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Remediation ——understanding of new media

(2011-11-22 17:01:29)
标签:

杂谈

Immediacy和hypermediacy                                                

                                   ——谈新旧媒体之间的调和

                                     刘相宇 2011-11-15

 

上个月刚完成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阅读,这次我阅读了Remediation:understanding new media。相比之下,《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主要分析了机械化大生产带走了附着在艺术品上的灵韵。简单的来说,就是艺术品的原真性和独一无二性被机械生产所调和。这是机械生产对艺术品所产生的影响。而这本书Remediation:understanding new media同样也讲到了一种调和,即新旧媒体之间存在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调节的一种矛盾的关系。

 很好,注意到了前后阅读的关联。书中73-75页专论本雅明,请问著者如何论述本雅明的观点?

本书也反复提到了Haraway的论著,请注意,两者如何呼应论证?

如果大家有心,将本书中所提及的主要理论家的书籍找来看看,将大有裨益。

由于这本书是英文原版,在国内也没有出现同上次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中文翻译版本。所以,在阅读中尚不完全肯定一些专业术语的翻译,只能按照理解做出浅层次的直译。

该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理论的导入。作者引入了三个十分陌生的概念,甚至有的单词在字典中不存在:remediation(调和)、immediacy(直感性)、hypermediacy(超媒介性)。[1]

抓住了关键词汇。

阅读一本书,就是种下一棵种子,需要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不断使之发展壮大,化成自己的学术之树。

这三个概念是全书的理论基础,这篇读书报告也将在后面着重谈到这三个概念的涵义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媒体的分类:按照出现时间的先后,作者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新媒体,用11个小章节来分别举例,用十分详细的例子来讲解各种新媒体,比如computer game(电子游戏)、digital photography(数码相机)、digital art(数码艺术)、the world wide web(万维网)等。同时也包含了一些在我们眼中并不是新兴的媒体,比如:电视、电影、摄影,然而作者仍然把它们视作新媒体,这正是因为调和的力量。新旧媒体的调和使这些早已出现的旧媒体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它们通过改革、创新、重组自我的构成元素以及运用电子技术和其他媒体的发展技术,又再次被纳入到新媒体的行列中来。第三部分作者再次总结remediation(调和)这个概念,并指出这个概念具有灵活性,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以及这个概念的两个组成部分:immediacy(直感性)和hypermediacy(超媒介性)的变化而变化,甚至每个人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的体验不同,得出的概念也会不同。实际上,作者在最后给读者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思考方式,让每个人都能真正思考新旧媒体之间存在着怎样相互调和及影响的关系。

    作者如何定义这几个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之间彼此有何联系?

这些术语的发展脉络如何?如何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发展?

后来的研究者如何反思质疑这些术语?

对自身的眼睛而言,书中的观点有何启发?

例如,声音研究跟这些术语能产生哪些关联?

 

一、Immediacy(直感性)

谈到remediation(调和)这个概念,它却是由两个其他的概念来确定的。

书中多次提到不同概念的两重逻辑,能否将所有这些论述抽取出来,列个表格加以展示分析?

一个是immediacy(直感性),另一个是hypermediacy(超媒介性)。首先我们来谈直感性。在书中,作者经常用另一个单词transparency(透明性)[2]来解释immediacy(直感性),它们的涵义是一样的,意思就是通过利用数码技术不限于此吧?来消除媒介的存在感,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直观,更加真切的欣赏反应。它使观众忘记媒体的存在,而相信自己处于某种客观的呈现之中。它是实现remediation(调和)的其中一个方式。它主要通过二个途径实现:一、使数码技术透明化。这样观众就仿佛置身于透明的界面中,媒介的存在感被消除,观众无法意识到这种媒介的存在。比如CNN的战地直播,将镜头直接拉入战地实况,通过数码传输进行直播,使电视机前的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但观众并不了解这些影片是怎样从战地传输到电视台并向大家直播的。这样就消除了媒体存在的痕迹,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的只是十分激烈,真实逼真的战况。第二个途径就是自动化。自动化即在媒体生产品的展示中移除了人以及人的工作,克服了一定的主观性。例如,“照相是一种机械摄影系统,它的工作原理就是机械化和化学反应的叠加。”[3]通过自动成像和冲洗出现在照片上,当照片出现在欣赏者面前的时候,欣赏者眼中只有真实直观的图像,忽略了摄影者以及一大堆的照相机械和成像过程。这样就移除了摄影者以及照片产生的复杂过程。在观众的眼中,媒介被清除,艺术制作的过程、使用的媒介被遮蔽了,欣赏者更多地关注到艺术本身。这样媒体的生产品便获得了直感性和透明性。

