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胡若冰Robin
胡若冰Robi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955,419
  • 关注人气:9,0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2018-02-14 09:09:56)
标签:

巴罗

阿拉斯加

北冰洋

美国

爱斯基摩人

分类: 走的地儿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离开文化中心,Mike带着我们前往颇具纪念意义的“巴罗角”(Barrow Point),这也是最先吸引我们到巴罗去的原因。巴罗角就是北美洲最北的地方,一片黑乎乎的冻土配上时而死寂、时而狂风巨浪的北冰洋,当真是个算不得景点的景点。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这个地方距离巴罗市中 心并不算太远,但没车也是没办法来,尤其在冬天的时候,就连北冰洋的海面都会被冰雪覆盖,哪怕一般的越野车也够呛,Mike开的这辆貌不惊人的厢型车就经 过底盘改装,车体抬高后才有可能开过来。行至巴罗也就真的到了天边了,我们特地从北京带了几听北冰洋汽水过去,在这里我们开了一听,感受了一下在北冰洋喝北冰洋,那可真是冷啊。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这一路看过来,巴罗其实没有什么很像样的景点,倒是一些原本极为普通的设施放在这严酷极端的环境下,就显得非常厉害,甚至非常酷,而一些原本罕见的东西,在这里倒成了人家“日常”用品。这所说的后一种情况最明显的就是四处可见的鲸鱼头骨,几乎巴罗的所有规模比较大的建筑前,都会有这样的“装饰”,而鲸鱼其他部分的骨头则经常不经意间出现在居民的房前或者堆在破车上,对本地人来说,这是却是最普通不过的东西。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相较之下,巴罗的“北美最北”系列则让人从平凡中感受到别样风情。巴罗建有北美最北的橄榄球场,与我们同一班飞机来巴罗的就是巴罗高中的橄榄球队,这就是他们的主场。这场地虽然基本没有附属设施虽,但球场本身铺设得一点都不含糊,这里平时就成了当地孩子喜爱的运动场所。然后我们又看到了全北美最北边的戏院,Mike说这栋黄色的铁皮屋子是巴罗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戏院(电影院),这里寄托了他年轻时的很多回忆,曾经全村的人都挤在这里看好莱坞电影。但时过景迁,如今人们都窝在自己家里看电视了,所以戏院也就关门大吉了,说到这里从Mike话语里感受出一丝的惋惜。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除此之外,TWH酒店门口还有北美最北的邮局,这是一家服务效率甚低的机构,倒不是服务人员有意如此,而是所有美国邮局都是这样。巴罗的美国邮政业务开始于1901年,也不知道最早的邮局是不是在这里,总之巴罗从来都只有一个邮局,因此就当这是一家百年老店了,总之如果邮局里排队超过10人,我建议就找点别的事情去做吧。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比较让人新鲜的还有美国空军的一座远程雷达站,这个军事基地看起来也没有什么保密性可言,就像一个旅游景点一样敞开了放在那儿。这座雷达站冷战时期已经存在了,毫无疑问这是用来监视俄罗斯动态的,旁边贱兮兮的东欧游客还和我调侃这说不定也顺便监视了你们中国。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话说如果谈起“全北美最北”这个系列的景点,当真是数不胜数,其实镇子里的什么东西都可以称得上北美最北,包括政府大楼啊、警察局啊,但其实这些东西却又都是人家平时过日子的设施而已,或许真正称得上颇有纪念意义的景点就是Memory of Will Rogers and Wiley Post纪念碑了。Mike介绍说这主要纪念的是Will Rogers这个人,他是30年代美国最著名的好莱坞电影明星,由于年代久远之前我确实不了解这个人,但他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的星星我似乎还真有印象。查资料发现Will Rogers这辈子干的事儿很多,年轻的时候在德州当牛仔,去阿根廷放羊,后来在马戏团成名,当电影明星,开自己的广播电台,参选总统,热爱飞行并进行了环球旅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生胜利组成员。但也因为他对飞行与旅行的爱好导致他最终陨落在巴罗,作为在巴罗逝世的最有名的人,巴罗人民给他竖起了这座精巧的雕塑。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随着观看巴罗的这些景点,越看越觉得其实没什么可看的,相比之下倒是巴罗的整体氛围气质,以及人的生活状态更为耐人寻味,所以说巴罗可能并不是传统旅游的好地方,而是挖掘人文,感受另一个世界的好选择。

