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钦(Kochi)是我们南印行程的最后一站。一看日历也真是巧了,去年的今天我们告别了科钦,而一年后的今天又在网上重启了科钦之游。
在殖民时代以前,科钦只是一个渔村。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抵达喀拉拉,开启了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的航海路线,也拉开了印度几百年的殖民历史。科钦先后经历了葡萄牙、荷兰和英国长达500多年的殖民期,也因此形成了这里独特的文化。
现在的科钦,从城市布局来说可分为新城埃尔纳古勒姆区(Ernakulam)和老城科钦堡(Fort
Kochi)两部分。科钦堡是伸向大海的一块孤地,所有的景点都集中在距海边一公里左右的步行范围内。我们在科钦的时间虽然总共不到20个小时,在科钦堡转转基本够了。
1、科钦堡的地标建筑圣克鲁斯大教堂(Santa Cruz Basilica)

2、这座教堂始建于1506年,现在的建筑是20世纪初完成的。

3、路上还见到一座教堂,好似小一号的“大三巴”。

4、科钦的公交车好浪漫

5

6

7

再向前就是步行街了。科钦堡,其地理位置与近代历史与我们的鼓浪屿非常相似:都是伸向大海的一个触角,都是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地。岁月留痕,光影斑驳,这里的老房子还是挺耐看的。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穿过这片街区,我们来到了阿拉伯海边。“中国渔网”,现在已经成为科钦海岸线上的标志性风景。
要说这中国渔网的来历,一说法1400年忽必烈大军的随行商人留下来的;另一说则与郑和下西洋有关了。从1405年起,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多次访问南印度的古里国。1433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在返程中于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科钦以北150公里处)去世。据说当年郑和的一些侍从和守墓人留在了古里,后来因为洪水的原因迁到了现在的科钦,也同时带来了中国渔网。不管怎么说,渔网来自中国,区别只在于是从旱路来的还是从海路来的。
郑和去世六十多年后,达·伽马也来到了印度古里。达·伽马在古里竖起的是象征葡萄牙主权的一根标柱,后来还当了葡驻印的总督,最后死在科钦。两位世界级的航海家,带着不同的使命来到这里,最后都长眠于此,还是让人不胜唏嘘。
22、中国渔网

23

24

25

26

27

附1:几年前曾在海南看到相似的渔网

28、余下是时间就在海边随意走走

29、当地人摆的各种小摊,很有特色。

30

31

32

33

34

35

入住的是科钦奥多比堡酒店(Fort
Abode),距离圣克鲁斯大教堂不远。酒店的客房呈方方正正的“回”字形,每一面是一套两室一厅。房间不大厅很大,还带有厨具,更适合大家庭旅游使用,我们住着有点浪费了。
36、科钦奥多比堡酒店

37、两个房间合用的厅

圣克鲁斯大教堂后面小巷里,有一家藏餐厅。他家的牛肉面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当然,还有难得一见的绿叶蔬菜。于是,在科钦的两餐就都在这里解决了。
38、藏餐厅的二楼

39

40、出餐厅左转,是表演卡塔卡利舞蹈的剧场。而这才是我们来科钦的主要目的。

附2:科钦堡地图(我们只走了西北一角)

春节将近,在此恭祝博友们牛年大吉,万事如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