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岭及周边的文物古迹(二)

标签:
凤凰岭北线旮旯庵及石窟遗址上方寺香道蓄水池凤凰岭砖塔及佛龛梁家园观音寺 |
凤凰岭及周边的文物古迹(二)
景区内,北线停车场北面有新建的桃园仙馆,不知这里是否是桃源观原址。院围墙东南角处有一座空佛龛,在停车场旁的沥青路上即可远望到。不过只是一座空佛龛而已,后文将会再次介绍到。
.
沿路到达神泉,从神泉向西南上山约5分钟,有摩崖石塔(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原称搁衣庵摩崖石塔。建于明代,利用天然花岗石壁雕成,覆钵式塔雕凿于崖壁上,此塔坐西朝东,塔高三米,由宽一点八米的单层须弥座上部的莲花瓣承托塔身。塔身正面雕凿佛龛,龛内正中原有观音像及香炉石槽,据介绍观音像系辽代产物,现已不存。塔身上部由十三天相轮承托刹顶。塔前的搁衣庵现已无存。整座石塔造型古朴,独具特色。
经过玉兔石及玉兔亭,到达旮旯庵遗址(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
继续向上,经仰石、公保石寨(看《妙峰山碑石》一书:在公保石寨附近,有“大清咸丰十年重立公保寨”的摩崖石刻,至今尚存。我未能看到)及倚山口,到达飞来石塔,原称灌浆石塔。
据考证,早在清光绪年间,曾在灌浆石岩上建造过一座石塔,塔顶上有一颗夜明珠。为使塔永久牢固,建塔时在塔层之间采用糯米粥同白灰浆灌注而成,故取名“灌浆石塔”。解放前,驻扎在聂各庄的国民党杨广发部队副官石成山,逼迫石匠王文海等人将玉塔剔下,运至白虎涧村隐藏起来。后来石塔遗失,不知下落。凤凰岭开发旅游以后,为恢复文物古迹,海淀区政府和区旅游局共同出资,在海拔
678米的峰顶部“灌浆石”上复建了汉白玉石塔。灌浆石岩高17米,石塔高2.95米,塔为六角形七层密檐式。每层各雕刻佛像六个,除佛雕碑铭外,共雕刻佛像40尊。在巨石的衬托下,显得小巧玲珑,别有情趣。因地势险峻,位置奇特,故名为“飞来石塔”。
看《妙峰山碑石》一书:在飞来石塔附近,还有“大明嘉靖三十年二月十三日南北白虎涧村张来□□□□东”的摩崖石刻。
从飞来石塔向西南下山到达密宗塔(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建于明代,为覆钵式和尚灵塔,塔坐西朝东,背依高崖,前瞰深涧,全部由花岗岩砌筑而成。塔高六点一米,为石砌四方形塔台,平面呈“亚”字形的须弥式塔座承托着塔身。塔身正面的塔铭现已无存。塔身上方的方形刹座承托着相轮,刹顶为宝瓶和仰月。原称弥宗塔,今称密宗塔。塔西侧石壁上刻“上方寺
弥宗塔”。
继续前行到达甘冽泉,实际就是上方寺岔口,沿一条铺石古道去往上方寺遗址。上方寺遗址(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未看到文保碑)座落于山颠凹地中,海拔约65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辽金时期的古刹,曾以妙峰为名。山门东南一小山岗上,有上方寺香道蓄水池(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是直接在山石上凿出的两孔蓄水池,一方一圆并排。此山岗西立面上,有摩崖石刻,整体为线刻碑形,碑首圭形,身长方形,下有榫,碑身刻“上方院,应历十年十月十日”(公元960年),该题刻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碑形摩崖石刻,是能证明上方寺在辽代已建的重要证物。
上方寺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原有殿三重,分别为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遗址中尚存古银杏一株,其东侧有明天顺八年《圆觉经》石碑一块,虽已残但字迹尚可辨认:
圆觉经
如来因地修圆觉,言知□□□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虑□□非作,故无本性,无启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口空华相,亦不可说。一切诸□□从于本,因地末世诸众生修□免邪见。
大明天顺八年九月吉日立(1464年)
《圆觉经》碑旁边有一块残碑:
……土卧高广……往观听……所烧煮……故现受……在人间……□苦略……戒要……遇真。
银杏树南侧,有《天尊普右碑》:螭首,额题:万古不朽。碑文为:天尊普右 道济浮生 清道光二十三年。
银杏树西侧,有《重修碑记》螭首,额篆:重修碑记
大殿后建有覆钵式花岗岩石塔一座,现残存。寺后崖下,有两口石井,水与井相齐,称为满井,是当地名泉之一,现存石槽等。