首先巴罗弥漫的荒頹气息是其他地方很难看到的,置身巴罗的街道上甚至有种经历了末世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很多《辐射》系列游戏里的场景。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巴罗每户人家的标准配置是都有一辆或多辆荒废到连轮子都没有了的破车,有的车已经有一部分深深的陷入到泥土中间,车上堆满了各种废弃零件,俨然已经成为了另类的“花园装饰”了。我猜想之所以巴罗有这么多破车,和他们没有办法处理掉如此大型的废弃物的缘故,这个地方连通往外界的公路都没有,怎么把废车运出去拆解报废呢?或许处理废车的高昂费用使得大家都选择把车直接堆在自家院子里,看习惯了也就真的成了装饰了。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其次,生活在绿化程度比较好的我国城市里,再大的雾霾也无法感受到巴罗那种全城没有一棵树的感觉,没有绿色点缀原来真的就会让一个地方显得无比的荒凉,巴罗证明了这一点。为了弥补没有树这个遗憾,巴罗人民非常睿智且幽默的用鲸须和钢管搭成了一些“树”立在自家门口路旁,起初我觉得那是个景点,后来发现其实很多人家里都有这样的“树”。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走在巴罗的大街上,几乎没有人在外面走动,并且所有的建筑都大门紧闭,完全看不出里面有没有人,并且很多房屋仔细看来应该早就没有人居住了。即使是有人居住的房子,也大多会把没用的东西乱糟糟的堆放在外面,当然其中也有很多在其他地方能卖个好价钱的稀罕物就这么被当作破烂一样堆着,例如鲸鱼骨,鹿角之类的东西就一大堆一大堆的,反正东西放在外面外来的人没车开也带不走,本村的人也不稀罕,当真随意到了极点。


