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形象的精神分析研究

(2012-06-23 11:47:09)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是文艺小青年

【摘要】: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 D. Salinger)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称为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塞林格在《麦田的守望者》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美国“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的形象——霍尔顿·考尔菲德,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学(psychoanalysis)中的“三重人格结构”(the tripartite model of the mind)理论来分析霍尔顿人格结构,他成为神经官能症患者(neurotic)的原因。

 

【关键词】:霍尔顿;精神分析;三重人格结构

 

一、引言

《麦田的守望者》是美国以“遁世”而闻名的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的美国文学中的两部‘现代经典’作品之一”。小说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用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透过霍尔顿反常行为的表象,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们不难发现霍尔顿患“神经官能症”的深层原因是自我调节的失衡导致其三重人格结构的矛盾与不平衡。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式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著名的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

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主要以无意识、梦、幻想、欲望等人类精神活动为研究对象,其理论与观点早已超越心理学的范畴,成了一种理解人的动机、人格和精神活动的科学,并在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宗教、历史学、人类学、神话学、民俗学、教育学等西方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是无意识(又译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或潜意识)。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它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前意识处于中层,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的经验,主要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组织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它是人类心理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因素,它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是起决定作用的,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意识与无意识是相互对立的: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得到伪装的、象征的满足;而无意识则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

20世纪20年代,弗洛伊德在早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学说。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格也有三部分构成:本我(id,又译伊德)、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自我总是试图调和这对相互冲突的力量。在正常情况下,这三部分是统一的,相互协调的。当三者失去平衡发生冲突时,即导致精神病症和人格异常。” 本我是潜意识的人格化,“是未经更改的原始推动力和基本的趋势力”。本我不断地要求满足,企图使自己获得机会,以便在意识中表现出来。” 自我则是意识的人格化,对本我的欲望冲动与超我的压制欲望冲动的矛盾起调节作用。随着自我的发展,自我主动顺从超我,超我便成为社会标准、准则的人格化。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无意识学说和在此基础上完善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常被用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运用这一理论来解读《麦田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我们可以品读出深层次人类人格结构中的矛盾与压抑。

 

三、霍尔顿·考尔菲德三重人格结构分析

十六岁的霍尔顿·考尔菲德出身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就读于一所预科学校。他厌倦了学校里的种种束缚、压力以及同学的虚伪与空虚,因为成绩太差,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为了短暂地逃避家庭的压力,他在纽约游荡了两天。霍尔顿在纽约游荡的两天里,他出没于旅馆、酒吧、公园和博物馆等地方,亲身经历、目睹了成人社会中的虚情假意、尔虞我诈、虚伪冷漠和道德沦丧。他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渴望人性的纯真却未果,于是他苦闷、彷徨、失意、放纵自己,最终精神崩溃,身患“神经官能症”被送进一家精神病院。该小说就是他在精神病院对精神病医生追述自己四十多个小时的所见、所为与所思。依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三重人格理论,当本我、自我和超我失去平衡,自我无力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就会出现精神病症和人格异常。那为什么在霍尔顿的身上自我的调节作用失衡了呢?笔者认为是两个方面的原因:被畸形压抑的本我的强大力量冲破了自我调节的防线;现实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导致超我的迷失。

首先是由于本我被畸形压抑,没有得到适当发泄导致广阔强大的本我力量冲击垮了自我的调节防线。“本我是个人存在的原动力,同时又是毁灭个人存在的潜伏力量; 它在人的心理开始活动前,是一种积极推进心理活动的原动力,但人的心理一旦发动起来,如果任本我继续住在,人的心理就势必使整个机体陷入重重困难,甚至导致自我毁灭。” 霍尔顿自身的本我力量在他身上不断聚集,但是却被畸形地压抑,找不到发泄的出路,最终导致他精神崩溃。本我的主要组成力量是情欲,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俄狄浦斯情结”,通过对母亲的依恋来发泄本我。而在霍尔顿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是淡漠的,不敏感的,尤其在弟弟艾里死去后,他的母亲对他更是淡漠。霍尔顿曾经对打扰自己心境的阿克莱逗笑取乐,他把红色猎人帽的鸭舌拉下来遮住自己的眼睛,用沙哑的声音吁求道:“亲爱的妈妈,把你的手给我吧。你干吗不把你的手给我呢!” 他乐在外表,痛在内心。对母亲的依恋却得不到回应,于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情欲发泄的一个路径被堵死了。在青少年时期的霍尔顿也想通过爱情来发泄本我的能量,而他的女友萨利庸俗不堪,最喜欢看一些有明星主演的既枯燥又乏味的戏,令他产生了厌恶;出于苦闷叫来妓女,但面对坐在自己怀里的妓女孙妮,他没有动情,只有沮丧。通过爱情发泄情欲的方式也失败了。“俄狄浦斯情节”在一定情况下会不自觉地转变为对同胞的爱恋,所以霍尔顿对妹妹菲比特别的喜爱也就不难理解了。一方面是由于妹妹菲比是纯真儿童的代表,霍尔顿对她特别珍惜,而依据本我行动的“快乐原则”,霍尔顿对妹妹特别的浓厚的爱是他在无意识中对本我情欲的发泄。然而能量巨大而广阔的本我能量不断寻求满足的发泄决定了仅这一种发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霍尔顿几次琢磨着“湖水冻严以来,那些野鸭到底上哪儿去了?是不是有人开了辆卡车来,捉住他们把他们送到动物园里去,或者究竟是它们自己飞走了?” 在这里,笔者认为,霍尔顿把自己看成是一只野鸭,湖水冻严是他内心深处本我情欲能量的无力发泄,他在始终在不断地思考被压抑的本我到底该去寻求怎样的发泄方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压抑得越厉害,爆发时的能量也就越巨大,最终自我无法驾驭控制本我的巨大能量,自我的调节机制被这汹涌的能量冲垮,霍尔顿患上了神经官能症。

