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宝光影星空
大宝光影星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8,925
  • 关注人气:2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首,我的2018年天文观测与科普

(2019-01-01 14:09:51)
标签:

天文观测

天文科普

天文进校园

分类: 天文观测
     在2019年的第一天回首一下2018年,有收获也有遗憾。
     收获是2018年的行星观测可以说圆满了。从木星冲日开始,土星、火星、海王星和天王星相继冲日。尤其是火星大冲,补偿了十五年前火星大冲时缺乏观测仪器的遗憾。虽然依旧使用的是当年的那只3英寸口径900毫米焦距的牛顿式反射望远镜,但那时没有现今性能如此优秀的行星相机。只有在淘宝淘来一只10万像素的IO-DATA网络摄像头,拍摄的火星朦朦胧胧。
回首,我的2018年天文观测与科普
     木星冲日的观测也很成功,这要拜广州的天气所赐。在木星冲日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广州的天气还是令人满意的。尤其是出现了几个视宁度相当不错的夜晚。使得3英寸口径的小型反射望远镜能够充分发挥极限分辨力。通过对连续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甚至可以看到到木星大红斑附近云带在一个时期内的运动和变化。
回首,我的2018年天文观测与科普
     土星冲日的观测的确不是小镜子的强项。一方面土星亮度较低,小镜子的集光力严重不足;二是土星的视直径远远小于木星。即便在极限分辨力的情况下,小镜子也很难分辨土星环和土星表面的细节。不过2018年很幸运地获得了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天文台的支持,可以使用天文台的305毫米口径道布森式天文望远镜来观测土星。效果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拍摄的影像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土星光环A环中的恩克环缝和土星表面的风暴区域。当然,同样使用这架天文望远镜观测了已经逐渐远去的木星和大冲时的火星,效果令人鼓舞。
    由于使用了BOSMA EM100赤道仪,因此在观测天王星与海王星时获得了极大的便利。对于广州这样的都市环境,使用小型望远镜人工搜寻天王星和海王星是很困难的事情。原因是它们非常暗淡且视直径很小,不容易同背景恒星区分开来。而使用BOSMA EM100赤道仪的自动寻星功能,只需要点击鼠标,便可以将望远镜准确地指向目标。因此借助赤道仪的自动寻星功能,2018年使用3英寸小型反射望远镜成功观测了天王星和海王星。同样,也是利用赤道仪的这个功能,实现了在昼间观测下合位置附近的金星。此时的金星视直径之大确实让人大开眼界。
    当然,即便成功观测了那么多的行星,依旧也还留有些许遗憾。2018年观测了数次水星,但都没有能够成功拍摄到它的清晰影像。天气和低空大气扰动的影响始终是挥之不去的梦魇!
    2018年的特殊天象观测对于呆在广东无法远行的本人来说还算成功的。年初和年中的两次月全食都在云缝中观测到了。三大流星雨虽然只看到了英仙座流星雨,即使天气不佳但也还算是观测到了。
回首,我的2018年天文观测与科普
     即便只有一个晴天,流星监测系统在广州还是如实地记录下了数量众多的英仙座群内流星。而远赴韶关丹霞山的本人,确实没看到几颗流星回首,我的2018年天文观测与科普
     2018年两颗最值得观测的彗星都观测到了,它们分别是彗星21P和46P。巧合的是,每次观测都是从疏散星团的身边经过。因此2018年的彗星观测也还算是成功的。
     2018年比较遗憾的当属深空天体观测了。虽然也数次远赴丹霞山观测点,然而天气多数是令人失望的。原本计划观测的几个目标,要么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要么就根本没机会观测。因此2018年的深空观测计划也就直接延后给了2019年。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例如在广州市区成功拍摄到了球状星团NGC5139(欧米茄星团)和M22的影像,效果令人满意。
     2018年的天文观测可以用下面这一张图片来展示!
回首,我的2018年天文观测与科普
      2018年的天文科普更多是进入校园,尤其是小学的430第二课堂。小同学们对天文的兴趣实在令人惊叹。有小学低年级的同学对天文的关注度非常高。他们会主动从各种媒体渠道获取感兴趣的天文知识与资讯。对这些同学只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也许将会来在天文学科上大有作为。
     2017年主要是在中学开展天文科普及天文摄影的相关课程,而2018年则主要是在小学开设天文课程。受众的变化需要对课程的架构、内容以及表述方法重新设计。毕竟小同学们的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还不具备相应的知识体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在同学们的知识体系中构建一个正确的宇宙观,而更加深奥的理论需要留待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逐步去理解和深化。因此对于小学天文课程的设计,更多的是将深奥的理论以更加容易理解的文字进行表述,以身边常见的事物进行类比。即便如此,仍然需要关注知识的系统化。过于碎片化的天文知识不利于同学们构建对于宇宙完整的认知。另外,还需要严格区分科学与科幻。科幻并不是科学,不能作为天文学科的系统知识进行讲述。在课程实践中,难免会遇到科幻的内容,此时应该明确指出这不是科学。
回首,我的2018年天文观测与科普
     2018年已经过去,有收获也有遗憾。在2019年,我们依然会继续前行。天文观测、天文科普和天文进校园依然是我们工作的重心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