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术历史文化艺术服饰 |
分类: 《笑画中国美术史》 |
(接上期)
最早的服装主要是为了御寒,以实用为主,反正就是兽皮、树叶,能缝就缝下,不能缝就打个洞找根绳子系一下,所以说不上什么形制。

到了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做衣服,后又开始养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传说是黄帝的妻子嫘祖[léi z] 开始养蚕缫丝,而黄帝则制定了服装的形制—— “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这夫妻俩一起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服装的基础——也就是说,现在做汉服生意的,都得供这两位为祖师爷。

嫘祖像
而考古也确认是在这一时期,有了“上衣下裳”的形制,出现了冠冕,制定了服饰制度。
所谓衣裳,《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
这里要搞清楚的一点就是:古代的裳就是裙子,而不是裤子。
除了形制,服装的颜色也有讲究。
《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这里“乾坤”指天地。天未明时为玄色,所以上衣法天用玄色;下裳象地用黄色。这种用上衣下裳的形制以及上玄而下黄的服色,就是由于对天地的崇拜而产生的服饰上的形和色。

黄帝像
到了夏代,为了强化阶层等级,还建立起了一套以帝王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饰制度。
《论语》中说“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黼[f]冕”,就是说夏禹平时生活节俭,但在祭祀时,则穿华美的礼服——黼冕,以表示对神的崇敬。
夏代的冕服没有文物的实证,现在网上的冕服图样都是汉代的,包括夏禹的画像,最早的也是出自汉代的画像砖,所以一笑也不能乱放参考图误导大家。

要研究商代服饰,就离不开妇好墓出土的这一件跪坐玉人像。

妇好墓跪坐玉人像
跪坐玉人像是妇好墓中所有装饰品中最精美的一件,整件玉器以细腻的写实手法,传神地表现了商代贵族的形貌和装束,是了解当时衣饰的最珍贵的资料。


我把头饰画错了,以后改
玉人高7厘米,玉料为和田玉,通体有黄褐色的浸痕。
玉人双手抚膝跪坐,头梳长辫盘于顶,头上戴箍形束发器“頍”[ku],接连前额上方卷筒状平顶冠。
身穿交领长袍,衣上遍饰云纹、夔龙纹。下缘长至足踝,衣袖窄长至腕。
两肩饰臣字目的动物纹,右腿饰S形蛇纹。脚着方鞋。
腰束菱形纹宽带,腹前悬长条“蔽膝”。腰左侧挂着一件钺类兵器。
由于妇好随葬的就有斧钺,所以有人就推测这玉人就是妇好本人的雕像

钺
——斧钺一般都是程咬金、李逵之类的人物使用,但出现在妇好这么一个王妃的身边确实有种违和之感,加上当时雕刻技术不过关,看脸的话完全看不出男女,所以也有人怀疑这玉人是妇好的随从或者护卫。
你也别怪我们先人手艺不精,以写实精美闻名的古希腊在这个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荷马时期)的小雕像还只是这样(公元前750年《赫拉克勒斯与萨提洛斯》),所以这个玉人像已经算是中国古代玉雕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了吗,在世界美术史上也是精品了。

《赫拉克勒斯与萨提洛斯》
一般来说,商代时期的奴隶主是能穿丝织品的,玉器也是特别常见的装饰品,样式基本上可以参考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武士和军人,一般会穿兽皮和青铜制成的铠甲、头盔以及麻布衣服。




一般民众则没有明文可查,但可想而知,一般都是麻布。
而头上戴的,据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不少于三四种:尖顶帽、平顶冠、筒形高冠或裹巾、圆箍形冠束发等。


殷商时期最有名气的就是《封神演义》,今年大火的《哪吒:魔童降世》,年底要上映的《姜子牙》,正在拍摄的《封神三部曲》,以及N多的跟风之作都是源于这个大IP。
但作为一个明代撰写的神话小说,做人物形象时又不能完全照搬殷商服饰,所以以殷商服饰、纹样为基础,参考宋、明代道教壁画,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下面这本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靠谱的,符合国人审美和对《封神》人物的想象)

最后顺便提一下:《封神三部曲》的美术指导叶锦添,自打《新红楼梦》失手后,好像吸取了教训,这次叶锦添为了《封神三部曲》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去了河南安阳的殷墟以及博物馆采风,并有毕业于清华美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家参与,声称“《封神三部曲》专有的美学体系,是以13-15世纪道教水陆画作为基础,融合商周青铜器美学元素以及宋人山水,将中国经典的美学形态以影视方式再创作呈现给观众。”
——方向是对的,就看最终效果了。

至于周代的服饰,由于掺入了太多的礼仪规范,内容较多,所以下次再说。
(未完待续)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