其次是现实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导致超我的迷失。《麦田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口中讲述的自己周围的现实生活满是虚情假意、尔虞我诈、道德沦丧以及社会价值观的缺失和扭曲。先来看霍尔顿在学校的生活。敏感的霍尔顿发现自己周围的人全是些假模假式的伪君子。爱尔敦·希尔斯中学校长哈斯是个假情假意的杂种,象娼妇一样巴结那些有钱有势的学生家长;潘西中学的历史教师斯宾塞举止粗俗,见解迂腐不堪。学生们来学校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的小团体”。斯特拉德莱塔是个玩弄女生的混蛋;阿克莱性格古怪,牙齿脏的要命,喜欢用手挤脸上的大粉刺,还喜欢随手翻弄别人的东西;欧纳斯特·摩罗行为下作,每次洗完澡都要在走廊上用湿毛巾抽别人的屁股。学生们没有信仰,平庸下作。当霍尔顿在纽约游荡时,看到的是社会上的人情淡薄和肮脏虚伪。纽约的埃德蒙旅馆住满了心理变态的人,他们甚至不拉窗帘就干起男穿女装之类的下流玩意儿。欧尼夜总会聚集的权势庸俗不堪的家伙,他们拼命的抽烟喝酒,用假模假式的名牌大学的嗓音大声谈论,好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多么得了不起。“由于自我一方面要驾驭本我、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另一方面又要感到客观世界对自己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自我要顺利地达到客观世界,就必须向高于自己的某种东西前进。能够引导自我前进的这个东西便是超我。超我是社会标准、准则的人格化,代表社会道德准则,按‘至善原则’活动,有两个组成部分,即良知和自我理想。“然而从霍尔顿所处的环境来看,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已经被严重扭曲,对代表社会道德准则的超我认识的迷失导致霍尔顿的自我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调节本我欲望的冲动。从霍尔顿自身的行为来看,他人格结构中超我认识的迷失体现在两种行为方式,即两种对超我反应的姿态。一方面是霍尔顿“假模假式”地“融入”社会,不用心学习,言语粗俗,抽烟喝酒,虚情假意地和女友萨利约会,甚至想要嫖娼。虽然他骨子里是厌恶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但现实使他找不到自身的价值与社会中的闪光点,于是他用假装“融入”的方式来顺从扭曲了的超我。另外一个方面体现在霍尔顿想要当“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想上。“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他以一种逃避的姿态来面对现实社会使之迷失的超我,想着要捍卫儿童世界最后的童真与纯洁。他不想让以妹妹菲比为代表的纯真的儿童们沾染现实社会中的丑恶,更不愿他们被现实社会扭曲的价值观、人们变态的行为扭曲。在现实环境下自身人格不能健康发展,不能融入社会,便把自己封闭在不切实际的幻想里,直到精神崩溃。这是现实社会的黑暗、价值观的扭曲导致其超我的迷失的原因,导致其自我调节作用的削弱与失衡。

 

四、结语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的守望者》被誉为现代经典,其主人公霍尔顿·

考尔菲德也成为文学史中的一个典型人物。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来探究霍尔顿的人格结构,笔者认为,霍尔顿根据“快乐原则”无视现实的强烈的本我冲动不断寻求满足却得不到满足,被压抑的巨大的本我能量冲垮了自我调节的防线;而现实的虚伪的扭曲的超我道德法律原则使霍尔顿陷入超我迷失状态,迷失扭曲的超我不仅不能引领自我对本我进行调节,反而更加削弱了自我的调节作用。最终自我这“海平面”被冲击得波涛汹涌,霍尔顿精神崩溃。透过霍尔顿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对其人格结构的探究与分析,使我们对人类人格结构与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与共鸣,对健全人格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 [M]·广西:漓江出版社,1983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华东大学出版社

王克千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述评

张洁  从叛逆到妥协——用心理分析法解读霍尔顿[D];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夏丹 对〈麦田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的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1712·074

方幸福  圣徒,抑或神经官能症患者?[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1712·074

张威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无意识论的述评

齐珂  艺术中的神经官能性——评弗洛伊德的《论文学与艺术》 南京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南京;210009

王丽  叛逆者 遁世者 守望者——略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红色猎人帽的象征意义[A];巢湖学院外语系 安徽巢湖 238000

王霞  追寻的脚步不曾停留——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垮掉一代”[D]; 牡丹江师范学院西语系;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走走停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