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国人残忍吗?

(2013-02-24 14:30:47)
标签:

上海书评

西书参赞

奥斯丁

文化


  伍尔芙1928年就曾下过严厉的判语:“我们已经看了太多简·奥斯丁了。”不过这似乎并未阻止奥斯丁热潮。她的小说不停再版,她的书信为收藏家 青睐,她虽一生平淡,传记却层出不穷。最新的一本是宝拉·拜恩(Paula Byrne)的《真实的简·奥斯丁:从小物件看生平》(The Real Jane Austen: A Life in Small Things)。拜恩没有遵循严格的编年体写法,而是以小物件贯穿各章,比如一条印度围巾,一个象牙微雕,或是深红色天鹅绒靠枕。奥斯丁一生没有见过名 人,没有出过国,没有结过婚。姐姐卡桑德拉是她最亲近的人,却烧掉了她俩的大部分通信。评论界认为,拜恩的这本新传记在奥斯丁的生平上并没有太多新见,但 在小处常有精彩发挥。比如奥斯丁兼收并蓄的戏剧品味,还热衷于参加业余表演,“以极大的热情”饰演了谢里丹笔下的恶妇。拜恩还探讨了奥斯丁对奴役的尖锐观 点,将奥斯丁小说中的主人公与当时的人物联系起来。真实的奥斯丁到底是怎样的?恐怕谁也不敢说。她存世的唯一肖像是卡桑德拉画的,据说跟本人有天壤之别。 无论我们怎样描述她,最多只得一个背影。

http://image.dfdaily.com/2013/2/24/634972619619480000nEO_IMG_224i141k1.jpg

  著名文学评论家阿拉斯泰尔·福勒(Alastair Fowler)的新书《文学人物的名字:英语文学中的人名》(Literary Names: Personal names in English literature)旁征博引,探索了文学人名的台前幕后。该书从柏拉图对话录的《克拉底鲁篇》开始,克拉底鲁认为名字具有意义,而他的对手赫墨根尼认 为名字是随机分配的。后一种看法在现实主义作品中比较普遍,作家为人物取名字会尽量避免类型化预设。但其实从菲尔丁到亨利·詹姆斯,那些喜爱文字游戏的作 家哪里忍得住不在名字里做文章?狄更斯常常从机构记录里选名字,但“Magwitch”或者“Podsnap”这样的名字很难说是随意而为。亨利·詹姆斯 从《泰晤士报》上收集人名,期望达到一种“真实的遮蔽”。斯威夫特给闺蜜丝黛拉写信时署名“Presto”,“Swift”(“快速”)的意大利语翻译, 这是一位说不好英文的意大利贵妇送给他的绰号,斯威夫特感到很受用。在“隐藏的名字”一章里,福勒列举了很多决定剧情走向的名字,比如奥赛罗这个名字简直 是超级剧透,“Othello”里包含了触目惊心的“hell”,而“Cassio”则包含了“ass”。福勒还认为,许多中世纪文献之所以佚名,是因为 现代读者没有破解那些字母分离法和回文构词法。Calvinus会变成“Ani Ulcus”(痔疮),William Ewart Gladstone会变成“Wild Agitator! Means Well”(疯狂的煽动者!很好),Shirley Williams会变成“I whirl aimlessly”(我无目的地旋转)。福勒还提到,毛姆在《寻欢作乐》中一定要玩一把回文法,把主人公“Alroy Kear”变成“Royal Rake”(皇家浪子)。有心的读者会发现,在福勒的参考文献目录里,他自己的书要比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狄更斯和乔伊斯加起来还要多。

http://image.dfdaily.com/2013/2/24/634972619704011250nEO_IMG_224i142k1.jpg

  英国人向来以温文尔雅自居,私底下顶多有些爱说重口味荤段子的猥琐传统和恶搞风格,“残酷”这个词,用在现代英国人身上似乎太重了。但伊安·柯 本(Ian Cobain)的新书《残酷不列颠:刑讯折磨秘史》(Cruel Britannia:A secret history of torture)有意向世人揭示英国近代史上最阴暗的角落。柯本的核心观点十分清楚:自二战以来,不列颠有一项默许刑讯拷问的秘密政策,尽管政府从不承 认。从二战中的德国间谍,到战后德国拘留营里的俘虏,再到北爱尔兰反抗军,直到近年来的“恐怖分子”,都受到过英国审讯官的系统性折磨。尽管近期的刑讯审 问并没有公开记录可查,但二战和冷战时期的许多档案已经公开,柯本主要讲述了被称为“伦敦笼子”的二战英军讯问机构和被称为“020营”的军情五处讯问机 构。“伦敦笼子”在战时成功地将许多德国间谍变成了双面间谍,“020营”尽管禁止了身体折磨,但在审讯中采用了精神折磨和威胁恫吓等方式。有学者认为柯 本并没有对“折磨”进行严格的定义,而且犯了时代错误。二战时期的人权观念并未像今天这样发达,以今天的标准去衡量“伦敦笼子”并不合适。柯本指出 “020营”里有一个特殊的“13号房间”,进去的间谍几乎都招供了,并成为双重间谍,于是柯本认为其中的“终极秘密”就是严刑逼供。但根据某位间谍后来 出版的回忆录,其实“终极秘密”就是英国破译了德军密码,掌握了大量真实战事信息,让审讯官有较大把握击溃间谍的精神防线。

http://image.dfdaily.com/2013/2/24/634972619791667500nEO_IMG_224i143k1.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