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法老名之确证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古埃及与华夏 |
本篇博文不仅论证太康对应古埃及哪位法老,而且进一步看到“太”与“泰”通假背后的文化内涵,为中国古文字通假借用提供另一种原因,再进一步,更是找回一段失落的关于过年的文化。欢迎读者能够静下心细看并思考,必有收获。
1 关于古埃及第十三王朝
现在对古埃及考古历史年代存在以及各种细节历史上都还存在误差范围和不同说法。关于古埃及混乱的第二中间期更是如此。维基介绍说,古埃及第十三王朝通常与埃及第十一王朝、埃及第十二王朝和埃及第十四王朝合称中王国时期。但也有学者将它从中拆分出来,与第十四王朝一起,作为第二中间期合并入埃及第十七王朝。埃及第十三王朝存在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802年至大约公元前1649年,约153年。百度介绍说,古埃及第13王朝存在时间前1784-前1668,116年里65位国王在世,平均2年不到就有一位法老,这是够乱的。还有一些英文或其他外文网页也具体列出了十三王朝时期六十多位法老的名单。比如,这个网页http://antikforever.com/Egypte/Dyn/13b.htm,其列出的十三王朝存在时间是前1783-前1625。
十三王朝法老的名字与顺序来自于艾丹·多德森和戴安·希尔顿的研究,但十三王朝的第一位法老是谁现在都没有定论。十三王朝的法老太多,下面是维基列出其中比较重要一部份列在下表。
索贝霍特普四世(英语:Sobekhotep IV),古埃及第十三王朝最重要的国王。在位约8年。他率军进攻努比亚,与近东开展往来,并在很多神庙中立起他自己的雕像。在他统治时期喜克索斯人扩张了他们的势力范围,准备建立起后来的15--16王朝,在克索伊斯第十四王朝也建立起来。
虽然十三时期有这么多法老,以及每位法老最多可以有5个名字,然而在这些名字中带有圣甲虫(前面确认就是“康”)的十三王朝时期法老的名字并不多。下面是仅有3个名字中带有圣甲虫:
(1)这只有一个单独名字(前1654-1652),是荷鲁斯名
Horus Djedkheperou

(2) 这也只有一个单独的名字,年代等啥都不清楚。
Merkheperrê

(3)Khendjer (汗杰)
汗杰的荷鲁斯名与前面(1)一样。

2 汗杰法老 (Khendjer)
在很多外文网页介绍中,十三王朝时期法老的荷鲁斯名都比较重要。汗杰法老的荷鲁斯名更是突出,如下图左边是汗杰法老的荷鲁斯名,有一个代表脊柱的符号和圣甲虫符号组成。


外文网页上说他可能有两个王衔名,甚至有人怀疑是否为两个法老,但不久考古学家确认是一个人。他的荷鲁斯名叫:Djed Kheperu。(圣甲虫叫Kheperu,那个代表脊柱的符号是用Djed表示。)
关于汗杰(Khendjer)统治时间也有多种说法。维基采用约前1718年至前1712年,共4年左右时间,还认为他的王位可能是发动政变篡位得来的。他之所以众所皆知,是因为考古学家G. Jequier于萨卡拉地区发现一座保存尚好、结构略为复杂的金字塔,边长52.5米,高度接近38米,虽然较小但是保存较好。由于第十三王朝的国家情势相当不稳定,因此建造技术良好的金字塔十分少见。而那座金字塔那正是汗杰长眠的地方。下图为艺术家笔下的汗杰金字塔:

