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鲁艺人永远年轻
致鲁艺文学系首届学员、著名诗人蔡其矫
曹谷溪
有幸参加延安市社科联举办的《永远的鲁艺》分享座谈会,非常荣幸,非常激动。由于《延安文学》这个平台使我有机会,接触当年走出鲁艺的不少作家、诗人和其它方面的艺术家。他们给我很多方面的启示与引导。
今天我只讲一个人,他就是著名诗人蔡其矫。
诗人蔡其矫,是鲁艺文学系的第一届学员,那时的鲁艺不在桥儿沟,还在北门外的半山上。
1936年,他从印度尼西亚回国,参加了上海爱国青年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这位刚满20岁热血青年,冲破国民党层层封锁来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39年,他和鲁艺的部分师生,一起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在革命的队伍里,他一路浩歌,从祖国的昨日唱到今天。
先后著有诗集《回声集》、《回声续集》、《涛声集》、《迎风集》、《双虹集》、《福建集》、《生活的歌》和《蔡其矫选集》等。
1983年6月12日,阔别延安44年的诗人,终于带着老伴徐竟辞回到了他“梦魂萦绕的延安”。“断肠的凝思”“深沉的潜影”,使他忘记了长途跋涉的劳累,当天下午便背着相机,兴奋地跑上跑下,从不同角度拍摄当年他们亲自开挖的窑洞;他像孩子般地指点着,告诉老伴:哪儿是延河畔上的“桃源茶馆”,每有稿费便邀几个朋友到“桃源茶馆”消费;那个时代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充满欢乐。清凉山下的“天然浴池”,老槐树下的“周末晚会”,无不给他们留下青春的美好记忆……
我发现,诗人的眼睛湿润了。
在过去的诗歌创作中,我非常注意诗的韵脚。创作“陕北高原抒怀”那首《啊,这个海》时,我幼稚地追求一首“怀来韵”最长的诗歌。“怀来”韵是一个险韵,以此作韵的句词语甚少。我几乎按照《诗韵词典》中“怀来韵”造成的句子都写进这首诗中……
千重峻嶺望不断,
万架大山并肩排,
山似涛啊
波涛滚滚天際来!
啊这个海,谁不爱?
春来绿墨柒赤土,
入夏百合映山涯;
秋风喜送丰收歌,
瑞雪笑迎腊梅开……
在这首诗中,我把陕北高原比作大海。由昔日的苦海、火海、成为以后的“团结的大海。胜利的海”。这首百十行的抒情长诗以“千山万嶺乘飞 舟,迎风破浪向未来!”结尾。
当时,这首诗,在《陕西日报》上加框发表,一位文艺评论家曾为它撰文评介,我将这首诗送蔡其矫老师批评指正。想不到他非常严肃批评我说:“谷溪,这首诗写的不好。”这首诗的韵押得太密,有损诗意的生发与延伸。他说,押韵不一定都要押在句尾,也可以押在句前和句中;也许不押韵更好,用节奏创造音乐的美感。当时,我还不能完全接受他的观点,三年后我心诚口服地认识到他的见解是难得的高见。应该说,是他导引我走进一个更为自然,更为自由的诗歌创作天地。
我在延安接待过丁玲、冯牧、雷加、田间。康濯和骆文等文艺前辈。与他们的交谈和文章中,无不谈及当年的生活如何红火,离别的思念如何揪心;今天回来了又如何欣喜,他们这种情感是真实的,也是可贵的,但是又是一般的,唯独诗人蔡其矫的感悟与众不同:
不屑把爱,钉在往昔与今天,
永远追求陌生的地方。
世界多么宽广,
生命多么短暂,,
我崇敬梦寐和变迁
现实永不满足!
2001年第10期《诗刊》发表了我的诗作《在轩辕古柏的浓荫下》同期还配发了评介短文“曹谷溪:陕北高原的歌手”。这一期压卷之作正是83岁的老诗人蔡其矫的组诗“运河行”。捧着喷着墨香的《诗刊》从心底喷发出一句肺腑之言。
鲁艺人永远年轻!
1940年至1942年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教员;1945年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军事报导参谋;1949年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东南亚科长;1952年至1957年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教员、教研室主任;1958年汉口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政治部宣传部长;1959年福建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副主席、名誉主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