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鹰蛇之夏·共命之鸟
鹰蛇之夏·共命之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82,332
  • 关注人气:2,2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黄种人来源和东亚人种迁徙再探讨

(2011-12-29 16:03:21)
分类: 人种与迁徙

关于黄色人种或蒙古人种,其人种体质特征与产生来源等观点有很多。一般认为黄种人主要体质特征有:

- 肤色在世界所有人种中居中,呈黄色或黄褐色

- 头发黑且直

- 面部平坦,圆润,较宽

 

几年前复旦李辉先生在他那篇有名的《走向远东的两大现代人种》文章中根据当时已经有的粗略数据给出了一些“惊人”结论,归纳起来我以为他主要认为黄种人在缅甸产生论,黄种人(NO)屠杀驱赶棕色人种论(CD),或叫新老亚洲论。

 

这几年有了更深入的分子人类学数据,回头再看,我认为李辉先生这两大观点都是十分错误的。而新老亚洲论更是给很多人怕被测出是“老亚洲”或者已经被贴上“老亚洲”标签的人背上了心理包袱。

 

没有时间做很多精细研究和给出精细数据分布,但大致理出本人观点。


1 黄种人产生地应该是在中亚

 

下图是一张人类肤色深浅分布图 

关于黄种人来源和东亚人种迁徙再探讨

可以看出,纬度越高,皮肤越白,越接近赤道,皮肤越黑。说明肤色与纬度关系很大。可能其他环境要素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显然纬度会是最主要影响因素。

从肤色分布看,最初的黄种人不太可能在东南亚或者中国南方产生。对比一下现在中国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地方人种皮肤颜色,当肤色更深的澳美人种从接近赤道地方进入到缅甸或华南北纬30度线附近的时候,应该不足以产生黄种人突变,说明该地不太可能产生肤色更浅的黄色人种。而现在中国南方人种较浅的皮肤颜色主要是很晚期的黄色人种从北向南扩散与本地混合为主而形成的。

 

李辉说在缅甸产生黄种人,这没有任何逻辑或其他证据证明,这是根据当时猜想的NO迁徙路径纯粹想当然地凭空而说。相反肤色分布图的逻辑是可以看做对这种看法的否定。实际上更高纬度的中亚与所处地理位置则应是诞生黄种人的最佳理想场所。最初的黄种人最有可能就是在中亚产生的。

2 东亚父系人种的南北两线迁移路径

(注:以下单倍群名称以Y-开头表示是父系单倍群名称,以mt-开头表示是母系单倍群名称)

 

根据中科院昆明所文章,认为东亚中国人种93%的父系(主要指Y-NO系,包含Y-CD系), 来自于南线的迁移。而中国人种的7%父系来自于北线,主要指Y-Q系(包含Y-R等西欧亚类型)。北线人种的输入,加剧了中国南北方人种基因上的差异。可是人种体质更多地是受母系影响,要分析中国人种迁徙来源需要综合母系来看。

 

说到欧亚人种,需要提及超级祖父KMNOPS-M526,他是欧亚美大陆四大主要父系Y-N,O,Q,R的共同祖先。根据现在的数据,大家都基本认定他是在东南亚古大陆诞生。位于赤道附近的东南亚古大陆成为KMNOPS集团在全球盛冰期时的大本营和幸存地,并在全球冰期结束后以东南亚为中心其子孙各个支系迅速向欧亚美大陆扩张,当今世界欧亚美大陆的主要人口都是KMNOPS的子孙,他们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主要创造者。

 

向北进军的支系就是Y-NO,在冰期结束后,Y-NO分四大支系几乎同时由南向北扩张,这四大支系分别是:

- Y-O1,沿江西浙江方向北进,主要对应母系mt-B5,mt-B4

- Y-O2,沿江西安徽山东方向北进,主要对应母系mt-B4

- Y-O3,沿湖南湖北河南方向北进,主要对应母系mt-F*, mt-F1a等

- Y-N,沿云南川藏方向向北进,主要对应母系mt-F1b

 

而返身向西回走的是Y-P集团,他在南亚诞生出Y-R,在中亚诞生出Y-Q。后来部分Y-Q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中国形成中国人的Q系,统一称之为北线输入。(在4000年前左右,推测从印度东北-中国西南-川藏还存在一条迁徙路线,迁移人群父系为Q1a3a*和O3-M117,母系为mt-H,U和mt-M*等。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但这也归入北线输入。)


3 东亚母系的南北两大阵营

 

走出非洲的母系是mt-L3,其下分成两大支系mt-N和mt-M。N下又分出一大支系mt-R,M下又分出一大支系mt-D。

 

关于黄种人来源和东亚人种迁徙再探讨

过去的观点把母系下的mt-R各支系看作是伴随Y-NO而来的“新亚洲”母系,而把mt-M统统都看做伴随“棕色人种”Y-CD的“老亚洲”母系。其实这种观点也是很错误的。是过于粗糙与简单化地看待与分析原来的数据了。

 