值得一提的是,“汗杰”这个名字被认为与闪米特人的命名习俗类似,且根据丹麦埃及学家金·赖侯特(Kim Ryholt),“汗杰”的意思是“山猪”。因此,外文推测汗杰极有可能是古埃及首位闪米特人法老。
3 汗杰与太康的故事
根据中国记载夏朝太康即位后生活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被后羿乘机夺去国政。或者说后羿“因夏民以代夏政”,即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时,后羿这个外夷迎合了一些“夏民”取代了夏政。太康实际上只在位两年或四年,但是名义上在位29年。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微弱,继续当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从中国史书描写看,汗杰为太康有很大的可能性,理由如下:
如果汗杰为太康,那么他的名字是否能解读成太康?上面说了他至少有两个王衔名,反而是他的荷鲁斯名显得比较重要。其荷鲁斯名组成为两个古埃及很重要的符号,一个是代表健康的圣甲虫符号,这个符号此前博文已经确认为就是“康”字。另一个是叫Djed的象征脊柱的符号,那么这个符号能解读成“太”吗?经过我的研究,发现太能了!
4 Djed符号
(1) 意
Djed符号,又叫Djed柱,汉语有时候翻译叫“杰德柱”。这个符号在古埃及代表“稳定”(stability)的意思,它又象征是冥王欧西里斯的后背脊柱。其上部分有4个节:



(欧西里斯与Djed复合形象,以使Djed人格化,戴羊角双羽冠,手拿弯钩连枷权杖。)
中国古籍中,太与泰经常通假借用,或者太与泰是互为异体字。所以太康又可以作泰康。而泰的含义是平安、安定。有个成语叫国泰民安,就是国家太平,人民安乐。即泰与Djed符号意思一致! 十三王朝时期很不稳定,王位更换太频繁,那么汗杰的荷鲁斯名包含了脊柱符号应该也有祈求稳定和国泰民安的意思!

(2) 形
再来看泰或太的形。太的古体原型与今天没有多大区别。那么重点看“泰”:

上面是从“汉字叔叔”网站里输入“泰”找到的字形,发现“泰”古体字可以分两类,两类形状差别明显,第一类左列象泰,这个泰的外形确实象Djed柱,尤其是上半部分。

而右列部分又确实像“太”。为什么会出现一字两形呢?右边部分的“太”又是根据什么来的呢?看下图:

左边是伊西斯之结,右边是Djed柱,象征欧西里斯。立即恍然大悟,“太”其实是伊西斯之结的象形!之前说“娲”字也是来源于伊西斯之结,现在看“太”字也是。


伊西斯之结英文取名叫tyet, 象征伊西斯,Djed象征欧西里斯,他俩是夫妻俩,因此经常可以看到这两个符号放在一起:


(位于Dendera的檐壁上的Djed和tyet符号雕刻)


下两图是图坦卡蒙两层金馆外面的 tyet和Djed符号两两排列交叉放在一起,从此图我们又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体“太”字中有一种字形是两个一样的字形放在一起而形成“太”:
,下图是图坦卡蒙棺椁的最外一层的表面:

下图是图坦卡蒙棺椁的里面一层,可以看到底部仍然有tyet和Djet双排列:

中国还有一个词语,叫“阴阳交泰”(或者“天地交泰”),断点就是“阴阳交,泰”。有时候指八卦内的阴阳双鱼的图形,那就是阴阳交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互交合。金庸武侠中把任督二脉豁然贯通阴阳相济,作为人体修炼的一个至高境界,叫做“阴阳交泰”。阴阳学说中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西方人不懂什么叫“阴阳交泰”,把tyet和Djed这两种符号放在一起使用认为是描述生命的二元性。
tyet代表伊西斯,代表阴,Djed代表欧西里斯,代表阳。欧西里斯是男人,却做起了阴间的冥王,这叫阳中有阴,伊西斯是女人,去司管阳间的王位宝座,这叫阴中有阳。欧西里斯和伊西斯的这两个符号放在一起则可能就是表示“阴阳交,泰”的意思了。当然也有国外学者更露骨地说,伊西斯之结可能象征女性生殖器, Djed柱可能象征男性生殖器。当然老外不懂什么叫“阴阳交泰”,下面是老外画的tyet和Djet两种符号合在一起情况。

把Djed脊柱符号与安卡、瓦斯权杖结合起来的图形到是有很多,如:

上面这个复合图的隐含的含义我已经知道,但是这里就不说了。
到此,对“太”与“泰”为什么互为异体字,能够通假借用(非错别字或字不够用而借用情况),豁然开朗。之前在说到“夏”字的时候,提到有男夏和女夏(参见:《 再也无懈可击:鹰蛇传奇与夏的归一 》)。同样地,“太”代表女性太,“泰”代表男性泰。阴阳交,谓之泰!
(3) 音
伊西斯之结,叫tyet,发音竟然就是 “太”! 而欧西里斯脊柱Djed发音可能也是泰,因为t,d发音有时候又是互通的。在有的介绍中,也提到Djed柱也可以叫Tet柱。如果这还不够,下面还有个证据,绝对让你无话可说!
在《 女神之单一起源与演化路径图》博文里,说了伊西斯之结来自于苏美尔女神伊南娜之结。而西亚地区巴比伦女神、腓尼基女神也是伊南娜之翻版。这还不够,北非地区迦太基人也有一个最高女神,她的名字就叫Tanit(发音干脆就是太),她也有一个结符号,如下图,一看应该是古埃及生命安卡符号和伊西斯之结的复合体。而且已经很象汉字“太”了:


安卡符号与伊西斯之结的区别在于,伊西斯之结的两个背是垂下来的,而安卡(Ankh)符号的两个背是平的,这两个符号之间当然存在关系。实际上把安卡符号与伊西斯之结符号合起来的形式在古埃及已经有了,如下图:

所以迦太基人就是直接借用了这个符号作为他们女神的符号,当然头上又加上倒扣月亮的符号。而且给女神起名叫Tanit(太),甚至于迦太基人的叫法可能就与“太”有关。因此我可以明确地说,伊西斯之结(tyet)的名字就叫“太”!这才是原宗正本!
5 Djed Kheperu就是太康
到此,我们可以认为Djed柱对应汉字泰(太)确凿无疑,意、形、音完全一致,甚至于阴阳交泰、太泰两种异构字互通、太的双符号这样的细节都完全一致,世界上再也不可能会有这样的巧合! 上面那个汗杰法老的荷鲁斯名用汉字表达就是“太康”无疑!
到此,我们已经找到了太康失国这一段中国记载历史与古埃及考古历史的系统性对应,这种系统对应表现在三个层次上:
这样的三层次的系统性对应,属于巧合的可能性只能认为是0!只能说中国史书记载的这段故事与古埃及的那段故事就是同一个故事!中国史书记载的夏朝历史就是古埃及的一段历史,中国的汉字来源于古埃及象形文字体系。这里更不存在所谓“硬伤”--猜测,因为上面的三个层次的对应列举出来的都是事实,并非推测,更非猜测!难道不是吗?哪一点是猜测,请谁告诉我?
6 更多关于“泰”
(1) 过年的泰文化
当我在查找Tyet的意思时候,偶然发现越南人过节叫Tet,过年叫TếtNguyên Đán(元旦节),我立即就晕菜了!为什么会这样?。“春节”一词是民国时期才是有有的,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之后。那么古时候过年是叫什么的?过年是怎么来的?
春节形成有两个时期很重要,第一个是传说中的舜时期。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即春节起源于舜即天子位时的祭拜!
当我们再来看古埃及Djed柱由来仪式,我彻底完全拜倒了。根据英文维基网站介绍Djed翻译, Djed最重要的部分来自于古埃及法老庆祝即位周年时的仪式!这个仪式叫“Sed festival”,是庆祝法老继续统治的节日,以庆祝“国泰民安”!仪式通常是在种子已经播种,年度农业即将开始的时候举行。在法老周年庆祝仪式中,要升起泰柱(叫“raising the djed'”)。节日和升起泰柱仪式可以看作是对欧西里斯的祈祷,因为欧西里斯又是植物神(通常他的脸被画成绿色,代表植物),祈祷欧西里斯可以保佑已播种子的生长。种子的重新生长同时又与欧西里斯自己的复活与重生相似(在他被塞特谋杀之后)。下图位于Abydos的欧西里斯庙墙上显示升起Djed柱的场景:


