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 |
也许是年过半百了,我一直想超脱于现实,不自觉地在诗里想通过对四季景物更迭的描述,顿悟出一点人生的道理。并通过对生与死的探讨,探寻到生命的终极意义。虽然这问题人类在几千年的岁月里已从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进行过浩如烟海地阐述和探讨,但对于生死问题谁又能说得清呢?正如唐代诗人陈子昂所著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说的,我们每个活在当下的人,谁推开过那道漆黑的大门,然后又豁然洞开地从里面走了出来?我们每个活在当下的人,在宇宙生命的时空长河中不都是孤独的吗?
也许是杞人忧天吧!正如孔子所说的:“未知生焉知死”。可不知死,又安知生呢?对于人生的意义,我们只有把它放到宇宙长河中去,在大爆炸和黑洞的相生相灭中,似乎才可以找到最终的答案。这也正是人类对于死亡的意义一直孜孜不断探索追求的原因吧!是啊,如果没有对死亡的意义的佐证,生就是一个没有终极意义的追求。
对于诗歌创作的技法,我也抱着一个“淡”字。去年我在诗歌的创作形式上探索较多,今年我把诗歌的立意创新作为创作的一个追求,在形式上注重诗歌的内在韵律美,有返璞归真趋向。
对于诗歌创作的数量,我也是抱着一个“淡”字。去年在尝试新诗的写作时,我就一直在告诫自己:把写诗的创作数量降下来,把诗歌的质量提上去,但效果一直不佳。今年我本着:减少一般性地表述(趣味性的除外),能不写的就不写,下狠心把诗歌的写作数量压下来。从今年写的数量看,效果还可以:诗歌的数量比去年减少了近七八十首,质量也明显提高了许多。
在诗歌的阅读量上,我也抱着一个“淡”字。今年诗歌的阅读量比去年提高了两三倍。去年诗歌和文章的平均阅读量在一百多人次,最高阅读量也仅为一千多人/次。今年诗和文章的平均阅读量达到四五百人/次,最高阅读量达到三四千人/次。当然有的诗人决绝地认为,自己写的诗如果超过十个人阅读,就认为写的是失败的。好在我没那么极端,我写诗是给人看的,不是专给自己看的。对于诗歌的质量,我既会从诗歌的阅读量上看,也会从诗歌的本身质量上看,因为在现实中的确有很多质量上乘的诗,如被诗人点赞和网络诗刊选用的诗阅读量并不是很大。这是不同人群欣赏角度和习惯造成的,如诗人和普通读者欣赏角度就不同。所以,对于阅读量,必须抱着一颗平常心,平平淡淡才是真嘛!
这几年,我的业余生活,除了写诗写文章,就是练习书法,今年也不例外。只是今年练字也抱着一个“淡”字,用水在水写布上写。这样既可以节约纸张笔墨,也可以把字练好,且不留一点痕迹,真是“淡”到家了。一年下来用的水墨可以碗来记。好在这几日我又开始在宣纸上写字,已检查一下练字的效果。
一年不长也不短,对于即将过去的一年,我扪心自问,还是对得起自己的。为了给自己的文学创作腾出时间,我每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起床,晚上十点十一点才睡觉。除了上班,在家里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文学的创作和书法的练习上,很少有空闲的时间。
看到这,也许有人会问:一个年过半百,伤病缠身,身处社会边缘的人,不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安度晚年,却没事找事地折腾自己,是不是活腻了?
的确这两三年,我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不懈地在写诗练毛笔字,之所以这样做一是为了修炼自己。二是为了弥补自己技能上的短板。以前看小说,写文章多些,对诗歌涉猎不多。干宣传时排笔字、艺术字练得较多,写得也不错,而毛笔字只断断续续练了一年,勉强出个黑板报,写个通告之类的,难登大雅之堂。经过这几年的研习,诗歌和软笔书法都有长足的进步。
再过几天新年就要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有因身世平凡和世事的艰难就放逐自己,我认真地对待每一天,珍惜每一天,并把平凡的日子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可以说:我没有辜负自己这渺小卑微的生命。如果说有遗憾,那就是因伤病,自己今年只到户外骑行了一次,愧对我那辆摆在书房里快一年的山地车了。
至于明年自己想干什么,我也不得而知,顺其自然吧!
最后,衷心地感谢网友们对我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支持和厚爱。我和自己创作的作品一样,一直都爱着你们,祝你们新年快乐、幸福、吉祥!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