与父系一样,实际上东亚人种的母系也是来自于南北两大阵营。而无论是mt-R还是mt-M都是分成了两拨(这里不讨论南亚的mt-M系)!只不过是mt-R下的另外一拨主要成了西欧亚的母系成分。而mt-M的两拨主要地都成了东亚人种的主要成分,但也有一拨部分地扩散到了美洲欧洲等地。

 

mt-R下的mt-F,B,R9等主要跟随Y-NO进入东亚,并在东亚南部高频发生。而mt-R下成员跟随Y-P集团返身西进过程中产生的mt-H,U等,则主要成了西欧亚的母系成分。

 

mt-M留在东南亚跟随Y-NO进入东亚的主要成分可能是mt-M7。而更多的成分则可能是跟随Y-P(Q)集团在中亚得到了大发展,并在中亚附近产生黄种人突变,其下的mt-D,C,M10等后来跟随Y-Q从中亚方向进入中国。

 

这样进入中国境内的母系成分分成了南北两大阵营,即南线以mt-F,B,M7为主,而北线以mt-D,C,M10为主。(至于中国人中另外比较常见的mt-A,N9等,来源与迁移路径方向暂不讨论。)根据现有的数据,可以推测实际上从北线而来的mt-D,C,10可能要比从南线而来的mt-F,B,M7等要晚。既原来认为mt-F,B是新亚洲,mt-D,C,M10等是新亚洲,而现在可能情况正好相反。而mt-D,C,M10也根本不是什么矮黑人种。她们实际上是黄种人的真正基因来源。

 

其实母系mt-D下细分已经很深入了,很多单倍群诞生的很晚。现在命名把mt-M下都定为老亚洲,mt-NR都定为新亚洲主要是根据东南亚的情况来说的。而东亚大陆南方的 M系 (M7, M9, E等)显然与北方的M系(DCZ,M8,M10,M11)等在人种上可能完全不同的,在迁移路径与到达东亚大陆时间上也都完全不同。就象R下的东亚支系mt-FB与西欧支系的白种人母系mt-HU虽然血统很近,但是人种差异却很大,那么为什么M下这么多分支,人种就必然都是“老亚洲”呢?根本说不过去。我们不要被mt当初瞎子摸象似的命名方式给弄糊涂了。

L3-N-R - (F,B)
L3-M-D - (D4,D5)

 

4 mt-D应该是黄种人基因的主要携带者

 

由于一条X要比Y从道理上会携带更多的性状基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Y干脆一点性状基因都不带),所以母系对人种体质性状遗传与影响更大。人种体质特征主要地是由母系基因贡献的。而黄种人的基因贡献很可能主要地是由mt-D系母系贡献的。

 

关于黄种人来源和东亚人种迁徙再探讨

 

为什么认为mt-D可能是黄种人基因来源呢?

 

目前国际上通常认为的几大黄种人支系,其父系不一定相同,而其共同的东西是母系mt-D系成分都占据最主要的成分。从目前的黄种人分布规律来看,存在四支父系不同的黄色人种:

Y-N + mt-D = 芬兰黄种人
Y-Q + mt-D = 印第安黄种人
Y-O + mt-D = 东亚黄种人
Y-C + mt-D = 通古斯黄种人

 

而芬兰黄种人有Y-N,但没有Y-O,母系也没有mt-FB。印第安人种有Y-Q,也没有Y-NO,母系虽然有mt-B,但也没有mt-F。芬兰黄种人,印第安人黄种人,他们之所以具有黄种人特征,最重要原因是他们跟华夏系一样都具有大量母系mt-D系!

 

另外,通常认为铲形门齿和小脚趾复瓣也是黄种人的典型特征。而实际上这两种特征又与mt-D的分布高度正相关!曾有种观点认为铲形门齿和小脚趾复瓣是“纯种汉人”特征,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这两种遗传学特征在印第安人和芬兰黄种人中同样存在,这种特征是跟随mt-D而传播的。

 

(1) 关于芬兰黄种人

19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芬兰人的祖先来自亚洲,确切地说他们是匈奴人的一支-芬族。也就是说,芬兰人有60% N1c血统,应归为黄种人的范畴。真正意义上的北欧人应该是指挪威、丹麦、瑞典、冰岛和德国的东北部地区。芬兰人当然不同意此说法,反而认为自己不仅是最正根的北欧人,而且自己的祖国独具特色。芬兰人被认为是黄种人,主要是因为金发碧眼的芬兰人具有黄种人典型的铲形门齿(60% Y-N1c + mt-D,Z)。推测芬兰人铲形门齿 可能同样是母系mt-D贡献的。

 

(2)东亚黄种人

D4在中亚人群中的东亚mtDNA单倍群中占1/3, 在南西伯利亚人群中占1/4, 在华北占25%, 在华南约为10%(Yao et al. 2002),也出现在中南半岛和东南亚群岛地区。

 

(3)日本人中的mt-D系分布 

日本人的父系以Y-D2和Y-O2b为主,这两项父系成分加起来占了日本人的70-80%左右。而日本人的这两种主要父系成分在中国人中几乎就没有。但是为什么日本人和中国人长得又很象呢?以致让某些人认为是“同文同种”呢?其原因就是中日的母系结构大致相似,都是mt-D4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关于黄种人来源和东亚人种迁徙再探讨

