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元人格(27):后理性时代的人格

(2011-02-21 22:28:24)
标签:

三元人生

人格塑造

伯乐一生

职业规划

后理性时代人格

杂谈

分类: 嘉源专栏

三元人格塑造与职业规划(27)

——三元人格与后理性时代的人格

by 嘉源·伯乐一生

    古希腊到近代,理性主义传统的思维方式成为人们看待一切事物的基本模式,所以,正如我们在上一节看到的,在这个传统下对人格的认识主要揭示了人的知性德性,即三元人格中的智慧元与生态元的方面,较少看到人格中还存在着持久元要素,弥补这个缺陷的,是一群看到了理性的局限、而从非理性、意志等角度来思考人的思想家。

初对理性传统发难的,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1711-1776)。休谟的人格思想主要涉及三元人格理论中的生态元,揭示了部分生态元要素的负向方面。他不满意于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和人格理论,认为人的理解的基础并非依靠理性,而是依靠经验。人们的道德和情感是以经验感觉为依据的,与理性无关。善恶的标准是人们的感受,凡是使人感到快乐的就是善的,凡是使人痛苦的就是恶的。就此而言人性是自私的,人都追求自己的快乐,即善。人性虽然是自私的,但还遵循同情的原则,具有利他性。这就打破了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标准的传统观念,它表明,理性也有其局限性,不是万能的。在休谟这里,还未对持久元进行深入的思考。

三元人格理论的角度来看,叔本华(德,1788-1860)是最早重视持久元要素对人的影响的思想家(尽管亚里士多德讨论过非理性,但他并未深入挖掘非理性对于人格的重要意义)。叔本华继承了康德的现象物自体的划分,认为物自体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并把现象与物自体的概念转变为表象意志,因此,世界是由感知者所看到的表象构成,而支配这个表象世界的是意志。人的本质就是意志,但意志并不来自他自身,而是来自自在之物,因而是理性所不能知的。人不过是意志实现自身的工具,所以是意志的奴隶,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意志的欲求。但是欲求永远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满足,所以人的一生会有一连串的痛苦与不幸。因此,人生的本质是意志和痛苦。在此,他看到的是持久元中的负向要素。

http://s10/middle/68f2343bh9cd4b3ed3c19&690

Arthur Schopenhauer(亚瑟·叔本华)

本华还从人类行为的动机出发探讨了人类的道德基础,揭示了三元人格中的生态元的某些要素的形而上学起源。他认为,一切行为的动机不外乎三种类型:希望自己快乐(利己),希望他人痛苦(恶毒),希望别人快乐(同情)。其中,利己和恶毒是非道德的推动力,而同情则是真正的道德行为。所以,利己、恶毒、同情三者在人的性格中的比例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同情心的本质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即看透他人与自我之间的无差别性,与中国的庄子的齐物论思想相似。

《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叔本华一开始就区分了人格的结构要素,包括健康、精力、审美、气质、道德品性、智慧、教养。这着实令人惊讶,他是唯一一位同时触及到了智慧元、持久元和生态元的思想家:“智慧”显然属于智慧元;“健康”、“精力”、 “审美”、“气质”属于持久元;“道德品性”、“教养”等因素自然属于生态元。当然,他的排列缺乏秩序,而且内容单薄,还不能说他已经发现了三元人格结构。

叔本华类似,狄尔泰(德,1833-1911)揭示了三元人格的持久元中的某些要素的产生根源。狄尔泰的生命哲学认为,生命是一种不可抑制的永恒冲动,它处于盲目而又有秩序的不断流变之中。人们只能依赖个人内在的体验与感觉来把握。生命冲动的内在体验的外在表达形成了文学、艺术、宗教等形式的精神科学。

http://s11/bmiddle/68f2343bh9cd4cbba802a&690
Dilthey Wilhelm(威廉·狄尔泰)

