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沪深300-贵州茅台-张裕A |
记录:1973年-2016年香港恒生指数与分类指数的统计数据,2016年2月28日星期日。
以恒生指数PE波动区间:1)PE估值:最低5.57倍(1982年),最高43.56倍(1973年),中位数/均值14倍。2)概约8倍PE,高于1982-1984年/1974年/2009年,1973年至今43个年份。
以恒生HSI-Finance-PE波动区间:1)当前PE=7.33倍,1986年至今30个年份的最低值;2)PE估值:最低7.56倍(2016年),最高26.07倍(1999年),中位数/均值14倍。PE超过20倍共计7个年份/占比23%。3)30年历史估值数据是否可以估量招商银行的估值区间呐?
以恒生HSI-Properties-PE波动区间:高于1998年/2000年,略低于2008年,1986年至今30个年份。
以恒生指数股息率波动区间:1973年至今43个年份,超过5%标准概约13年份/占比30%,意味着:有1/3机会买入5%股息的恒生指数一揽子股票,当前更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HSI-Finance- MONTH-END WEIGHTED AVERAGE DIVIDEND YIELD (%):1)当前金融分类指数股息率仅低于1990年/2008-2009年。2)4个分类指数中,金融分类指数之股息率表现最佳,均值远高于HIS与其他三个分类。3)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股息率最低为3.65%,中位数4.3,笔者该如何推断招商银行的估值呐?
HSI-Properties- MONTH-END WEIGHTED AVERAGE DIVIDEND YIELD (%):1)当前地产分类指数股息率3.8%,仅为中位数/均值水平,远未达到“狗头金”标准:2)为何PE接近极限值,而股息率却表现甚远?是因为地产类企业股息回报能力降低?3)超过5%股息是1990年/1998年,30年历史数据。
香港股市IPO融资总额2195亿元人民币,远超A股的1578亿元。港股IPO平均融资额达15.9亿元,比A股的7.2亿元2倍还多。
香港股票现货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交易金额占50%,个人交易金额占29%。香港资本市场较大陆成熟,以机构投资人为主,且外来资金占比40%。
2011-2015年度市值前50的上市公司中,银行类占比进一步上升至25%,非银类上升至18%,房地产类降至12%,能源类降至8%,运输类最少。
恒生PB已创23年新低:
1)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对亚洲金融市场的影响在1995年表现出来,PB降到1.42倍。
2) 1997年的 亚洲金融风暴,,PB降到1.02倍。
3) 2000年 科网股破灭,PB在2003年4月降到1.33倍。
4) 2008年 发生次贷危机, PB2009年3月降到1.33倍。
过去5年港股指数上升,估值走熊,盈利提升:由于席勒PE是参考过去10年的平均盈利,我们认为近5年的恒生指数成分股盈利好于过去。
概约一般概率猜中地雷股:2015年港股市场共有1901个股票,其中亏损921个,占比48.4%。
*** 以下是资料收集 ***
以恒生指数PE波动区间
1) PE估值:最低5.57倍(1982年),最高43.56倍(1973年),中位数/均值14倍。
2) 概约8倍PE,高于1982-1984年/1974年/2009年,1973年至今43个年份。
以恒生HSI-Finance-PE波动区间
1) 当前PE=7.33倍,1986年至今30个年份的最低值,
2) PE估值:最低7.56倍(2016年),最高26.07倍(1999年),中位数/均值14倍。PE超过20倍共计7个年份/占比23%。
3) 30年历史估值数据是否可以估量招商银行的估值区间呐?
以恒生HSI-Properties-PE波动区间
高于1998年/2000年,略低于2008年,1986年至今30个年份。
MONTH-END WEIGHTED AVERAGE DIVIDEND YIELD (%)
以恒生指数股息率最高排序:
1973年至今43个年份,超过5%标准概约13年份/占比30%,意味着:有1/3机会买入5%股息的恒生指数一揽子股票,当前更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HSI-Finance- MONTH-END WEIGHTED AVERAGE DIVIDEND YIELD (%)
1)当前金融分类指数股息率仅低于1990年/2008-2009年。
2)4个分类指数中,金融分类指数之股息率表现最佳,均值远高于HIS与其他三个分类。
3)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股息率最低为3.65%,中位数4.3,笔者该如何推断招商银行的估值呐?
HSI-Properties- MONTH-END WEIGHTED AVERAGE DIVIDEND YIELD (%)
1)当前地产分类指数股息率3.8%,仅为中位数/均值水平,远未达到“狗头金”标准:
2)为何PE接近极限值,而股息率却表现甚远?是因为地产类企业股息回报能力降低?
