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光祖的博客
杨光祖的博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7,824
  • 关注人气:1,0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光祖:直面我内心的焦虑、黑暗、恐惧的一次写作

(2016-07-02 08:34:59)
标签:

文化

杨光祖

兰州晨报

散文集

分类: 日志
杨光祖:直面我内心的焦虑、黑暗、恐惧的一次写作



《所有的灯盏都暗下去了》访谈提纲

 [采访] 兰州晨报

[受访] 杨光祖

 兰州晨报:“所有的灯盏都暗下去了”,这名字有些说不出的滋味,但书中并未有直接指涉。可否具体谈谈,是在传达一种怎样的情绪?

 杨光祖:其实,书中有指涉,第一篇散文就是《所有的灯盏都暗下去了》。我最早的文学写作就是散文,但后来主要从事文学评论,散文的写作就变成了业余兴趣了。2005年前后,我连续写了10多篇长散文,我认为是我的散文代表作,都在国内大刊发表,前后都入选全国散文年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今看这一组散文,我还是比较喜欢,可以说,它们是我的哲学,是我生命的年轮。而且如今的我,也似乎写不出这样的散文了。《把房门关紧,别让风吹开》《打开你的身体》《谁能逾越静默》《虚无主义站在门槛上》《青草的爱抚,胜于人类的手指》等,都有着我人生的密码,有着我对人生的思考。而且比较幽暗,或者说黑暗,是我直面我内心的焦虑、黑暗、恐惧的一次写作,也是一次自我治疗。有一篇散文《我用文字救自己》,就这个意思。有一些读者看了,说,她们都看哭了。我说,你们是看懂了的。

后来散文集出版时,就用了这个书名。但临印刷时,自己又有点犹豫,觉得书名有点幽暗,想换一个书名:《朝彻集》,来自庄子,希望自己能达到“朝彻”这个境界。但被当时的敦煌文艺社社长王忠民先生否决了。他给我短信说:“教授好!大作以《所有的灯盏都暗下去了》作书名,我以为更好。一方面,这个书名如优美的诗句一样,有意境,令人向往,带一点乡愁,会构起人无限的思绪;从市场角度而言,能让读者有阅读和购买的欲望。而《朝彻集》对一般读者来讲,则嫌生硬和艰涩,缺亲和力,不会有购买欲。……当然,书名用《所有的灯盏都暗下去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它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今王忠民先生已经辞世,就更不需要改动了。他是理解我的散文的。可惜这么好的一个人,就那么仓促地走了。

 

兰州晨报:书中你有一个见解,“我以为所有的写作都应该上升到诗,惟如此能够持——存;否则,不是堕落便是崩溃。”该如何理解?

 杨光祖:这句话是受我的朋友刘春生的启发而写的,其中的部分内容就他说的。他是一位高人,却大隐于市。这多年,有两位朋友从精神上启我甚多,还有一位是省委党校的法学副教授、书法家杨海燕先生。他们两位都是极其低调的人,不显山不露水,真正是“朝彻”了,在他们身上,没有一点尘俗之气。我每次和他们在一起,就感觉到自己的俗气,还是未能忘名呀。文人好名,这是很可怕的。古人说,诗者,持也。诗,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的,是持的。只有持,你才能谈到“存”(存在),这又牵涉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了。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人,“人如何成其所是”,这是尼采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有追求的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否则,一味地追求世俗的东西,功名利禄,作为一名文化人,那唯一的结局,就是堕落或崩溃。这样的文化人,我们身边还少吗?

 

兰州晨报:在你的散文中,还是以“思”和“论”占主体,这应该与你一贯的批评态度有关?

 杨光祖:我的散文,确实思考、议论的东西居多,但这些议论,却不是客观的,都是与我的生命有关,或者说都来自我的灵魂的颤栗,是我生命的密码。对人生没有思考的人,是看不下去的,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那些真正对人生有觉悟,有思考的,或者有痛苦的人,是能看懂的。因为涉及到自己的内心的很多阴暗面,所以表达的时候就很含蓄,使用了隐微写作,很多话欲说又止,吞吞吐吐。鲁迅的文字为什么难懂?亦在此。我们的读者本来就不是大众,没有必要迎合他们。徐梵澄说:“万人称谀之事,宁可不做;为一有识者讥的事,不可为。”这是我的为文宗旨。所以说,这种写作方法,可以说与我批评家的身份有关系,但不是主要关系。我反感那种烂抒情文字,人生多苦,我又想弄清楚,所以,结合自身(肉身),思考了很多问题,诸如爱情、恐惧、死亡、人生、文学、艺术、焦虑等。所以有论者称之为灵魂散文。我曾说,自然科学家是以大自然为试验对象,而人文学者是以自身为试验对象,这就是鲁迅说的“抉心自食”,其味自然不是大众所能承受,或者喜欢的了。

 

兰州晨报:你在本书后记里提到,书中篇目除了第一辑十多篇是你最满意的可算是创作的东西,“其他都是比较传统的文章”。其实前人很少有文体细分,统称“文章”。可否谈谈关于文章本身?

 杨光祖:我为什么喜欢我的第一辑的10多篇文章?因为前面说了,那是我生命的密码,是我灵魂的颤栗。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比较特殊,是有着我的深厚烙印的。表达方式上借用了庄子、尼采、蒙田等,与时下的所谓散文,全不一样。

至于古人说的文章,其实不是很少有文体细分,而是分得很细的。这只要看看《文选》《文心雕龙》就知道。读读古人的散文,看看我们当下的散文,是应该汗颜的。

 

兰州晨报:近年来官方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建设,你在书中也多有鼓呼。身在高校,你认为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的接续方面可有哪些作为?

 杨光祖:其实这些问题,古人谈的已经很彻底了。古人说的四个字:家学、师承。传统文化的建设,也就这四个字。但如今的中国,有几个家庭有家学?或敢说自己有家学?至于师承,那当然主要是学校的事情,就目前来看。但坦率地说,我们又有多少老师可以在“师承”上做一些工作?“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我觉得高校要做传统文化的工作,首先要有一批师资,或者说要有一批知道何为传统文化的老师,去做这个工作。至于那些学术明星,或学术超女,其实与传统文化无关,但我们又有多少人崇拜他们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