关于黄种人来源和东亚人种迁徙再探讨

 

(4) 图瓦人

图瓦共和图原本是中国在俄罗斯的一块飞地。那里的父系以Y-Q和N占多数。是人种活化石。
那里的母系是典型的东亚黄种人相貌

关于黄种人来源和东亚人种迁徙再探讨


5 黄种人的分布与传播

 

上面证明mt-D应是黄种人基因来源。下面看看mt-D的全球分布。

关于黄种人来源和东亚人种迁徙再探讨

可见mt-D分布范围很广,在美洲,西伯利亚,中北欧,中亚,西亚,东亚都有一定比例分布,与黄种人的地理分布范围非常吻合。而现在西亚的伊朗人和土耳其人等人中也还有一些人具有很明显的黄种人特征。

 

下图是父系Y-Q的分布图。可以看出母系mt-D系分布与父系Y-Q系分布高度正相关!

关于黄种人来源和东亚人种迁徙再探讨

 

这说明黄种人应该是来源于mt-D + Y-Q系,并随着Y-Q系的扩张而在全球扩张。

 

说明mt-D是与Y-Q相伴随的另外一个证据是2500年前东周时代的宁夏彭阳墓葬遗骨DNA证明。

宁夏彭杨墓葬几具人骨父系都是Y-Q,而母系也是以mt-D4占据压倒性的成分,如下图:

关于黄种人来源和东亚人种迁徙再探讨

 

 

6 华夏黄种人的形成与扩散

 

从以上黄种人的产生证据看,这些证据都在暗示黄种人产生跟东亚的主要父系Y-O系没有什么关系。有的人可能会怀疑O系到达黄河流域后难道不会变成黄种人吗?我相信皮肤颜色会变浅。但是现代定义的黄种人特征与分布除了东亚外似乎与O系的扩张没有多少关系,而中亚的O系是后来历史时期汉唐强盛时扩张的结果。现在的O系变成黄种人更可能是因为黄种人的母系(主要是mt-D)大量进入O系中而后来改变的。而这个过程与分布与华夏系的扩张过程与分布特征非常吻合。在北方汉人中后来的华夏系的母系后来居上,现在其频率分布要超过一半以上,那么Y-O3系们足以成为黄种人。其后Y-O3系随着华夏系的扩张把黄种人基因传播到东亚各个角落。


小脚趾甲复瓣分布来看,也是典型的北方比例多,越到南方比例越少。根据网上数据,受调查的七个省份晋、陕、豫、苏、浙、赣、闽的瓣状甲频率分别为79.17%79.51%63.74%62.45%62.54%36.29%37.80%,其中呈现出的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黄种人是从北向南扩张的,而不是相反!同时也说明黄种人不是在中国南方或东南亚某一地产生后向北扩散的。
 

北方汉人与南方汉人(主要指两广地区)为什么外貌差别显著?主要就是因为南方汉人土著母系(F,B,R9)比较多,华夏系母系不占优势。如果不是因为华夏系父系大量进入(包括O3系二次传递)和部分华夏系母系进入南方,可以想象南方的O系与东南亚的马来人种有多少区别? 

所以综合父系和母系来看, 汉人确实就是南北人种混合:

从父系看,南方起源的父系基因对汉族血统贡献多得多,
从母系看,北方起源的母系基因对汉族血统贡献大得多,

 

除了Y外,常染和X在受精过程中都会发生重组,这意味着在黄种人基因密集的地理区内的单个个体即使母系不是mt-D,C,M10等原黄种人来源母系单倍群,一样可能会携带黄种人基因。再考虑到人种体质特征更多地受母系影响(因为母系多一个X,而父系的Y很小),而经过几千年的混合,从现在单个个体看已经很难根据Y或mt单倍群类型来判断南北方基因贡献谁大谁小了。综合起来看,汉人受南北人种基因影响大致差不多。

 

7 关于“抢女人”论 

 

由于以前很多人认为mt-M母系对应Y-C,D父系。于是很多人对当今中国人中大量的mt-M系母系来源产生了兴趣。一些“皇汉”们等人于是YY出一度很流行的“抢女人”论。即认为Y-O系抢了mt-C,D系的女人。而后来华夏族崛起形成过程中的mt-M系大量出现,又被认为先是Y-Q,N抢了Y-C,D系的女人,然后Y-O3又抢了Y-Q,N的mt-M系女人。现在这种抢女人论完全可以休矣。

 

如果mt-D系主要伴随Y-Q系扩张的,为什么mt-D与Y-Q系在中国的扩张不平衡呢?这个问题我现在没有答案。但是我想由于Y-Q系常年的征战以及贵族内部之间的战争,必然会在父系方面减员严重。比如越南7%的Q系存在似乎就是秦汉时征战军士的后代。而由于Y-Q系很可能与某支O3系(很可能是M134*)姻亲结盟,而使mt-D,C,M10等母系在Y-O系中迅速扩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