在这种冷飕飕的氛围里,可以看出一些年轻的巴罗人也在考虑要不要进行一些改变。当地的垃圾箱变成了人们的画布,很多垃圾箱上都画出色彩鲜艳的图画,给巴罗灰秃秃的色调添加了一抹亮丽,他们还在垃圾箱上书写“Choose to Live”的字样。我没问这句话代表了什么意思,但凭我自己的猜测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比较积极的是让大家“选择遵循爱斯基摩人的传统,留在这片祖先的土地上,延续这个民族的传统。”另外一种可能性是一些人在抒发自己想去外面世界打拼的愿望,而提倡人们勇敢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无论哪种说法,都让人觉得巴罗这个地方对于许多本地人来说一定是又爱又恨的,美国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一定在冲击着一代代的爱斯基摩人,但故土难离的情绪又阻挡着人们走出去。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除了几百上千年如一日的恶劣气候和各种不方便之外,巴罗人还享受着全美国最高的物价,这一点在镇子里唯一的大超市AC Mart可见一斑。进入这间非常传统的美国式生活超市,仿佛就回到了正常的美国社会,美国任何偏远的小镇附近都会有这种服务周围几十英里内社区的大超市,乍一看这家也没什么两样。然而所有东西依赖空运的影响果然还是非常显著,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超市里的所有货品都直逼欧洲物价,炸鸡都已经能达到其他地方牛肉的价格了。这时候就很容易开始琢磨这些看起来没多少工作机会的本地人是怎么营生的,因为好像除了旅游业之外,在超市和政府机构干活儿的好像都以白种人为主。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其实大可不必为了今天爱斯基摩人的生存问题担心,自从美国开始从阿拉斯加开采石油,爱斯基摩人作为本地地主就握有油田的股票,每年的分红营收基本就够这些原住民家庭开销了,再加上昂贵的旅游产品价格能很大程度补贴他们,所以物价即使贵,当地人也还是能接受的。而且看得出来他们生活压力也不太大,每家都有不只一辆车,以及全地形车,雪橇摩托这些全套雪地装备,买得起这些东西估计也不会生活太困难吧,我想这些优待政策和经济状况也成为了让爱斯基摩人故土难离的重要因素吧。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说罢超市,最后来说说巴罗的饮食吧。一如超市昂贵的价格,巴罗的餐厅也不便宜,但尽管贵也就还是欧洲的水平,个人觉得如果能来阿拉斯加旅行的话,应该可以接受。并且尽管巴罗这个地方各种闭塞,各种不方便,但依然阻挡不住美国人民特别喜爱尝试各国食物的特点,巴罗拥有品种齐全的各国餐厅,并且这些餐厅带来的外族移民使得小小的巴罗也能有着多元化的人口。但如果说想吃比较像样的美式餐点,首选就是TWH酒店里的餐厅,尤其在大雪封门寸步难行的时候,在这温暖宽阔的地方吃饭还是十分让人欣慰的。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机场附近的日本餐厅Osaka无疑是亚洲游客的好朋友,热情的女老板Kim女士(她名字实际上是Park朴,在美国改成了叫Kim)是个韩裔美国人,尽管她跟我说她来自西雅图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她的口音更像个地道的韩国人。有关她餐厅的食物游客们褒贬不一,我倒是觉得说不好的人多数是被价格误导了,在这种苦寒之地,能让你吃上像样的天妇罗和乌东,你还挑剔个啥?我是要给这家店多几个好评的。更何况老板很乐于聊天,能提供很多当地有用的信息,她就非常热心的帮我们问到了查询每年捕鲸时间的机构电话。另外从和她交谈中得知,她同样也经营有一家客栈,这家客栈从一般的订房网站上是找不到的,但其实却是在巴罗住宿更为实惠方便的选择。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Osaka旁边的一栋装饰有鹿角的可爱小房子居然是一家私人博物馆,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个信息所以没能去看看,后来朋友告诉我Osaka老板可以打电话把博物馆的经营者找来开门,心说这也当真是个奇葩的博物馆啊。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都说中国人全世界到处移民,美国加拿大更是中国移民最多的地方,但巴罗看来中国人相较韩国人来已经失去了先机。除了Osaka之外,另一家经营中餐的Sam&Lee’s也是韩国人开的,韩国人在巴罗的餐饮业也算占据了半壁江山,不知会不会哪天有中国人不畏艰险去挑战一下。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我们问了Kim女士一个比较白痴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你要到巴罗来开餐厅?她很给出的答案很中肯,那就是她在这里看到了商机。这话目前来看是完全成立的,因为直到现在为止,巴罗都仅此一家日料店(另一家路上看到的Sushi店没开门,不知道是否还在经营),尽管因为外头太冷所以来吃饭的人并不多,但送餐的订单却是源源不断,加上来巴罗的游客每年也不少,在缺乏选择的情况下,她的店应该蛮好赚钱。

不过她也提到,虽然是为了赚钱而来,但一开始只想在这边做三年,感受一下不一样的氛围就回西雅图,但待着待着就爱上了这个奇怪的地方,这一做就是十年。或许有人看了我这通篇的文章,可能并不能感受到巴罗有什么亲切感,以及特别有意思的感觉,自然也就没法理解她为什么会爱上这片冻土。然而作为转遍了这座村镇的我们来说,居然也开始有几分认同她的说法。

“无与伦比”的荒凉、年均气温零下的恶劣天气、昂贵的物价…不过这些不利条件也造就了巴罗的与众不同,甚至与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不同。单纯我想大概可以作为巴罗的代名词吧,民族相对单纯,人们日常做的事情也都很单纯,并且来到这里后我们所想所做的也会变得很单纯(因为可做的乱七八糟的事情变少了),那感觉就像是瞬间回到了千年前的农耕社会,一切都慢下来简单起来,可苦恼的事情也自然就变得很少了。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美国两万里—美洲北角“巴罗”[极北风情]

妻子在即将离开巴罗的时候说她想住在巴罗,尽管我的想法可能不尽相同,但我也觉得如果牵绊少一些,到巴罗感受几年这种极致的冷静和简单却是是挺好的事情。毕竟现代科技已经让人可以克服寒冷,克服各种外来的不利因素,而只有来自内心的那些扰乱人心的念头才是永远无法伴随科技进步而被消除的。就算不住在巴罗,好歹我也要再回来找到野生的北极熊,看看爱斯基摩人传奇版的捕鲸仪式,看看真正地处北极圈中心的极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