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空圣道》开创认知宇宙万物新纪元!

(2010-08-21 18:01:54)
标签:

太阳系

《时空圣道》

生命体

人类

物种

分类: 《时空圣道》

  本人经历多年写成了一部有关天文、物理、生命起源方面知识的书稿。下面是书稿的一些内容:
  
  《时空圣道》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编写主线为:宇宙起源—物质本原—生命产生—物种进化—人类起源—社会沿革—时空未来。书中对天文物理、生命、人类的科学、哲学思考提出了一些新的论断和见解。
  该书稿主要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天文物理;生命起源与物种进化;人类出现、人类的进化与社会发展过程。分为26章节,字数20万字左右。
  该书的创作意图在于用通俗的文字向读者系统、概括地介绍有关方面的科学知识,通过丰富的想像启发读者的思维、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广泛地了解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高端前沿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新,并得出了许多新观点。该书中的许多新的观点将为天文、物理、生命人类进化、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http://s9/bmiddle/001XtmhHzy7eE7bSoAg48&690


以下是该书中的一些创新点和要点:
――人们意识当中的各种宇宙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
――时空的属性:混沌、虚无(空间)、演化、有序
――四维的时空是一个浩大的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演化与循环系统
――能量与质量的本原是什?
――暗物质、暗能量是怎么一回事?
――超新星是宇宙之中高效的物质加工厂。它合成了宇宙当中构成行星、生命体的各种重元素物质
――与星系大小相匹配的黑洞,是星系得以处于稳定的存在与演化状态的重要因素
――太阳是银河当中的第三代恒星,它质量较小、位于物质、能量相对稀少的星系边缘
――地球是宇宙当中一颗集中了诸多对于生命有利因素的星体
――地球上水的丰富是由于它在太阳系中的特殊位置缘故,这个位置使得它在太阳形成之初物质分馏时得以获得较多的水分
――月球并非是地球的一个荒凉的太空邻居
――生命体是宇宙当中能动的物质演化系统;生命的渊源是时空的属性
――绿色生命的出现,在生命体与恒星之间建立了一条高效的能量通道
――由于生命对于地球的漫长改造,生态环境不断地优化,为物种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进化过程中的强者往往是时代的代表与主导,隐忍者往往会获得更多进化的机会
――物种进化是:时空驱导、生命自身感悟、自然雕琢(幸运与灾变)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许多在古代繁盛一时的生命进入了进化的“闷胡同”
――智能的人类的出现在时空之中实现了物质到精神的飞跃
――思考创造了人类
——“神”的出现,填充了发达的认知器官同低等认知之间的落差
――人类是智慧、道德的统一体
――智慧:智能的生命对于宇宙(自然)、生命的认知
  道德:智能的生命对于宇宙(自然)、生命的尊重
――生命体是穿越时空的航船:智慧是风帆,道德是船舵
――生命体的物性衍生出了人类的两大顽疾:蒙昧、贪欲
--适当的私欲也是时空的自然之道,其真谛在于“以众物之私而致时空之公”!人们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往往也实现了他们的社会价值
――定居式的生活、原始农牧业的发展使得人类步入了父系社会,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逐渐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
――国家:社会秩序的容器
――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去伪存真的过程
――智能和道德必须要协调发展
--人生的真正意义是参与一场智慧与道德的接力
――人类是“时空之神”的代表


  http://s9/small/001XtmhHzy7eEaThcPC58&690
 ——中科院高能所       学术研讨会

   
  
  目 录


宇 宙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时空圣者
第三章 时空的属性
第四章 时空的构成
第五章 星系,物质循环
第六章 星体
第七章 太阳系
第八章 地月系


 生  


第九章 生命之始
第十章 绿色革命
第十一章 漫长的等待与改造
第十二章 繁殖与进化
第十三章 “早春”的环境
第十四章 物种爆发
第十五章 登上陆地
第十六章 爬行探索
第十七章 恐龙时代
第十八章 鸟兽时代
第十九章 人类之前


人  类

第二十章  人类出现
第二十一章 史前进化(1)
第二十二章 史前进化(2)
第二十三章 社会演革
第二十四章 人之思(1)
第二十五章 人之思(2)   
第二十六章 未来的行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