3)超过5%股息是1990年/1998年,30年历史数据。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819/12/98463_403049446.shtml
http://xueqiu.com/3167081651/65313816
1973年5月-2014年4月香港恒生指数平均市盈率,基本上,恒生指数平均市盈率在20以上就是牛市顶峰了,平均估值中枢约在14倍左右,这跟美国历史平均市盈率也差不多,全球各类资产的历史平均收益率可能也就7%左右(1/14),10倍以下肯定属于明显低估。
2016年2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股票平均市盈率为8
@青春的泥沼:单纯看历史数据没有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举个例子深成指去年从40只股票变成500只股票,那么四十只股票时候的数据对现在500只成分股的投资的历史对照就得注意。恒生指数数据你也得这样,恒生指数光2000年以来的重大影响你就得变动:你得考虑香港企业会计政策地产重估导致港股净资产等提高,国企进入恒指间接的降低恒指市盈率提高恒指分红率,这个都得考虑,2000年之前的变动我就不说了。考虑到这些,你在看才能做决定
@香港市場先生:相信你誤解了,投資物業重估增加淨資產不是2000年開始才有的,2000年之前已經可以把投資物業重估收益進入資產負債表的投資物業重估儲備,也就是說,如果2000年前投資物業有重估收益,淨資產已經會因此增加,2000年前跟2000年後沒有分別。
香港會計準則在2005年的改變,可以把投資物業重估收益計入損益表,但這對淨資產沒有改變,因為,舊會計準則已經可以增加淨資產,新會計準則不會令到淨資產再增加多一次。
@王子RICHO:净资产其实一直都是准确的,利润变化了一下而已。香港房企也都是公布核心盈利的,即排除资产重估影响之后的其他核心收入。
@香港市場先生:對呀, 投資物業重估收益增加淨資產是理所當然, 也是合情合理. 至於對盈利的影響, 我認同可以扣除, 其實, 不少公司的財報已經會列出扣除重估收益的盈利情況.
@forcode:个股PE/PB或许无效,但市场整体PE/PB应该是能够反映整体估值水平,可以判断目前所处的周期阶段。恒生指数2011-2015年度市值前50的上市公司中,银行类占比进一步上升至25%,非银类上升至18%,房地产类降至12%,能源类降至8%,运输类最少,每年仅一家,资本品类波动较大,消费类、原材料类呈下降趋势,其他基本保持稳定。
@forcode://虽然从2009年开始恒生指数一路走高,但是估值(PE、席勒PE)一路走低,从估值角度看,港股经历了5年熊市。2003年之前席勒PE也是一路走低,直到2003年3月创新低,之后就是5年的大牛市。从估值角度看,我们认为近5年的熊市在筑底之后(PE破历史7.34倍,下降11.5%),有可能酝酿着下一波的大牛市。
2015年香港股市IPO融资强劲
在整体市场下跌7%的情况下,香港股市融资总额和IPO数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香港股市IPO融资总额2195亿元人民币,远超A股的1578亿元。港股IPO平均融资额达15.9亿元,比A股的7.2亿元2倍还多。
机构投资占一半,大陆资金只有5%
香港股票现货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交易金额占50%,个人交易金额占29%。香港资本市场较大陆成熟,以机构投资人为主,且外来资金占比40%。
从资金来源地看,大陆过去的资金只有5%,考虑到2015年的沪港通渠道,大陆资金占比所有上涨,但总占比增加有限。
恒生指数PB已创23年新低,PE降到历史第二低
从1993年至今,PE有了明显的下降,且波动幅度变小。恒生PE降低到2016年1月26日的8.19倍,仅高于1998年8月的7.34倍,距离历史地位只有11.5%的下降空间。PB下降更明显。2012-2015年恒生指数上升时,PB反而由1.5倍降到1倍左右,2016年1月26日,恒生指数PB已经降低到1倍,创1993年以来的新低。
1999年以来席勒PE创新低
为去除盈利的周期性影响,我们采用恒生指数CAPE(采用10年净利润平均值,也称席勒PE)。从席勒PE看,估值已经创1999年以来的新低11倍,已经低于由于2000年科网泡沫破灭后2003年3月的11.8倍,也低于2008年次贷危机后2009年2月份的15倍。
近5年恒生指数盈利提升
我们发现,从2010年开始,恒生指数一路走高到2015年5月,但是席勒PE逐渐呈下降趋势。由于席勒PE是参考过去10年的平均盈利,我们认为近5年的恒生指数成分股盈利好于过去。
2010-2015年恒指上升、估值走熊筑底,存在牛市可能性