(描述“升起泰柱”仪式场景,泰柱戴双羽冠。)
如上图,在“升起泰柱”仪式上,戴着蓝冠的法老,会敬献上莎草花束和莲花束,这可能是泰的第三种字形(上面古体泰左列下面一个)的来源,即Djed柱加上仪式上法老献的花束等物件,这就含有更多的仪式时文化含义。如下图,仪式上还有两个祭台,禽肉、黄瓜、鲜花、面包、牛头、牛排等放在上面一个祭台上,一头母牛和一个羚羊放在下面一个祭台上。在这些物件下面,还有4个高高的容器,里面装有药膏和油,以及成捆的莴苣从中间伸出来。由于仪式是在庙宇前举行,所以英语中关于庙宇的词“Temple”发音也跟“泰”类似了!英文网页还介绍这可以与苏美尔人的概念“Temen”做类比,在我们中国人听来就是“泰门”,可见“泰”文化应该也是起源于苏美尔。汉语乃最初伊甸园的语言又一次得到例证。

下图是西方人绘画:
这还没有完,春节形成的第二个重要时期是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由此我推测,当初过年或过节很可能就叫“泰”!所以太或泰也有起始的意思。这个文化因素被越南人继承下来了。越南直到宋朝时还是中国领土,是华夏文化地区。更重要的是越南历史上没有遭受五胡、蒙古人、满族这些异族人统治。蒙古人虽然四次入侵越南,但都被越南人打退。越南历史上也没有遭受文革这样的大规模自我毁灭传统文化的疯狂举动,因此越南能较好地把“泰”(Tet)文化保留下来就不奇怪了!
(2) 阙门柱
此前新伊林人已经注意到古埃及人的脊柱符号正好是中国阙门柱的象形。
阙是我国古代设置在宫殿、城垣、陵墓、祠庙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因此也叫阙门或门阙。阙门起源于周代,历经汉唐,延续至明清,从未中断。随着各个时期社会历史情况的不同,阙门的形制亦代有演变。学术界普遍认为,阙门至迟产生于周代。据文献记载,周代阙门这种建筑形式已经存在,主要为宫阙和城阙。说明古埃及的脊柱符号已经被周人带过来了。脊柱符号上面有4节,中国缺门柱也有四节的:

或许4节在建筑建造上有困难或过高不美观,则分开来,主阙柱用两节,另两节放在傍边辅柱上:

(四川成都羊子山东汉墓凤阙画像砖)


(汉光武帝陵园前的阙门)
(3) 玉琮
中国良渚等地出土了大量玉琮,玉琮一般也是有4节,对于玉琮的用途一直没有搞清楚,然而玉琮这种器物是不是跟Djed柱很象? 我将另文专题剖析。

(标准4节形制玉琮)