现在却有人故意反这种直感性,将媒介有意展现出来,这值得分析。

 

二、Hypermediacy(超媒介性)

       超媒介性和直感性有着相反的涵义,是不是全然相反。直感性的目标是消除媒体的存在感,超媒介性就是让观众能够更加清楚的感受到媒体的存在,而且超媒介性利用多种多样的媒体去创造一种更加丰富和真实的感觉体验。如果说直感性是消除了媒体的存在感,那么超媒介性就繁殖了多种多样的媒体,并使媒体的存在感更加显而易见。超媒介性的特征在万维网这个媒体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你打开电脑,经常会有不少于5个窗口出现在你的界面上,在各个窗口里会有文本,图像,声频,甚至录像。”[4]多种媒体方式共同为你创造了一个丰富而精彩的界面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并且,在同一时刻它们相互重叠,相互替代。如果点击新程序或者新网页,新的窗口会出现并重叠在以前的旧窗口上,这样旧的窗口便被新的窗口所替代。所以超媒介性虽然会提供多个媒介,但他具有代替的特点,当较多窗口出现在同一界面时,用户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性难题:到底选择哪一个界面来替代另一个界面。所以替代也就成为了电脑windows系统最常见的特点。

       另外超媒介性还体现在吸收多重媒体及其形式,融入到一个媒体中来。The USA Today作为一个电视新闻节目,不仅具有一般电视节目的电视播报形式,而且还吸收了报纸的排版形式,比如大标题、导语等;还具有现代网页的特征,比如把屏幕划分为几个板块,把文本环绕在图片或者视频的旁边和周围。这样也就体现了旧媒体吸收新媒体,新媒体融入旧媒体,进行调和,为我所用,出现了具有新形式的媒体。

       谈到直感性和超媒介性的关系,虽然在概念上它们是两个相反的概念,但是“它们不仅在数码媒体中共存,而且还相互依赖。”[5]它们两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和具有排他性的。我们的文化不仅需要直感性来增加媒体的真实性,同样也需要超媒介性来丰富我们的媒体。因而,这两个概念总是相互关联。比如,同样是CNN的战地报道,电视台提供电视直播以便为观众提供十分真实的战况录像:导弹降落,房屋倒塌。这就是对直感性的追求。同时在电视的右下角出现一个小窗口会有记者的报道,主持人的解说播报,甚至在电视屏幕的下方会有移动性文本的呈现,以及提供网址以便观众获取更多有关战况的最新消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录音,电视播报,文本,网页等多种媒体形式出现在电视这样一个媒体中,这就是超媒介性的获得。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直感性和超媒介性总是能够出现在同一个媒体中,并相互依赖。

三、Remediation(调和)

Remediation(调和)的定义正是依赖以上两个概念immediacy(直感性)和hypermediacy(超媒介性)。作者用非常简短的一句话来概括remediation(调和):即“新媒体使旧媒体再流行。”[6]而且这三个概念也就是新媒体的三个重要的特征。调和暗示了新媒体使旧媒体再流行,其中就存在以追求直感性为目标的。比如CD—ROM图片光盘上储存了一大批的油画作品,这些油画图片和原作没有不同,但是现在它却是以数码图片的新媒体形式出现在观众的眼中。新媒体并没有使油画这种旧媒体衰落,相反数码图片却以一种新的方式,一种新的途径使观众得以靠近旧媒体。同时观众可以忽略电脑屏幕,在数码图片面前获得了一种直观的感受,理想化的使观众直面原始油画艺术品。这就是新媒体使旧媒体再流行,同时旧媒体也以自己的方式融入了新媒体。新旧媒体之间实现了一种调和。

Remediation(调和)不仅追求直感性,也可能追求它的对立面,超媒介性。

例如网络百科全书的出现使传统传媒文本和图片再次流行,同时还夹带着声音、简短视频、电子搜索、网络链接等新兴媒体。

       谈到remediation(调和),它一定程度上依赖immediacy(直感性)和hypermediacy(超媒介性)。事实上媒体的存在感不可能完全消除,没有绝对的媒体透明化。因此,我们不能实现绝对的直感性,而直感性也一直是媒体界不断追求的目标。相反,一大批旧媒体仍然存在,新媒体也不断涌现,新媒体对旧媒体加以调和,旧媒体也积极的融入新媒体,所以媒体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多种媒体相互交杂,超媒介性不仅凸显了媒体的存在感,更使得媒体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种类。所以,作者说道:“immediacy(直感性)、hypermediacy(超媒介性)和remediation(调和)就是现代媒体的三个重要特征。”[7]

