数。三年前的比赛,这位老师的一位学生与女儿同组,得了23分,当年的他也是这么愤愤不平的。

州级比赛就没有那么轻松了,共有611112岁的孩子入选,弹与初赛相同的曲目。赛前女儿主动给自己卸包袱:我肯定不行的,Marie姐姐和我同组呢,她弹得那么好,又是少年大学生,妈咪,我可能会很差哦。我安慰她:没关系,尽力就好啦。如果有进步,就达到目的了。还给她提出了目标:地区级比赛的时候,本来希望你拿25分,结果23分,也不错啦。州级比赛对你放低要求,能得23分就可以啦,我故作轻松地说,内心里想:照你这样的练法,难!再说与聪颖又努力的Marie相比,女儿差的不是一分两分。反观自身,我这个当妈的,散漫率性,比起严谨严格的Marie妈妈,差的也不是一点两点。自己如此,何必严苛孩子。

这次比赛女儿弹的三支曲子分别是海顿的奏鸣曲、李斯特的练习曲和巴托克的舞蹈组曲中的乐章,总共10分钟。两次比赛间隔七周,老师反复给学生打磨曲目,女儿心里盼着赶快比赛完了事儿,参加比赛多少会有心理压力,不如平时学琴轻松惬意。

果不其然,Marie姐姐鹤立鸡群,获得25分的好成绩,与另一位华裔少女并列第一。23分以上的孩子一共10位,荣获一等奖。女儿得了22分,虽然遗憾,只能坦然接受,这就是她的真实水准。我们安慰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同时表扬她,为比赛付出了比平常更多的时间和力气,承受了两次比赛的心理压力,终究是不容易的。

我们全家向Marie姐姐表示衷心的祝贺,她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名至实归。女儿意识到,即便在两任钢琴老师口里,自己的天赋和乐感都不错,但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各自的不同选择和努力程度。Marie姐姐在音乐上,选择了一条更少人走的路,也是一条更艰苦的路,小小年纪就成为了音乐学院的少年大学生,为之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如今,她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人与人的天资参差不齐,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勤奋。而有人可能比你更聪明,同时还比你更努力,这就是比赛在无形中告知孩子的道理。

今年,女儿第三次参加独奏比赛,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自己的喜好和愿望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且主意更大了,不会再懵懵懂懂地跟随父母的旨意了。

通过观察和交流,我们得出结论:女儿喜欢表演钢琴,喜欢上钢琴大师课,喜欢参加乐队的合奏,但她始终不喜欢练琴,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勤学苦练的精神,缺乏对钢琴更多的热爱和更大的激情。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耐心地“随顺”她了,不跟叛逆期的孩子“一般见识”,更不和她“锱铢必较”,只把道理跟她讲清楚:学不学琴,参不参赛,都由她自己决定,父母各方面的资质和水平有限,只能帮你这么多了,以后的路得你自己走,只有自己心甘情愿做的事情,才能做好。

随着时间我们愈发看开了,即便她以后不再继续学琴,这八年来的学琴生涯也是全然值得的,对她各方面的成长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正面作用,那么多温馨美好的记忆,已然深深地铭刻在她的脑海里,会陪伴她一生的。就更别说学到的乐理知识和钢琴技艺了。

人说世事无常,学琴也是如此,能走到哪一步,就是哪一步,何况已走得这么远了,见解与视野已截然不同。

为了备战这三年一次的比赛,老师为女儿挑选了贝多芬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各一首 (弹奏其中的一个乐章) ;和德彪西的《版画组曲》(Estampes) 里的第二首《格拉纳达的黄昏》(La soirée dans Grenade),那叮叮咚咚的美妙乐音勾起在西班牙旅游的记忆,唤起对格拉纳达的神往,那里矗立着古老恢弘的阿尔罕布拉宫,弥漫着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小说《回归》里的感伤气氛。

女儿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地区级比赛再次拿到25分,拔得头筹,这对她是个巨大的鼓舞,老师深感欣慰。

我们再次希望她能够在州级比赛中拿到23分。时隔三年,她所在的这个年纪组 (Altersgruppe III),如果获得23分以上,将有资格参加更高一级的比赛,即Bundeswettbewerb (德国联邦比赛) ,这也是德国“青少年音乐比赛”的最高级别。

我向往着陪同女儿一道去Paderborn参赛,见识一下联邦比赛的场面,感受一下德国优秀的年轻琴手们同台竞技的氛围。女儿笑着打趣道:妈咪,你当然想去啰,免费听音乐会呗。可我就太受累了。

这个不愿受累的14岁少女,盼着赶快赛完了事,赛前心浮气躁,无法好好静心练琴,结果重蹈覆辙,只得22分,让我的“联邦比赛体验之旅”化为泡影。

不知三年后女儿是否还在学琴,是否还愿意参加 “青少年音乐比赛”,更不知她是否会如我所愿,静下心来,勤学苦练,让我过一把旁观“联邦比赛”的瘾。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也许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一旁静静观赏孩子的成长,予他陪伴,给他牵引,为他祝福。

 20177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