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TECH2IPO创见
TECH2IPO创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4,524
  • 关注人气:7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队友,还是对手:隐私是否会杀死网络商业?

(2012-09-17 10:22:33)
标签:

it

互联网

隐私

用户体验

分类: Tech2IPO

http://img0.tech2ipo.com/upload/img/article/2012/09/1347611166833.jpg

Safari和Chrome先后取消了用户跟踪,IE 10也以此为卖点,在隐私大棒的威胁下,包括Google、苹果和微软在内的各大公司对这个问题噤若寒蝉,纷纷退避三舍。

隐私究竟意味着什么

隐私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很难想象在前工业社会社会会有相关权利和说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觉醒,才最终促成了隐私权的应运而生。

1890年,哈佛大学教授的一篇论文才使得大家对隐私权有了初步的认识,所谓隐私权就是每个人的私人信息、言行都有受到保护不被泄露侵犯的权利,在1974年美国通过了《隐私法案》,从法理学意义上确立了隐私权的地位,1986年美国又颁布了《电子通讯隐私法案》加强对互联网隐私问题的关注。

有些侵犯隐私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甚至更严重更频繁,但一些行为却只有在互联网时代,它们才会被当作隐私,被当作侵犯隐私权,仿佛互联网就是隐私权的墓葬场一般,于是,针对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诉讼此起彼伏。

Path因为用户隐私问题而被苹果约谈,Google因为在Safari上对用户的追踪而支付2250万美元的赔偿,Facebook面临着150亿美元的诉讼赔偿,各大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受着隐私问题的困扰。

隐私究竟伤害了谁?

事实上,但基于隐私的商业模式被看做是一种创新,它改变了传统广告单一而被动的传播方式,让用户成为商业收益中最关键的一部分,不仅建立起新的盈利模式,同时还促进了相关服务的进步和整个产业的发展。

不能否认隐私问题的存在,但情况真得如人们想象得那么严重吗?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收集的用户隐私和信息只有经过整理、分析才真正拥有商业价值,零散而单个的用户信息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和识别性,而且越是大公司,它们在这方面就做得越正式越严格,在收集用户隐私数据之前都会提前通知,用户的这些信息也更加安全。

互联网和用户就是一个等价交换的关系,前者提供各种服务和产品,而后者势必要付出自己一定的隐私成本,即使在现实生活中,这也是无可避免的,并且普遍存在着,但人们却独独对互联网上的这种正常情况苛责不已。

所以,真正值得大家反思的不是大公司,也不是他们收集用户信息这种行为,而是那些为了自己利益而盗取这些信息的人,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非法使用这些信息的人。

在目前的这个环境下,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传统对隐私的强调和定义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的隐私已经和互联网融合在一起,其界限已经越来越不清晰。

http://img0.tech2ipo.com/upload/img/article/2012/09/1347610620226.jpg

那些基于隐私“赚大钱”的生意人

Google:Google这家全球最大的搜索服务,它最主要的商业模型是收集用户数据推送个性化关键词广告。你每次使用Google搜索的关键词会被记录,然后你就会在包括Gmail等服务中收到有针对性的推送广告。

Facebook、Twitter:用户每一次的“赞”,每一条分享,每次发布的内容以及每条推文、每次转推都会被它们收集,成为有针对性的Facebook的展示广告和Twitter信息流广告的数据基础。

Amazon:通过Silk浏览器、Kindle Fire收集的用户数据,Amazon能在用户每次购物时都能进行精准的相关推荐。

腾讯:7亿用户的QQ、超过2亿用户的微信等组成的腾讯生态圈里,用户的聊天信息、购物以及游戏等一系列行为都成为腾讯的弹窗、针对性的广告推送的数据基础。

新浪微博:微博用户的关键词、关注以及互动等都成为微博重要的资源,通过微博平台,企业可以进行广告推送,第三方也可以开发出相关的应用。

隐私的博弈

隐私从某程度上来说并不是一个问题,就像乔治·艾略特说的那样:隐私生活从来都是由公众生活决定的。但同时,它又是一个现在就存在着的无法忽视的问题,用户和企业之间不时因为这样的问题都焦头烂额。

一方面,用户希望在享有服务的同时,自己的隐私权也能得到尊重和保证,而各大公司却希望能够在用户数据隐私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使用方面受到尽可能小的阻碍。

双方都在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尝试对方的底线,他们彼此的这种博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促进了相互的交流及进步,可是一旦这种博弈越过某条底线的话,那么对双方来讲那都不啻一场没有胜者的战争。

关于隐私的争论永远不会停息,但是,互联网的发展同样不会停歇,它们彼此并不是天生的敌手,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两者更像是相互促进的同行者。

隐私伤害商业与创新

如果人们对互联网隐私继续抱着一种严苛的态度,要求各种产品和服务完全而绝对地停止收集用户隐私,最后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

大公司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夸大的隐私权问题上陷入无休止指责、诉讼和赔偿中,社交、搜索、电商乃至移动应用都将有可能因此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它们不仅没有机会继续优化服务,其赖以为生的商业模式也将从根本上被瓦解,在这样的困境下,也注定了它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进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隐私权或许得到了百分百的保护,但是如果失去了这些互联网服务,用户空守着自己的隐私信息又有何用呢?

最终,最受影响的还是用户和互联网,前者因为对隐私的过度关注而可能失去一项优质的服务,后者的商业价值和创新精神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打击。

隐私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或许永远都不可能水乳交融,在博弈中前进,在对立中妥协。

作者:Lucius

原文:http://tech2ipo.com/5557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