 

 

 

台湾的翁秀琪将这几个术语翻译如下,

中介(mediation),再中介(remediation),直接性(immediacy)(或透明的

直接性 transparent immediacy),和超直接性(hypermediacy)等,

是否合适,也还可以商榷。

台湾的研究值得关注。

 

这篇文章的翻译更为妥当些。

 

以数字的多媒体或艺术创作在追求真实的同时,中介性的加乘复制或推翻就是所谓Hypermediacy(超媒体性)与Immediatcy(无中介特性)的概念。

 

定义:

Hypermediacy(超媒体性):A style of visual presentation whose goal is to remind the viewer of the medium.And it’s an entirely new kind of media experience born from the marriage of TV and computer technologies.

 

Immediacy(无中介特性):A style of visual presentation whose goal is to make the viewer forget the presence of the medium (canvas, photographic film, cinema, ...) and believe that he/ she i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objects of representation.

 

解释与举例:

Hypermediacy(超媒体性):是指文本的意义产制过程中,其所依附的媒体始终如影随形地显示自身的存在(参照上方定义)。例如网络世界中的超级链接,便不断提醒使用者文本载体的存在。另外,网页涵括了绘画、电视、电影等各种媒体的特色,这样的多『媒体』的现象,经过媒体融合的处理,一方面以『一种媒体来再现另一种媒体』("representation of one medium in another")(remediation的概念,参照批注),另一方面这些各种『旧』媒体成为『新』媒体的内容的现象,也呈现出了所谓超媒体性。

 

Immediacy(无中介特性):以机械与人为例,在未来是越趋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工作上,生活上都是),而在运作时我们往往需要透过一些媒介来操作这些工具,不同的媒介需要用人类不同的感官去接收,例如声音用耳听,影像用眼睛看等等。而在数字的多媒体或数字艺术创作时,我们是处于CMC(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环境下,我们使用的感官也愈来愈多元与模糊,不单单使用眼耳,而是利用组合的神经系统去感觉并作出响应,因此在这样多重的媒介中,我们需要更直接的方式来简化沟通的进行。

而无中介特性(Immediacy)使得沟通更直接,让使用者感觉不到媒介的存在。这其实也就是使用者人机接口(User Interface)的简化,换句话说,能让使用者直把注意力放在内容本身,而忽略媒介的存在。

例如在数字多媒体广泛应用的「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实体,只是透过计算机呈现出来之后让人觉得他存在(it is a technology of mediation whose purpose is to disappaer),并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让人们更融入其世界,创造临场感与真实感。

 

结论:

随着计算机的技术越来越进步,在CMC的情境下,要以数字多媒体的各种应用和艺术创作的呈现来追求真实感,是越来越容易的,我们能透过不同媒介的特性,透过不同的接口设计,更自由的运用媒介的中介性。

 

注:

 

Remediation(再媒介):

是唯一麦克鲁汉与威廉斯都引用并发展的概念,麦克鲁汉派的学者定义为「新媒介都会挪用旧媒介的技术、型态、社会情境,并以『真实之名』来挑战与对抗旧媒介。」

例如印刷媒介挪用了书写文化的形体、电话挪用了口语、摄影挪用了绘画、电影挪用了摄影、电视挪用广播、网络则同时挪用了报纸与电视等更多的媒介,但这些都强调更真实、更全面的经验性,也似乎同时呼应了麦克鲁汉的名言「每一项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项媒介(the content of any medium is always another medium)」



[1] Jay David Botler and Richard Grusin: Remediation :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The MIT Press,2000年,第20页。

[2] Jay David Botler and Richard Grusin: Remediation :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The MIT Press,2000年,第23页。

 

[3] Jay David Botler and Richard Grusin: Remediation :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The MIT Press,2000年,第25页。

[4] Jay David Botler and Richard Grusin: Remediation :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The MIT Press,2000年,第44页。

[5] Jay David Botler and Richard Grusin: Remediation :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The MIT Press,2000年,第6页。

 

[6] Jay David Botler and Richard Grusin: Remediation :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The MIT Press,2000年,第273页。

[7] Jay David Botler and Richard Grusin: Remediation :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The MIT Press,2000年,第273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