从这里向西上行约10分钟,遗址西高岗上,有一块汉白玉残碑,碑座尚存。方趺螭首,首题:重修上方寺碑记
上方寺者,□□普庵祖师禅院禅院也,其于妙峰之下,创于胡元之日……明崇祯二年
遗址山门东北侧坡上,有元代砖塔,俗称玲珑塔,为金末元初某禅师灵塔,约建于元中统年间(1260—1264)。塔坐西朝东,为六角五层密榴式砖塔,塔高约九米。六角形须弥式塔座,每面宽一点四米,须弥塔座各面分别砖雕斗拱和“卍”字花饰。其上方由三层砖砌仰莲承托塔身。塔身正面镶嵌汉白玉塔铭,字迹已漫漶不清,现已无存,其它各面为砖雕窗扉。塔身各转角处均设有一座五层六角形密檐式砖雕小塔。塔刹为复瓣莲花形砖雕宝顶。此塔做工精巧,玲珑别致,今称玲珑塔。
回到上方寺岔口,向东南下山去往大块地、南天门。
凤凰岭景区内,有凤凰岭佛龛(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应为古代僧人在去往上方寺途中的一种礼佛行为。据我沿路看到的共有至少13处之多。分布在从上方寺岔口经南天门、观音堂岔口、道夹子至玉兔石岔口的路旁以及桃源观。
从上方寺岔口向东南十几米,路右侧的一块巨石上即有一处佛龛(佛龛1),面朝北。
再往下路左侧有凤凰岭砖塔(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是一座残存的覆钵式砖塔,只有基座及塔身部分,残高约3米,上面的相轮及塔刹已不存,塔铭亦不见,据说建于明代,未看到文字资料介绍。
下行,在即将到达“大块地”的一个直角右转弯处,路右侧的一块巨石上有一处佛龛(佛龛2),面朝北。
经过大块地(实际就是龙凤阁岔口)再下行,路右侧的一棵核桃树下一块巨石上,有一块碑形摩崖石刻(在上行方向可直视),面朝东。不知什么意义。
继续下行经过南天门,稍下行。路右侧的一块巨石上有一处佛龛(佛龛3),面朝北。
继续下行路左侧(在上行方向可直视)巨石上有一处佛龛(佛龛6),面朝北。
到达观音堂岔口,向东北走景区北线下行去往观音堂、道夹子。如南行可去往中线景区的荫凉亭。
下行不远,路左侧一块园形巨石上有观音堂,是一处佛龛(佛龛7),面朝东。凤凰岭的佛龛中,只有这里是洞窟式的深龛,其余皆为浅龛。
继续下行不远的路右侧有一个小广场,广场西侧巨石上有一处佛龛(佛龛8,在上行方向可直视),面朝东。
再下行路左侧的巨石上有一处佛龛(佛龛9),旁边有一棵侧柏。面朝南。
经过道夹子继续下行。
路右侧较远、较高处,巨石上面有一处佛龛(佛龛10),面朝西北。
再下行,路右侧紧邻路,巨石上有一处佛龛(佛龛11),面朝西北。
继续下行,路右侧紧邻路,巨石上有一处佛龛(佛龛12),面朝北。
稍下行即到达玉兔石岔口,回到景区北线的主路。向东南经神泉回到桃源观下的凤凰岭北线停车场。桃源观围墙外东南角处的巨石上的一座空佛龛(佛龛13),不知是否属于凤凰岭佛龛(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中。照片在本文的最前面。
从这里沿沥青路东行,在路由东西向转为南北向的转弯处,向东出凤凰岭景区北门,沿水泥路一直东行穿过铁路,在一个楼群住宅小区的东面转向北,到达梁家园村。村西有梁家园观音寺(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坐西朝东,正殿屋面已被改建。现仅存正殿三间及一通光绪十七年的修庙、办学碑(梁家园观音寺碑,为单独一项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庙前有一株古槐。
一直沿路东行,在路口处的西北角,有一座残存的小庙,不知其名,也未看到介绍,估计应为五道庙之类的村中小庙。
从小庙旁的路口处转向南,到达台头村,经过路西侧的福胜寺遗址(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遗址现为村物业管理中心,尚存两株粗大的银杏树。可以参见我的博文:台头村及梁家园村聂各庄村车耳营村: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e994ec0100vzpt.html
从台头村公交站乘车回城。
本文中部分照片摘自网上,在此,向原主人表示感谢。
备查:海淀区山后(主要是苏家坨镇)的文物古迹,近来我已经看到了“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的名录,以下这几个还不在其中。我认为应该补充以下文物为普查登记项目:
1.冷泉村南,天光寺塔及寺庙遗址。
2.寨口村东南,邵章为傅增湘家族题“凤窝”石刻。
3.大觉寺东南,莲花寺塔院。
4.贝家花园西北,杨家花园。
5.管家岭及北安河、大觉寺附近的“大墙圈”(据称应为“周家坟”)。
6.凤凰岭石门(张公墓)。
7.凤凰岭上方寺,辽代“上方院应历十年”石刻。
8.梁家园村小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