(通天长玉琮)
1 关于古埃及第十三王朝
现在对古埃及考古历史年代存在以及各种细节历史上都还存在误差范围和不同说法。关于古埃及混乱的第二中间期更是如此。维基介绍说,古埃及第十三王朝通常与埃及第十一王朝、埃及第十二王朝和埃及第十四王朝合称中王国时期。但也有学者将它从中拆分出来,与第十四王朝一起,作为第二中间期合并入埃及第十七王朝。埃及第十三王朝存在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802年至大约公元前1649年,约153年。百度介绍说,古埃及第13王朝存在时间前1784-前1668,116年里65位国王在世,平均2年不到就有一位法老,这是够乱的。还有一些英文或其他外文网页也具体列出了十三王朝时期六十多位法老的名单。比如,这个网页http://antikforever.com/Egypte/Dyn/13b.htm,其列出的十三王朝存在时间是前1783-前1625。
十三王朝法老的名字与顺序来自于艾丹·多德森和戴安·希尔顿的研究,但十三王朝的第一位法老是谁现在都没有定论。十三王朝的法老太多,下面是维基列出其中比较重要一部份列在下表。
法老 | 荷鲁斯名 | 陵寝 | 配偶 | 注释 |
---|---|---|---|---|
Sobekhotep II或威格夫 | 在埃及第十三王朝的第一位法老究竟是谁上没有定论 | |||
阿门涅姆赫特五世 | 塞赫姆卡拉 | |||
Ameny Qemau | 代赫舒尔南部的金字塔 | |||
Qemau Siharnedjheritef | Hotepibre | |||
阿门涅姆赫特六世 | Sankhibre | |||
Nebnuni | Semenkare | |||
叟伯克侯特普二世 | Sekhemre-Khutawy | 也许是代赫舒尔 | ||
Renseneb | ||||
荷尔 | Auibre "Re Succours the Heart" |
代赫舒尔,靠近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金字塔 | Nubhotepi | |
阿门涅姆赫特七世 | Sedjefakare | |||
威格夫 | Khutawyre "Re Protects the Two Lands" |
威格夫究竟指的是谁也存在争议 | ||
汗杰 | Userkare / Nikanimaetre | 萨卡拉南部的金字塔 | ||
Sehetepkare Intef | Sehetepkare | 阿雅(Iy)? | ||
叟伯克侯特普三世 | Sekhemre Sewadjtawy | Nani | ||
内弗尔霍特普一世 | Khasekhemre | Senebsen | ||
索贝霍特普四世 | Khaneferre | Tjin | ||
索贝霍特普五世 | Merhotepre | Nubkhaes? |
||
索贝霍特普六世 | Khahotepre | |||
Wahibre Ibiau | Wahibre | |||
美尔奈弗拉·阿依 | Merneferre | Inni |
||
伊内德 | Merhotepre | |||
Sankhenre Sewadjtu | Sankhenre |
索贝霍特普四世(英语:Sobekhotep IV),古埃及第十三王朝最重要的国王。在位约8年。他率军进攻努比亚,与近东开展往来,并在很多神庙中立起他自己的雕像。在他统治时期喜克索斯人扩张了他们的势力范围,准备建立起后来的15--16王朝,在克索伊斯第十四王朝也建立起来。
虽然十三时期有这么多法老,以及每位法老最多可以有5个名字,然而在这些名字中带有圣甲虫(前面确认就是“康”)的十三王朝时期法老的名字并不多。下面是仅有3个名字中带有圣甲虫:
(1)这只有一个单独名字(前1654-1652),是荷鲁斯名
Horus

(2) 这也只有一个单独的名字,年代等啥都不清楚。
Merkheperrê

(3)Khendjer
汗杰的荷鲁斯名与前面(1)一样。

2 汗杰法老 (Khendjer)
在很多外文网页介绍中,十三王朝时期法老的荷鲁斯名都比较重要。汗杰法老的荷鲁斯名更是突出,如下图左边是汗杰法老的荷鲁斯名,有一个代表脊柱的符号和圣甲虫符号组成。


外文网页上说他可能有两个王衔名,甚至有人怀疑是否为两个法老,但不久考古学家确认是一个人。他的荷鲁斯名叫:Djed Kheperu。(圣甲虫叫Kheperu,那个代表脊柱的符号是用Djed表示。)
关于汗杰(Khendjer)统治时间也有多种说法。维基采用约前1718年至前1712年,共4年左右时间,还认为他的王位可能是发动政变篡位得来的。他之所以众所皆知,是因为考古学家G. Jequier于萨卡拉地区发现一座保存尚好、结构略为复杂的金字塔,边长52.5米,高度接近38米,虽然较小但是保存较好。由于第十三王朝的国家情势相当不稳定,因此建造技术良好的金字塔十分少见。而那座金字塔那正是汗杰长眠的地方。下图为艺术家笔下的汗杰金字塔:

