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贵州佛教文化发源地--安顺平坝高峰山      图/文:邓飚

(2010-11-21 16:35:53)
标签:

杂谈

 

http://s5/middle/6c083be6x7560a6baa124&690     图/文:邓飚" TITLE="贵州佛教文化发源地--安顺平坝高峰山      图/文:邓飚" />

http://s7/middle/6c083be6x7560a7532b26&690     图/文:邓飚" TITLE="贵州佛教文化发源地--安顺平坝高峰山      图/文:邓飚" />

http://s9/middle/6c083be6x7560a7ea2a18&690     图/文:邓飚" TITLE="贵州佛教文化发源地--安顺平坝高峰山      图/文:邓飚" />

http://s6/middle/6c083be6x7560a9cf6995&690     图/文:邓飚" TITLE="贵州佛教文化发源地--安顺平坝高峰山      图/文:邓飚" />

http://s8/middle/6c083be6x7560aa3a4467&690     图/文:邓飚" TITLE="贵州佛教文化发源地--安顺平坝高峰山      图/文:邓飚" />

http://s11/middle/6c083be6x7560aa78e01a&690     图/文:邓飚" TITLE="贵州佛教文化发源地--安顺平坝高峰山      图/文:邓飚" />

http://s11/middle/6c083be6x7560ab3da78a&690     图/文:邓飚" TITLE="贵州佛教文化发源地--安顺平坝高峰山      图/文:邓飚" />

http://s3/middle/6c083be6x7560abdddde2&690     图/文:邓飚" TITLE="贵州佛教文化发源地--安顺平坝高峰山      图/文:邓飚" />

    高峰山是西南旅游和避暑胜地,是黔中乃至整个贵州的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它原名谷陇山,位于平坝县城东约17公里的滇黔公路右侧。

    山为环形,四壁若城,周围2.5公里,山上大小峰峦9个,如屏环合,中部空旷凹地约20余亩,登西峰环顾群山,绵亘数十里。……有诗云:“由来胜地昔人传,此日珠光照大千。欲识高峰真境界,白云露鼎是机玄。”它原有“独印把关、古柏参天、玉屏夹道、平地烟霞、群鸦早朝、殿角双流、怪石蟠龙、西来面壁”等八大景观。
高峰山最令人向往,最有神秘色彩的是坐落在其腹中的万华禅院。                                      

http://s13/middle/6c083be6x958c1025850c&690     图/文:邓飚" TITLE="贵州佛教文化发源地--安顺平坝高峰山      图/文:邓飚" />

                 http://s9/middle/6c083be6x958c10440948&690     图/文:邓飚" TITLE="贵州佛教文化发源地--安顺平坝高峰山      图/文:邓飚" />
        
              
                                       地藏王菩萨
                  http://s13/middle/6c083be6x958c10905b3c&690     图/文:邓飚" TITLE="贵州佛教文化发源地--安顺平坝高峰山      图/文:邓飚" />

                  
    山上高峰寺末代主持茫清曾收藏明代遗物“建文皇帝绘像”,似是一个老僧临案鼓琴之状,大有帝王气象,非一般老衲。解放初期此像曾由贵州阿嘛照相馆翻拍,印赠游客。

    又关索岭西北广顺罗永庵旧日留题有《罗永庵随笔》诗两首,其一云:“欵叚久忘飞龙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乌早晚朝。”疑是建文所作。又高峰寺对面石壁上镌刻“西来面壁”四字,亦传为建文手迹。还有人考证,“西”字谐音玺字,暗示山中可能藏匿帝玺。建文帝出亡之日,玺亦失踪,永乐帝玉玺乃是新玺云。
                  http://s16/middle/6c083be6x958c10dc917f&690     图/文:邓飚" TITLE="贵州佛教文化发源地--安顺平坝高峰山      图/文:邓飚" />

    1943年高峰山创办了西南佛学院,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佛教弟子,贵阳黔灵山前主持惠海大和尚6岁即在高峰山万华禅院出家,山上有建文皇帝御笔亲题“西来面壁”四个大字。

               
                  http://s16/middle/6c083be6x958c14b8315f&690     图/文:邓飚" TITLE="贵州佛教文化发源地--安顺平坝高峰山      图/文:邓飚" />

                               住持:释觉锐法师

                 
    高峰山传说:
    秦始皇统一六国当了皇帝之后,还觉得不满足,心里老想着要是能把西边的山填进东边的海,国土都变成了平原,更加广大,那才称心如意,只是一时想不出好办法,这个念头只能放在心里。

那时候,北方有个匈奴族,经常南下骚扰秦朝边境,秦始皇下令从全国各地抓了许多人到北边修长城,监工们逼着这些人没日没夜地干活,不少人累病累伤,暴尸荒野,可是为了赶工期,朝延哪顾得上劳工们的死活,仍然把成批成批的人押来打桩、背土、抬石、砌墙,长城还没修到一半,山里山外就已是一片白骨。