虽然从2009年开始恒生指数一路走高,但是估值(PE、席勒PE)一路走低,从估值角度看,港股经历了5年熊市。2003年之前席勒PE也是一路走低,直到2003年3月创新低,之后就是5年的大牛市。从估值角度看,我们认为近5年的熊市在筑底之后(PE破历史7.34倍,下降11.5%),有可能酝酿着下一波的大牛市。
机构投资占一半,大陆资金只有5% 香港股票现货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交易金额占50%,个人交易金额29%。香港资本市场较大陆成熟,以机构投资人为主,且外来资金占比40%。 从资金来源地看,大陆过去的资金只有5%,考虑到2015年的沪港通渠道,大陆资金占比所有上涨,但总占比增加有限。 |
金融地产股为主,房地产呈下降趋势
从每年市值前50公司行业属性看,银行、非银类股票占比进一步上升,房地产类、能源类、消费类、原材料类呈下降趋势,其他基本保持稳定。
2001-2005年度市值前50的上市公司中,房地产、运输、公用事业类公司数最多,前四年均占14%以上,资讯科技类、资本品类公司数最少,年均2家。资讯科技类增速最快,2005年增至5家。银行类平稳上升,资本品类略有下降,运输类变动幅度较大,在2005年明显下降,其他类基本保持稳定。
2006-2010年度市值前50的上市公司中,银行类占比上升至20%以上,房地产类约升至16%,能源类升至10%,非银金融类10%,非银金融类在2010年上升,运输类、公用事业类略有下降,其他基本保持稳定。
2011-2015年度市值前50的上市公司中,银行类占比进一步上升至25%,非银类上升至18%,房地产类降至12%,能源类降至8%,运输类最少,每年仅一家,资本品类波动较大,消费类、原材料类呈下降趋势,其他基本保持稳定。
恒生PE降到历史第二低
下图是恒生指数和历史PE水平,从1993年至今,PE有了明显的下降,且波动幅度变小。恒生PE降低到2016年1月26日的8.19倍,仅高于1998年8月的7.34倍,距离历史地位只有11.5%的下降空间。
2012-2015年恒生指数在20000-28000之间呈上升趋势时,PE保持在8-12倍,且无明显上升趋势,而2006-2009年间,相同点位的指数对应的PE在16-24倍,与指数变化一致。
恒生PB已创23年新低
下图是恒生指数和历史PB水平,从1993年底至今,PB下降更明显。2012-2015年恒生指数上升时,PB反而由1.5倍降到1倍左右,而2006-2009年间,相同点位的指数对应的PB在2.5-3.7倍,与指数变化一致。2016年1月26日,恒生指数PB已经降低到1倍,创1993年以来的新低。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对亚洲金融市场的影响在1995年表现出来。主要原因在于墨西哥金融市场危机严重动摇了投资者对远东及亚洲新兴市场稳定性的信息,投资者担心泰国、香港等会发生同样的情况,因而纷纷将资金转移到日本金融市场寻求较为安全的投资场所,在这种情况下,香港等金融市场收到一定的冲击,导致恒生指数PE降到9.91倍,PB降到1.42倍。
1997年的 亚洲金融风暴,导致恒生指数在1998年8月PE降到7.34倍,PB降到1.02倍。2000年 科网股破灭,恒生指数PE在200年11月降到11.47倍,PB在2003年4月降到1.33倍。2008年 发生次贷危机,恒生指数在2008年11月PE降到8.77倍,PB2009年3月降到1.33倍。
1999年以来席勒PE创新低
为去除盈利的周期性影响,我们采用恒生指数CAPE(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 Earnings Ratio,也叫席勒PE)。该PE对过去十年的盈利进行了移动平均。对于上市未满十年的年份,我们使用过去所有年份净利润的移动平均,已满十年的年份则使用过去十年净利润的移动平均。用恒生指数成份股每月月底的总市值除以移动平均总净利润,恒生指数CAPE计算公式如下:作出恒生指数CAPE如下图所示。
CAPE Ratio=Σ(成份股当日总市值)/Σ(成份股最新年报移动平均净利润)
从席勒PE看,估值已经创1999年以来的新低11倍,已经低于由于2000年科网泡沫破灭后2003年3月的11.8倍,也低于2008年次贷危机后2009年2月份的15倍。
过去5年港股指数上升,估值走熊,盈利提升
我们发现,从2010年开始,恒生指数一路走高到2015年5月,但是席勒PE逐渐呈下降趋势。由于席勒PE是参考过去10年的平均盈利,我们认为近5年的恒生指数成分股盈利好于过去。
虽然从2009年开始恒生指数一路走高,但是估值一路走低,恒指PE从2009年11月的23.14一直降到现在的8.19、席勒PE从26.7降到11倍。从估值角度看,港股经历了5年熊市。2003年之前席勒PE也是一路走低,直到2003年3月创新低,之后就是5年的大牛市。从估值角度看,我们认为近5年的熊市在筑底之后(PE破历史7.34倍,下降11.5%),有可能酝酿着下一波的大牛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