值得一提的是,“汗杰”这个名字被认为与闪米特人的命名习俗类似,且根据丹麦埃及学家金·赖侯特(Kim Ryholt),“汗杰”的意思是“山猪”。因此,外文推测汗杰极有可能是古埃及首位闪米特人法老。
3 汗杰与太康的故事
根据中国记载夏朝太康即位后生活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被后羿乘机夺去国政。或者说后羿“因夏民以代夏政”,即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时,后羿这个外夷迎合了一些“夏民”取代了夏政。太康实际上只在位两年或四年,但是名义上在位29年。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微弱,继续当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从中国史书描写看,汗杰为太康有很大的可能性,理由如下:
- 十三王朝时期王位都不稳定,所以很少有法老能留有金字塔,但汗杰是其之一。其原因是闪米特人“后羿”虽然夺去了他的国政,但是名义上太康还是法老。这是非常可能的,由于十三王朝时期连续很多个法老地位都不稳定,不到2年一换,一部分夏民估计厌倦了,很不满。比较古埃及人此前从没被外族统治过,或许夏人认为换个夷人来管理朝政试试看也可以。所以闪米特人后羿能够“因夏民以代夏政”,也就说后羿代夏可能是受到一部分夏民的民意支持,所以也需要照顾夏民的民意,不太可能一开始就明目张胆废除夏法老而代之。这样虽然太康不管朝政了,但是其在位时间较长,他就有较多时间专心修金字塔。但又不能造得太大,所以在结构上下功夫。
- 由于国政都操纵在闪米特人手里,他被闪米特人取个新王衔名字就非常有可能。这样外文推测所谓“汗杰极有可能是古埃及首位闪米特人法老”的真相就是太康做了傀儡后,被闪米特人重新命名一个叫“山猪”--“汗杰”的王衔名,所以他就有了两个王衔名。一个法老被叫山猪,而且是闪米特系的命名习俗,这是不是存在故意侮辱的含义呢?
- 维基上介绍汗杰也有可能是在索贝霍特普二世(Sobekhotep II)之后,如果喜克索斯人是在索贝霍特普四世时期开始扩张渗透的,那么汗杰应该至少是在索贝霍特普四世之后的法老。
如果汗杰为太康,那么他的名字是否能解读成太康?上面说了他至少有两个王衔名,反而是他的荷鲁斯名显得比较重要。其荷鲁斯名组成为两个古埃及很重要的符号,一个是代表健康的圣甲虫符号,这个符号此前博文已经确认为就是“康”字。另一个是叫Djed的象征脊柱的符号,那么这个符号能解读成“太”吗?经过我的研究,发现太能了!
4 Djed符号
(1) 意
Djed符号,又叫Djed柱,汉语有时候翻译叫“杰德柱”。这个符号在古埃及代表“稳定”(stability)的意思,它又象征是冥王欧西里斯的后背脊柱。其上部分有4个节:



(欧西里斯与Djed复合形象,以使Djed人格化,戴羊角双羽冠,手拿弯钩连枷权杖。)
中国古籍中,太与泰经常通假借用,或者太与泰是互为异体字。所以太康又可以作泰康。而泰的含义是平安、安定。有个成语叫国泰民安,就是国家太平,人民安乐。即泰与Djed符号意思一致! 十三王朝时期很不稳定,王位更换太频繁,那么汗杰的荷鲁斯名包含了脊柱符号应该也有祈求稳定和国泰民安的意思!

(2) 形
再来看泰或太的形。太的古体原型与今天没有多大区别。那么重点看“泰”:

上面是从“汉字叔叔”网站里输入“泰”找到的字形,发现“泰”古体字可以分两类,两类形状差别明显,第一类左列象泰,这个泰的外形确实象Djed柱,尤其是上半部分。

而右列部分又确实像“太”。为什么会出现一字两形呢?右边部分的“太”又是根据什么来的呢?看下图:

左边是伊西斯之结,右边是Djed柱,象征欧西里斯。立即恍然大悟,“太”其实是伊西斯之结的象形!之前说“娲”字也是来源于伊西斯之结,现在看“太”字也是。


伊西斯之结英文取名叫tyet, 象征伊西斯,Djed象征欧西里斯,他俩是夫妻俩,因此经常可以看到这两个符号放在一起:


(位于Dendera的檐壁上的Djed和tyet符号雕刻)


下两图是图坦卡蒙两层金馆外面的 tyet和Djed符号两两排列交叉放在一起,从此图我们又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体“太”字中有一种字形是两个一样的字形放在一起而形成“太”:


下图是图坦卡蒙棺椁的里面一层,可以看到底部仍然有tyet和Djet双排列:

中国还有一个词语,叫“阴阳交泰”(或者“天地交泰”),断点就是“阴阳交,泰”。有时候指八卦内的阴阳双鱼的图形,那就是阴阳交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互交合。金庸武侠中把任督二脉豁然贯通阴阳相济,作为人体修炼的一个至高境界,叫做“阴阳交泰”。阴阳学说中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西方人不懂什么叫“阴阳交泰”,把tyet和Djed这两种符号放在一起使用认为是描述生命的二元性。
tyet代表伊西斯,代表阴,Djed代表欧西里斯,代表阳。欧西里斯是男人,却做起了阴间的冥王,这叫阳中有阴,伊西斯是女人,去司管阳间的王位宝座,这叫阴中有阳。欧西里斯和伊西斯的这两个符号放在一起则可能就是表示“阴阳交,泰”的意思了。当然也有国外学者更露骨地说,伊西斯之结可能象征女性生殖器, Djed柱可能象征男性生殖器。当然老外不懂什么叫“阴阳交泰”,下面是老外画的tyet和Djet两种符号合在一起情况。

把Djed脊柱符号与安卡、瓦斯权杖结合起来的图形到是有很多,如:

上面这个复合图的隐含的含义我已经知道,但是这里就不说了。
到此,对“太”与“泰”为什么互为异体字,能够通假借用(非错别字或字不够用而借用情况),豁然开朗。之前在说到“夏”字的时候,提到有男夏和女夏(参见:《 再也无懈可击:
- 泰:Djed(Tet)柱, 欧西里斯,阳中有阴
- 太:Tyet结, 伊西斯,阴中有阳
(3) 音
伊西斯之结,叫tyet,发音竟然就是 “太”! 而欧西里斯脊柱Djed发音可能也是泰,因为t,d发音有时候又是互通的。在有的介绍中,也提到Djed柱也可以叫Tet柱。如果这还不够,下面还有个证据,绝对让你无话可说!
在《 女神之单一起源与演化路径图》博文里,说了伊西斯之结来自于苏美尔女神伊南娜之结。而西亚地区巴比伦女神、腓尼基女神也是伊南娜之翻版。这还不够,北非地区迦太基人也有一个最高女神,她的名字就叫Tanit(发音干脆就是太),她也有一个结符号,如下图,一看应该是古埃及生命安卡符号和伊西斯之结的复合体。而且已经很象汉字“太”了:


安卡符号与伊西斯之结的区别在于,伊西斯之结的两个背是垂下来的,而安卡(Ankh)符号的两个背是平的,这两个符号之间当然存在关系。实际上把安卡符号与伊西斯之结符号合起来的形式在古埃及已经有了,如下图:


所以迦太基人就是直接借用了这个符号作为他们女神的符号,当然头上又加上倒扣月亮的符号。而且给女神起名叫Tanit(太),甚至于迦太基人的叫法可能就与“太”有关。因此我可以明确地说,伊西斯之结(tyet)的名字就叫“太”!这才是原宗正本!
5 Djed Kheperu就是太康
到此,我们可以认为Djed柱对应汉字泰(太)确凿无疑,意、形、音完全一致,甚至于阴阳交泰、太泰两种异构字互通、太的双符号这样的细节都完全一致,世界上再也不可能会有这样的巧合! 上面那个汗杰法老的荷鲁斯名用汉字表达就是“太康”无疑!
到此,我们已经找到了太康失国这一段中国记载历史与古埃及考古历史的系统性对应,这种系统对应表现在三个层次上:
- 具体单个字的对应(包括意、形、音):康、少、太、泰、羿、夏
- 字组成名字对应:少康、太康
- 故事梗概及时间顺序对应: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少康复国
这样的三层次的系统性对应,属于巧合的可能性只能认为是0!只能说中国史书记载的这段故事与古埃及的那段故事就是同一个故事!中国史书记载的夏朝历史就是古埃及的一段历史,中国的汉字来源于古埃及象形文字体系。这里更不存在所谓“硬伤”--猜测,因为上面的三个层次的对应列举出来的都是事实,并非推测,更非猜测!难道不是吗?哪一点是猜测,请谁告诉我?
6 更多关于“泰”
(1) 过年的泰文化
当我在查找Tyet的意思时候,偶然发现越南人过节叫Tet,过年叫Tết
- 上古:有说法说尧舜时期已有类似春节的庆祝活动,但是未成规模。
- 殷商:殷商时期有祭神、祭祖活动。
- 西周:春节期间开始有农业庆祝活动。
- 汉朝:形成正式春节礼仪。
- 汉朝:开始有爆竹(烧竹子)。
- 汉朝:团拜礼仪。官员朝贺天子。
- 魏晋:开始有鞭炮。
- 魏晋:开始有守岁习俗。
- 五代后蜀:开始有春联。蜀太子题写的“天垂余庆,地接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 宋朝:开始使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 民国: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
- 民国: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
- 文革:文革期间曾经制止工人歇班。
春节形成有两个时期很重要,第一个是传说中的舜时期。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即春节起源于舜即天子位时的祭拜!
当我们再来看古埃及Djed柱由来仪式,我彻底完全拜倒了。根据英文维基网站介绍Djed翻译, Djed最重要的部分来自于古埃及法老庆祝即位周年时的仪式!这个仪式叫“Sed festival”,是庆祝法老继续统治的节日,以庆祝“国泰民安”!仪式通常是在种子已经播种,年度农业即将开始的时候举行。在法老周年庆祝仪式中,要升起泰柱(叫“raising the djed'”)。节日和升起泰柱仪式可以看作是对欧西里斯的祈祷,因为欧西里斯又是植物神(通常他的脸被画成绿色,代表植物),祈祷欧西里斯可以保佑已播种子的生长。种子的重新生长同时又与欧西里斯自己的复活与重生相似(在他被塞特谋杀之后)。下图位于Abydos的欧西里斯庙墙上显示升起Djed柱的场景:


