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無風即風
無風即風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3,350
  • 关注人气:5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闽南话与潮汕话不是古汉语的直接证据及辩析

(2017-01-23 16:56:11)
标签:

杂谈

【#每日一风课#潮汕话与唐朝古汉语无关的直接证据】

唐朝诗人韩愈被贬谪潮州,因语言不通,他写下“远地无可与语者”的自述(《与孟尚书书》),同时将家眷留在韶州(今韶关)。当时潮州刚好有个本地和尚叫大颠禅师,因祖上来自河南颍川,于是韩愈数次请其到州治所叙谈。显然,大颠应该会河南话或官话,要不然以韩愈的身份断不会对这位“荒蛮之地”的和尚那么感兴趣,因为众所周知,他就是因为反对唐宪宗“佛骨事”才被贬谪的。

也所以,由此可见,潮汕话与唐朝官话或彼时的中原雅音不可能存在联系,因为唐朝的官话教本《唐韵》明确记载源自隋朝《切韵》的增本,而《切韵》的作者陆法言则在《序》中明确说明其“采音”原则是:“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消疏缓”。

闽南话与潮汕话不是古汉语的直接证据及辩析

​这段话的前半句“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是批评他所作《切韵》的参照本晋代音韵学家吕静的《韵集》的取“采音”方法,但他并没有跳出这个框架,因为后又有下半句言:“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消疏缓”——(译)“凡与古音相同的,取古音;与古音不同的,取今音”

通过上下文对照,无论如何唐朝官话都跳不出吴语区与中原地区。

闽南话与潮汕话不是古汉语的直接证据及辩析

​所以,以上结论可以证明:潮汕话不可能与唐朝的官话或雅音有关系,因为韩愈在朝中做大官,又是大文豪,他100%是既会雅音又会官话(都城区域日常沟通用语)。

更加有力的证明是,他是影响了唐宋两朝近千年的“唐古文化运动”的提出者,他主张从“把 六朝以来讲求声律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

闽南话与潮汕话不是古汉语的直接证据及辩析

六朝,即东吴、东晋、刘宋、齐、梁陈,韩愈既然主张恢复“六朝声韵”,那么,如果说福建与潮汕地区有“古汉语”,那对于韩愈来说,不啻是可以令他亢奋至颠的大发现——可惜,他却听不懂潮汕地区的话。​这就不但说明闽南话与潮汕话的日常语和唐韵无关,连闽南话中号称“最接近唐音”的“读书音”(与日常使用的又不同,有点像日语)也更加不可能是唐音。

因为,既然潮汕话都与唐韵无关,则闽南话也不会与唐韵有关。

哦嗯~提醒一下:韩愈只在潮州呆了8个月就回去长安了。

再同理,《重修大宋广韵》也是声明“采音”自隋唐《切韵》,那么,则闽南话也罢、潮汕话也罢,也不可能会是宋朝官话或雅音。

真正的答案就在本文上面:早在晋代,上古或曰“上古中晚期”,即大体相当于东汉时的官话或曰“中原雅音”就已经失传,要不然,陆法言不会批评吕静。

PS:关于迁徙的问题,可能会有持潮汕话(&闽南话)为“古汉语”的人以“那时候可能还没有潮汕人迁入潮州”为由而反驳本文的考证,但正如上文所说,潮州自古乃“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说明该地一直就有来自知北方的人迁入,而且必须是达官贵人与知识分子。况上述已经有来自河南颍川大族的和尚在那,这也同时说明了潮州的文化已经相当成熟,要不然哪来的“香火”?事实上,在韩愈的诗中,大量关于潮州美食的记述,特别是关于海鲜的记载,韩愈特别点到“异食”、“杂食”,这说明1000多年前的“潮汕菜”与今天没有太大区别。没有大的区别,就说明文化已经大致定型。

以上的三点例证都说明,基本上可以断定,唐朝时的“潮汕人”已经有来自闽南的移民,这也和今潮汕族谱中部分早期迁徙过来的记录相印证。因此,说唐朝的“潮汕人”极有可能就是今天的潮汕人的先祖,这是很合理的推测,别的族群的可能性不可能比今天的潮汕人更高,因为直到近代潮汕地区都只有潮汕族群与客家族群(兼少许粤西群体),而客家族群是最迟迁入的。

这个发现,也同时可以把“潮汕人”迁入时间可以推得更前,一定是唐以前。

闽南话与潮汕话不是古汉语的直接证据及辩析

闽南话与潮汕话不是古汉语的直接证据及辩析

结论:没有任何可靠的依据能证明潮汕话或闽南话是唐宋时“汉语”。

那么:如何解释闽南话与潮汕话“唐音”?到底它是是怎么来的?(  因为的确有些地方与日语很像,而日语中有“唐音”这个结论已经被证实,而且没有争议)。

答案:最有可能当然还是因为中原人士的迁入所带来的,韩愈与潮汕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自古以来凡有官者学者被贬谪,必!兴!学!,例如清代的吕留良,凡此类例,胜不胜数,不烦累举矣。

好啦,今天的“每日一风”课程结束了,同学们学到什么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