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路
王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710,893
  • 关注人气:19,4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路:现代人可能比古人更懂古代

(2017-09-08 23:24:27)
标签:

杂谈

​我生平第一次看展,是2003年冬天。那时候我上高三。那年春节,我们县文化局在新华书店二楼搞了一个书画展,展出的都是本县书法家、画家的作品。那些人的名字我一个也没有听说过。当然,别的老百姓也没有谁听说过。那时候,我们那儿还没有艺术考生,也没有人能够正经靠这个养活自己。甚至,连书法家的邻居都不知道他们是书法家,过年把自己写的春联往门口一贴,邻居看了:真丑。


展览需要有人盯着,免得作品被偷。但因为没有钱,雇不起人,就只好由书法家轮流值班。我觉得新鲜,连续好几天跑去,跟值班的书法家聊过几句。


我问:启功的字能不能学?


他说:不能。


“为什么?”


“启功还活着。”


“活人的字就不能学吗?”


“现代人的字都不能学。要学古人的。”


“为什么?”


“古人的字经过了时间的检验。现代人的字没有经过时间检验。”


“再过几百年,后人学启功的字可不可以?”


“那可以。”


“您练书法多少年了?”


“一辈子了。”


看年纪,他刚40岁出头。


后来我读大学,报了一门书法选修课,老师推荐邱振中《中国书法167个练习》。我很不以为然:古人哪有这么练书法的?


过了很多年,我慢慢改变了看法。


还是在2003年的时候,县文联印了一本书画集,父亲的朋友知道我喜欢书法,送了我一本,当时天天看,觉得很好。


十年后,我已经毕业工作了,春节回家,再翻开看,很感慨。他们当中有很多天资不错的人,但作品,总是不能很好,总是不能脱离小县城气。


学格律诗的人,把一种作品称为“老干体”,意思是充满退休老干部的味道。比如“致富发家奔小康”,哪怕出自年轻人之手,也是老干体。


所谓老干气息,或者小县城气,都是时代环境气。如果一个人不能跳脱出所处的时代、环境,在更大更远的坐标系下审视自己的创作,就没有办法抹掉这种气息。


有意思的是,虽然那些小县城书法家总是喜欢强调“以古为师”,完全不从现代人那里学习,甚至看不上现代人的作品,但自己的作品,总是避免不了浓郁的现代味儿。就像1990年代的流行歌曲《纤夫的爱》、《大花轿》那样。


2015年,我在知乎认识了一位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研究生,王相墉,看了他临的《书谱》,以及用孙过庭笔意仿写的作品,非常赞叹。他开了个微信公众号教书法,我看了几篇他的教学方法,有点触动,又有点失落。


为什么触动呢?我以前从来不知道可以这么学。为什么失落呢?我有点心疼自己以前花掉的时间,但是现在,年纪太大了,有别的重要的事情去做,没精力去学了。


后来,有一个叫包太帅的人,和王相墉一起教书法。上个月底,他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书法师古不师今?》,他说,“我们当代的书法家呢,或者说,不用说书法家,就说当代的书法专业的学生,比起古人来说,以我们最长,和古代的某一个人书法家的最短相比,我们都可以完胜他们,换句话说,我们全面得多。”


他的意思是,现代人如果和王羲之比篆书,和颜真卿比隶书,超过他们,不是难事。


也许很多小县城书法家不承认这个论断,他们把古人放在非常高的位置,甚至有神化古人的倾向,认为古人基本上不是人了,哪怕从来没见过古人写某种书体,但只要一种书体达到很高水准的古人,其余必然样样精通。


——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


理由很简单,古人——哪怕是一流的书法家——一辈子很难看到的作品,今天的人可以很容易看到,至少看到照片。虽然照片和真迹有很大差距,但是看到和看不到,差距更大。


包太帅在文章里说,今天的人总结出来的方法,可以让一个连毛笔都不会拿的小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到一个相当的水平:


“我曾经说过我从拿起毛笔到考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如果你们要是觉得我考的水,你们可以自己试试,考这个玩意儿难不难。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如果我不认识相墉,不了解中国美术学院总结出的科学学习书法的方法论,再给我十年,我也考不上。”


我写到这儿,可能有人觉得是广告了,但真的不是。这是在讨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上大学的时候,看别人准备出国,背托福单词、GRE单词,我想:这不是为了应试吗?有什么意义呢?应该提高英文素养,然后自然而然考到高分。所以我花很多时间学习英语,从来不专门针对考试。


很多年后,我发现自己当初想得太幼稚。背单词、做模拟题、应试,就是非常快地提高英语水平的方法——不仅是提高英语成绩,而且是提高英语水平。而靠那种“提高素养”的方法学习,你可能学十年,都考不到一个很好的托福成绩。


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一个好的氛围,你没有被扔到一个全英文的环境中,你没有一个适合“提高素养”的环境。在贫瘠的环境下想提高素养,只能是幻想。你连一个外国人都接触不到,那时候又不像现在这样可以便捷地用手机听各种英语节目,能够找到的书、材料都很有限,你拿什么提高素养?——倒不如那些应试的人,先考了托福,到美国,再慢慢提高英语素养。


这就好比,古人写字,虽然不用现代人的训练方法,但是古人在那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到处都是书法,没有印刷体,随处都有老师。古人生活在古代,不用学古代,就有当时的气息。现代人学古代,因为没有那样的大氛围和环境,要么是靠营造出小的氛围环境,要么是要靠新的材料、工具,和方法来接近古代,了解古代。


唐朝人对唐朝的了解,当然比我们多。但唐朝人对汉朝的了解,就没有我们多。明朝人对宋朝的了解,也没有我们多。《水浒传》写北宋,好像日常随便买个什么东西都用银子,实际上北宋并不那样。不要觉得古人就更懂古人。古人和古人,也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很多地方,现代人比古人更懂古人。


如果不是清朝的朴学,先秦的很多文献,大家是不懂的。汉朝、唐朝、宋朝的人都没有搞懂,到了清朝,大家开始懂一些了。


《论语》里讲过一个故事,伯牛生病了,孔子去看他,没有进屋,从南边的窗户外伸手进去拉伯牛的手。为什么不进屋呢?朱熹给出一个很美妙的解释:床一般都是靠北墙放,这样,如果客人来探望,客人就面向北,主人就面向南。如果是人君来,就把床挪到靠南墙,人君就可以面向南了。伯牛尊重孔子,所以把床挪到南墙。孔子认为不合适,就从外面隔着窗户探望他,仍然面向北。


朱熹的说法,实在非常精彩。但事实很可能并不如此。有人说,在齐鲁之间,床靠南墙放是很常见的。朱熹是南方人,不熟悉北方的风俗。


由于今天有了新的工具、材料,和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比古人更懂古人。而有些一辈子谈“师古”的人,可能根本不了解古代是怎么回事。


很多小县城书法家看不起现代人,看不上现代的研究方法、教学训练,并不是因为那些不好,只是因为自己没有条件接触和了解。


对古人的崇拜,有时候的确因为古人的层次境界高,这没毛病。但也有很多时候,主要是想拿“以古为师”做幌子,以免被同时代的人碾压,或者,明知技不如人,却拒不承认输与时人,所以拿古人把自己所处的时代都抹杀掉,这是多么愚昧。


别人有的,自己没有,就说它不好,转而说大家都没有的东西才是精致的。这里面,固然因为缺乏了解,也不乏因为傲慢自负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