(描述“升起泰柱”仪式场景,泰柱戴双羽冠。)
如上图,在“升起泰柱”仪式上,戴着蓝冠的法老,会敬献上莎草花束和莲花束,这可能是泰的第三种字形(上面古体泰左列下面一个)的来源,即Djed柱加上仪式上法老献的花束等物件,这就含有更多的仪式时文化含义。如下图,仪式上还有两个祭台,禽肉、黄瓜、鲜花、面包、牛头、牛排等放在上面一个祭台上,一头母牛和一个羚羊放在下面一个祭台上。在这些物件下面,还有4个高高的容器,里面装有药膏和油,以及成捆的莴苣从中间伸出来。由于仪式是在庙宇前举行,所以英语中关于庙宇的词“Temple”发音也跟“泰”类似了!英文网页还介绍这可以与苏美尔人的概念“Temen”做类比,在我们中国人听来就是“泰门”,可见“泰”文化应该也是起源于苏美尔。汉语乃最初伊甸园的语言又一次得到例证。

下图是西方人绘画:

这还没有完,春节形成的第二个重要时期是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由此我推测,当初过年或过节很可能就叫“泰”!所以太或泰也有起始的意思。这个文化因素被越南人继承下来了。越南直到宋朝时还是中国领土,是华夏文化地区。更重要的是越南历史上没有遭受五胡、蒙古人、满族这些异族人统治。蒙古人虽然四次入侵越南,但都被越南人打退。越南历史上也没有遭受文革这样的大规模自我毁灭传统文化的疯狂举动,因此越南能较好地把“泰”(Tet)文化保留下来就不奇怪了!
(2) 阙门柱
此前新伊林人已经注意到古埃及人的脊柱符号正好是中国阙门柱的象形。
阙是我国古代设置在宫殿、城垣、陵墓、祠庙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因此也叫阙门或门阙。阙门起源于周代,历经汉唐,延续至明清,从未中断。随着各个时期社会历史情况的不同,阙门的形制亦代有演变。学术界普遍认为,阙门至迟产生于周代。据文献记载,周代阙门这种建筑形式已经存在,主要为宫阙和城阙。说明古埃及的脊柱符号已经被周人带过来了。脊柱符号上面有4节,中国缺门柱也有四节的:

或许4节在建筑建造上有困难或过高不美观,则分开来,主阙柱用两节,另两节放在傍边辅柱上:

(四川成都羊子山东汉墓凤阙画像砖)


(汉光武帝陵园前的阙门)
(3) 玉琮
中国良渚等地出土了大量玉琮,玉琮一般也是有4节,对于玉琮的用途一直没有搞清楚,然而玉琮这种器物是不是跟Djed柱很象? 我将另文专题剖析。

(标准4节形制玉琮)

(通天长玉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