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二 细胞小组的对外关系:
顺服区会, 连于总会, 向外拓展
以上单元讲的是细胞小组的内部原则.
那么, 小组如何处理如何处理对外关系, 如何顺服上级区会和总会?
细胞小组的目的,就是造就一批灵命成熟的基督门徒, 然后让这些门徒在社区中做光做盐,
吸引更多的人们到教会来认识基督.
在旧约时代, 自从上帝的律法在西奈山颁布以来, 以色列人按照 “恭听篇”
Shema的要求(“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
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颈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 (申6:4-9)),
把上帝的话语消化在家庭和社群中。正是因为上帝的律法已经普遍地深入到家庭和民间,在家中代代相传,在社群中以小组的形式被思想和实践,
才使每当出现民族危机和君王腐败时,很快在民间兴起士师和先知,复兴以色列的灵性。 从宣教学Missiology的角度看,
以色列人向其他民族传播上帝之道的方法,呈“向心力”的形式,即把其他民族的成员吸引到以色列社群中,让他们学习和实践上帝的律法。正如拿娥米的道德和信仰吸引了摩押女子路得,让路得冒险脱离本民族的信仰,追随婆婆拿俄米,到伯利恒来趋近以色列的神。进入以色列社群后,路得又遇到了秉守上帝的怜悯律法的波阿斯,最终成为神的虔诚女儿。
在新约时代,初期教会的门徒以细胞小组的形式,在信徒家中聚会,把福音信息广泛传播到各阶层。同旧约时代的“引进来”不同,新约时期的门徒的宣教方式是“走出去”。这是一种“离心力”式的传道方式,即走出去,到同文化(犹太全地)、近文化(撒玛利亚)和异文化(“地极”的希腊和罗马社会)社会中,广传福音信息。
因此,现在教会的细胞小组的成员,应该如法炮制,把在小组内学到的东西向亲戚朋友,向同民族或异民族社群介绍和分享。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了解社区的种族构成、人口分布、教育水平和职业情况,根据人们的需要和困难,“按时分粮”,以上帝的话语来切中人们的实际需要。
为了配合把福音传进社区的要求, 要鼓励小组成员在本“封闭小组”(Closed
group)之外, 开辟一些“开放小组”(Open Group)。
在“开放小组”中,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参加进来。开放小组能吸引和同化那些寻求者,有助于教会在人数上增长。当开放小组内的个别人在灵命和见识上达到一定水平后,
就可以把这些人纳入“封闭小组”。在“封闭小组”内, 一旦小组的学习任务开始一段时间后,
就就不再接纳中途进来的新成员。封闭小组的增加,有助于教会在属灵的质量上增长。封闭小组的组长,必须辅导和帮助组员开辟新的“开放小组”;“开放小组”,应该接受“封闭小组”的一些指导。
那么,“封闭小组”应该接受谁的指导?这就设计细胞小组与教会的关系了。
一般来说,细胞小组附属于教会。如果教会成员限于一个地区,那么他就是各细胞小组的总会或母会。如果教会的发展横跨几个地区,那么每个地区的细胞小组可直接隶属于“区会”,通过“区会”与教会总会联系。我们可以从圣经上看这种组织模式。
在旧约后期, 犹太人按小组的形式,若干家庭在一个地区形成堂会Synagogue.
平时犹太人都到会堂内学习律法和祈祷,接受装备。然而,犹太人都需要到耶路撒冷圣殿内参加庄严的崇拜。特别是每年的大型节期,犹太人成群结队到耶路撒冷崇拜。犹太人祈祷、学习和崇拜的组织形式是三点一线:家庭---堂会---圣殿。
在新约时期,初期教会的门徒多在家庭聚会、祈祷、学习和掰餠,但是他们仍到圣殿参加崇拜。即使基督徒后来受到耶路撒冷圣殿的大祭司的迫害不得不流散各地后,
基督徒仍在耶路撒冷组织了一个类似总会一样的组织----耶路撒冷教会,耶稣的弟弟雅各在那里坐镇。保罗和巴拿巴到希腊罗马等外邦世界传道之前,
就到耶路撒冷教会来寻求指导原则。 当保罗在希腊世界如亚该亚省的哥林多建立教会后,又在经济上捐助支持耶路撒冷教会。
保罗最初是由安提阿教会差派出的,安提阿教会是他在地中海东部传道的据点。当他完成在地中海东部世界的宣教旅程后,他在哥林多计划到地中海西部去宣教。这时他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回耶路撒冷教会寻求神的带领,二是计划寻求罗马教会支持他在地中海西部的宣教事工。
从组织结构看,保罗也穿梭在三者之间:地方的细胞教会---区会(安提阿或罗马教会)---耶路撒冷教会。
从教会历史上看, 是约翰卫斯理开创了系统化的“细胞学习小组”。
出于对现行教会体制的僵硬和冷淡的反动,卫斯理提倡热心和严格的小组学习、祈祷和实践。然而,圣公会背景出身的卫斯理,仍鼓励小组成员礼拜天到教堂崇拜,
他的细胞小组并未脱离英国国教。
卫斯理维持这二者的平衡:既鼓励和支持平信徒参与小组学习,又发挥圣经所教导的牧师作用;他既强调火热与灵活的小组团契,又对各自为政的无政府体制心存警惕。
因此,他在小组之上设立有区会,区会之上有总会。
这种组织体系,使得他的工作在他去世后仍得延续。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伟大的奋兴布道家怀特菲尔德,由于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管理体质,其工作没有在组织上得到延续。至今卫理公会仍注重小组学习,也设立有与组织体制相适应的执事、长老、牧师和主教等圣职。
五旬节与灵恩派常被批评为过于注重个人的恩赐而忽略了组织体制,但很多灵恩派领袖其实很注重系统的管理。德国神学家莫尔特曼与南美洲的五旬节领袖常有接触,也到过韩国的纯福音教会。他从韩国回去后,发现灵恩派领袖其实很注重教会管理。他讲过一句似乎有点过火的话,“有些灵恩派领袖,比罗马教皇还教皇”。
基督教的弟兄会也被常常指责为“过分民主”,但其实内部还是有许多类似长老的人在管理。
从圣经和教会历史看,
细胞小组应把人们带到教会,接受牧师的牧养。人们应该在小组祈祷和学习、接受系统的装备,在教堂中崇拜、把讲堂听到的讲道在小组内学习。各小组长应该接受牧师的栽培,接受区会和总会的指导。
总会或区会的牧师和领袖的工作重心,
就是支持和帮助各个细胞小组,协调各小组的工作,统一分配经济和教牧资源。各小组可以在圣灵的带领下,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安排合适的日程活动。然而,各小组的学习计划和大纲,应该由区会或总会过目。各小组之间,不是互相竞争,而是互相补充,互相搭配。
因此,小组与教会---区会或总会,以及各小组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概括:
“从上到下”---教会到下面发展小组,
“从下到上”---小组把人带入教会
“相互帮助”---各小组之间。
如此, 神的家才会健康发展,不致形成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