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lman-Ford算法
(2012-04-22 00:27: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数据结构学习 |
Bellman-Ford算法
Bellman-ford算法是求含负权图的单源最短路径算法,效率很低,但代码很容易写。即进行不停地松弛(原文是这么写的,为什么要叫松弛,争议很大),每次松弛把每条边都更新一下,若n-1次松弛后还能更新,则说明图中有负环,无法得出结果,否则就成功完成。Bellman-ford算法有一个小优化:每次松弛先设一个旗帜flag,初值为FALSE,若有边更新则赋值为TRUE,最终如果还是FALSE则直接成功退出。Bellman-ford算法浪费了许多时间做无必要的松弛,所以SPFA算法用队列进行了优化,效果十分显著,高效难以想象。SPFA还有SLF,LLL,滚动数组等优化。
<Bellman-Ford算法>
Dijkstra算法中不允许边的权是负权,如果遇到负权,则可以采用Bellman-Ford算法。
Bellman-Ford算法能在更普遍的情况下(存在负权边)解决单源点最短路径问题。对于给定的带权(有向或无向)图 G=(V,E),其源点为s,加权函数 w是 边集 E 的映射。对图G运行Bellman-Ford算法的结果是一个布尔值,表明图中是否存在着一个从源点s可达的负权回路。若不存在这样的回路,算法将给出从源点s到 图G的任意顶点v的最短路径d[v]。
适用条件&范围
1.单源最短路径(从源点s到其它所有顶点v);
2.有向图&无向图(无向图可以看作(u,v),(v,u)同属于边集E的有向图);
3.边权可正可负(如有负权回路输出错误提示);
4.差分约束系统;
Bellman-Ford算法描述:
1,.初始化:将除源点外的所有顶点的最短距离估计值 d[v] ←+∞, d[s] ←0;
2.迭代求解:反复对边集E中的每条边进行松弛操作,使得顶点集V中的每个顶点v的最短距离估计值逐步逼近其最短距离;(运行|v|-1次)
3.检验负权回路:判断边集E中的每一条边的两个端点是否收敛。如果存在未收敛的顶点,则算法返回false,表明问题无解;否则算法返回true,并且从源点可达的顶点v的最短距离保存在 d[v]中。
描述性证明:
首先指出,图的任意一条最短路径既不能包含负权回路,也不会包含正权回路,因此它最多包含|v|-1条边。
其次,从源点s可达的所有顶点如果 存在最短路径,则这些最短路径构成一个以s为根的最短路径树。Bellman-Ford算法的迭代松弛操作,实际上就是按顶点距离s的层次,逐层生成这棵最短路径树的过程。
在对每条边进行1遍松弛的时候,生成了从s出发,层次至多为1的那些树枝。也就是说,找到了与s至多有1条边相联的那些顶点的最短路径;对每条边进行第2遍松弛的时候,生成了第2层次的树枝,就是说找到了经过2条边相连的那些顶点的最短路径……。因为最短路径最多只包含|v|-1 条边,所以,只需要循环|v|-1 次。
每实施一次松弛操作,最短路径树上就会有一层顶点达到其最短距离,此后这层顶点的最短距离值就会一直保持不变,不再受后续松弛操作的影响。(但是,每次还要判断松弛,这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怎么优化?单纯的优化是否可行?)
如果没有负权回路,由于最短路径树的高度最多只能是|v|-1,所以最多经过|v|-1遍松弛操作后,所有从s可达的顶点必将求出最短距离。如果 d[v]仍保持 +∞,则表明从s到v不可达。
如果有负权回路,那么第 |v|-1 遍松弛操作仍然会成功,这时,负权回路上的顶点不会收敛。
算法简介
SPFA(Shortest Path Faster Algorithm)是Bellman-Ford算法的一种队列实现,减少了不必要的冗余计算。
算法大致流程是用一个队列来进行维护。 初始时将源加入队列。
每次从队列中取出一个元素,并对所有与他相邻的点进行松弛,若某个相邻的点松弛成功,则将其入队。直到队列为空时算法结束。
不过改的spfa算法,注意每个节点进入队列的次数至多为n-1次(一共n个节点),若进入大于等于n次了,则说明图中存在负权回路,此时正好满足题目中时光倒流的要求,另外注意,vector每次用的时候清空。
下面是spfa算法的简单说明:
我们用数组d记录每个结点的最短路径估计值,而且用邻接表来存储图G。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松弛:设立一个先进先出的队列用来保存待优化的结点,优化时每次取出队首结点u,并且用u点当前的最短路径估计值对离开u点所指向的结点v进行松弛操作,如果v点的最短路径估计值有所调整,且v点不在当前的队列中,就将v点放入队尾。这样不断从队列中取出结点来进行松弛操作,直至队列空为止。
注意对刚出队列的节点的所有相邻节点都要做松弛操作,不管该节点是否在队列中,不在队列中的松弛点加入到队列即可。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fstrea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queue>
#define INF 999999999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E
{
}edges[6000];
vector<E> v[1008];
bool visited[1008];
int dist[1008];
int enterCount[1008];
int n,m,w,edgeCount;
void addEdge(int e,int s,int t)
{
}
bool spfa()
{
}
int main()
{
}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fMax = 505;
const int eMax = 5205;
const int wMax = 99999;
struct{
}edge[eMax];
int point_num, edge_num, dict[fMax];
bool bellman_ford()
{
}
int ma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