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鼎两簋的“倗伯”Y是Q-M120

1。本篇博文根据吉林大学的三篇博士论文和一篇发表的英文杂志论文写出。墓葬中鼎簋数量是判断墓主身份的主要依据。2010年谢尧亭的博士论文《晋南地区西周墓葬研究》给出了横水大墓考古报告的一些统计数据。其中有鼎簋墓葬37座,有3鼎以上大墓有10座。
2。
2011年,赵永斌博士论文《中国汉族北方母系起源的遗传学初探》给出了一些遗骨的mtDNA测试结果。"反恐"网友根据谢尧亭博士论文中墓葬编号对比,发现赵永斌博士论文中数据隐藏有两任“倗伯”的线粒体类型,其中一个就是横水大墓中最高规格的八鼎两簋大墓墓主的线粒体类型,为M*。该墓编号M2158,为两棺一椁葬具。
3。2012年,李红杰博士论文有给出了横水大墓的Y染色体类型。在其标注的10个大墓中,其中九个是Q1a1,另一个为N*,可能来自于北方的庙子沟。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李红杰博士论文没有给出对应的墓葬编号。但是直觉上似乎与10个3鼎以上大墓存在一定程度对应(去掉“毕姬”墓,用一个N系来填补)。
4。2015年,赵永斌等发表英文论文:“Ancient DNA Reveals That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Northern Han Chinese Was Shaped Prior to 3,000
Years
Ago”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76502708_Ancient_DNA_Reveals_That_the_Genetic_Structure_of_the_Northern_Han_Chinese_Was_Shaped_Prior_to_3000_Years_Ago
这篇论文中给出了一些墓葬编号与线粒体和Y类型对应。可以看到墓葬编号M2158即八鼎两簋大墓墓主Y类型是Q1a1,线粒体类型是M*,其线粒体高变区突变位点与赵永斌博士论文中给出的结果也一样,显然这里墓葬编号是与谢尧亭博士论文中的墓葬编号是一样的。因此非常明确八鼎二簋的“倗伯”Y类型是Q-M120。
对谢尧亭博士论文中排在前面大墓与赵永斌等此篇论文中数据做更多对比,发现倗国唯一的一例N系墓编号是M2006,有1鼎1簋。而有三鼎四簋的M1006墓却标注为O3a,这与李红杰博士论文大墓中并没有O3系矛盾。早就有“谣言”说赵永斌等发表论文数据经过了“修饰”,所以对此标注表示存疑。
5。某论坛“反恐”因为讲了几句真话,就被该论坛给禁言了。
后一篇:古埃及人种的“权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