这情形惊动了天上一位好心的神仙,为了解除人间的痛苦,她变成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婆婆来到长城工地,假装寻找自己的儿子,混进了采石队伍。她拿出一捆又细又长又好看的花线,分发给这里的每一位民工,告诉他们只要把线的一端系在石头上,牵着另一端就可以轻松地把石头拉走。大家谁也不相信一根细花线可以拉动几千斤重的大石头,但又不忍忤了"老人家"的好意,只好用一根线拿来试一试,没想到奇迹真的出现了:好几千斤的石头象一个大棉花团一样轻轻一拉就往前滚了好几米!大家高兴极了,连忙向"老婆婆"道谢,"老婆婆"却早就没了踪影--她又到别的地方散发花线去了。这以后几天,民工们干活比以前轻松多了,有说有笑,活也干得更多了。

可惜好景不长,这秘密很快被监工们发现了,监工们又马上报告给了秦始皇。秦始皇起初也不相信,亲自来到工地上观察,果然不假,不由地他又动起了几年前的心思:一根细花线就有这么大的神力,要是把所有的花线集中起来做成一条鞭子,不就可以赶动大山,完成把大山赶往大海的宿愿了吗?他越想越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移山填海的壮观场面,立即下令没收所有的花线。回到咸阳,连夜召来民间的能工巧匠,把花线织成了一条粗壮有力的"赶山鞭"。

鞭子做成了,等了一夜的秦始皇迫不及待地朝着附近的华山挥起了神鞭,横抽一道梁,竖劈一道川,把个美丽敦实的华山打得到处是棱角、崖壁,变得险峻无比。

看见"赶山鞭"有如此神力,秦始皇稍做准备就出发了,他来到中国的最西边,命令一个将军牵着一头大象在前面领路,他自己在后面不停地朝沿途的大山群山舞动鞭子,山神们都怕挨神鞭打,拚命地跟着大象朝东跑,一路上,山越集越多,好象铺天盖地的兽群在移动,那情景好不壮观!不几天,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上的山都被赶了下来。

秦始皇赶山填海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东海龙宫里,老龙王急得坐卧不安--要是真的把海都填平了,他到哪里安家呢?他想上天请神仙收回神鞭,时间又来不及,要知道天上一天,人间就是一年,等他奏准玉帝,恐怕东海早就变成了一马平川的陆地;去拦秦始皇吧,又怕秦始皇翻脸朝自己打上几鞭。唉,苦思冥想没有结果,龙王差点急晕过去。

龙王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女儿三公主最善解人意,又聪明又漂亮。她见父王悉成这个样子很是心疼,以为父王得了什么重病,特地跑过来问长问短,龙王只好把实情告诉了她,谁知三公主听了掩口一笑:"我当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就是不让秦始皇再赶山吗?这有什么难,父王就请在家等我的好消息吧!

说完好就转身出了龙宫,只身来到秦始皇赶山的必经之地--贵州平坝的高峰山下,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仡佬族少女,拔下头发上的金簪随地一划,在山脚下靠大路的地方奇迹般地出现了一座凉棚,棚内的桌子上放着热乎乎的香茶和香喷喷的饭菜,三公主坐在棚内耐心地等着秦始皇。

再说秦始皇连着赶了几天的路,又累又饿又渴,天快黑的时候到了高峰山,看见路边凉棚内有桌有椅有茶有酒有菜,还有一位秀色可餐的仡佬少女,他本来也是个贪杯恋色之徒,哪肯放过这个大好的机会。他走进凉棚,大大咧咧地往椅子上一坐,把赶山鞭顺手放在桌帝,叫酒要菜,花言巧语地和三公主调笑。三公主一面与秦始皇周旋,一面殷勤地劝酒夹菜,不一会儿,秦始皇就被灌得酩酊大醉,躺在地上呼呼大睡。三公主从棕树上摘下一片棕叶,吹了几口气,变成一支难辨真伪的假"赶山鞭",换下了威力无穷的真鞭,高高兴兴地回龙宫向龙王报捷去了。

秦始皇一觉醒来,天已大亮,睁眼一看四面荒草,连个鬼影也没有,昨天喝洒的凉棚,满桌的酒菜和那个美丽的姑娘也都不见了踪影,所幸"赶山鞭"还在身旁,他站起来,拦拦身上的草沫,弹掉帽上的灰尘,继续赶山。他左抽一鞭,可抽一鞭,群山纹丝不动,他连抽十几鞭,鞭子都抽烂了,还是没有一点儿效果,这才明白着了那少女的道,鞭子被调了包,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咸阳去了。那些被秦始皇从高原上赶下来的山再也回不去了,都聚集在广西、贵州一带,就是今天的十万大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