(德,1844-1900)对人的理解是对人格中作为动力系统的持久元的深刻阐述。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权力意志。宇宙的运动过程是一个永远重复、循环的过程,人生只是宇宙轮回的工具。尼采高呼:上帝死了!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道德、价值体系必须摧毁。这是一种奴隶式的道德,是扼杀天才的道德。只有抛弃旧道德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才有主人道德,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权力意志、潜能意志,成为超人。然而,上帝死了,谁来安慰我们?人的生存的终极意义和价值依据即人活下去的理由何在?尼采说,就在于艺术和审美,在于追求权利、利益、扩张自己的本能和意志,以诗性的精神给人生增添光彩。

http://s2/bmiddle/68f2343bh9cd4ccaf8201&690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洛伊德(奥,1856-1936)的观点比较接近三元人格中的持久元的特征和生态元的负向要素的特征。弗洛伊德主张,人的本质是潜意识:意识不是心理的实质,只是心理的一个属性,一个不稳定的属性,它旋即消失,消失的时间远长于存在的时间。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潜意识是精神生活的一般性基础。潜意识属于本能的领域,所要表达的含义通常与意识本身或意识表面的意思相反,反应的是本能的要求,是非理性、反理性、甚至反伦理的。

http://s6/bmiddle/68f2343bh9cd4d26681e5&690
Sigmund Freud(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格森(法,1859-1941)的生命哲学揭示了三元人格中智慧元和持久元的某些要素的深层根源。帕格森强调,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或意识之流,生命的发展有本能理智两个方向,本能发展的是自身器官的官能(持久元),理智发展的是制造工具的官能(智慧元)。因此,自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种种感觉经验、思想、观念,是能够表达出来、告诉别人的意识,是意识的表层;另一个更深的层次包含原始的情感、情绪、意志、欲望,它们相互交织融合,形成一个无法表达、不能传达于别人、只能为自己所体验到的意识统一体,是一种绵延的生命之流、生命冲动或主观生活之流。

http://s4/bmiddle/68f2343bh9cd506398ce3&690
HenriBergson(亨利·柏格森)

里希1886-1965)的自我——世界结构的思想是对三元人格的生态元的本体论基础的深刻揭示。蒂里希的终极关怀思想认为,我——自我与世界的相互依赖,就是基本的本体论结构,它包含了一切。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洞的,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的。人与世界万物的融合关系构成了“自我——世界结构”,这种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是内在的、非对象性的,和相通相融的。

http://s12/bmiddle/68f2343bh9cd517543cdb&690

Paul Tillich (保罗·蒂利希 或译为田立克)

德格尔(德,1889-1976)揭示了三元人格理论中的“生态元”的深层本体论基础。他一反过去的形而上学的追问方式,建构了人的生成论,他说,传统人学有两个要点:一是把人规定为理性动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二是认为人是一种能超越出自身而达到神的存在者。它们(甚至包括尼采)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而上学的方式在追问“人是什么”,等于把人的本质看成是先天的、现成的,遗忘了存在者的存在问题。但是,人的本质正是在存在中形成的。人总是一种在世界中的存在、一个不完善的存在、和走向死亡的存在,所以,人的生命处于社会整体和历史性过程之中,与各种在场与不在场、显现与隐蔽的无穷无尽的存在合而为一。因此,世界万物不再是外在于人的现成的东西而被人凝视,不是“我思”的客体对象,而是人“融身”、“寓居”并对人揭示自己、展示自己的人生家园。因此,人对存在的领会、理解就是人的存在的规定。“人——世界”的合一优于“主——客”关系,并且是后者的根基。

http://s6/bmiddle/68f2343bh9cd4e4766205&690
Martin Heidegger(马丁·海德格尔)

之,不从理性的角度来理解人,人们看到了一个意志的世界,一个对人而言极为重要的动力系统——持久元的存在;也得到了对生态元中的德性基础的深刻理解——人之所以需要德性,是因为人需要与世界融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