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女人而言,再好的男人也不是好东西
——读《郭沫若的婚姻》有感之一
文/溪边薰衣草
郭沫若男士,是知名的民主人士、抗日志士、一代大文豪,不能不说是一个有出息的好男人,但就这样一个好男人对于女人来说,也不能说是好东西,至少不能算是一个好男人。
郭男士,一生有名分的妻子有三位,没摆上桌的“热恋”、“情人”“染性病”类的就很难精确数说了。
从《新快报》2011年12月29日刊载的《郭沫若的婚姻》一文中,可以窥见言之凿凿的事实。
第一位妻子张琼华,是父母包办的,因她相貌平平,又是小脚,郭沫若为她失去“童贞”后离家叛逃到日本另结姻缘。1923年,郭沫若曾收到长兄郭橙坞提出解决他婚姻问题的两种方案的来信:一是与张氏离婚,二是和两位妻室同居。没想到这位思想前卫的弟弟却是这样回答:“离掉张氏,我思想没有那么新;二女同居,我思想没有那么旧。不新不旧,只好这么过下去。”
他的“不新不旧”,使张氏一直在郭的老家独守空房68年!1939年,离开故乡26年的郭沫若带着第三任新婚妻子于立群衣锦还乡时,张氏已经是满头白发。但张氏没有一句怨言,把当年与郭沫若成亲的洞房让给郭沫若和于立群住。此时,郭沫若看到的是一切都同他与张氏洞房花烛时的摆设一样。张氏为他失贞而“守贞”的牺牲是何等凄楚!“不新不旧”的决断,是使他自己常新不旧,使为他牺牲感情的人永旧无新,郭沫若与张氏相比,谁是坏东西,还用得着明言吗?
再拿他的第二位妻子与之相比较,结论也是丝毫不走样的。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是日本贵族的后裔,名叫佐藤富子,郭沫若给她取名为“安娜”,也许是他内心向往着俄罗斯姑娘的倩影,又或许是他喜欢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缘故。这位日本女子与她清贫坚守21年,为他哺育了四儿一女,而且还忍受着他与不同女人之间发生的“外遇”,包括于立忱、安娜等,也包括他传染给她的性病,还包括他回国抗日另立新欢,安娜替他遭受日本当局严刑拷打、监禁三次……安娜于1994年8月15日逝世,享年101岁,一生没有再婚。
此一段的郭男士与安娜女士相比,不用明说,谁都知道谁是坏东西了。
郭沫若的第三位妻子于立群,是上文说到的于立忱(后自杀)的胞妹。他俩是在抗日烽火中的1939年春末夏初举行结婚仪式的,时年郭沫若47岁,于立群23岁,两人相差24岁。周恩来是他俩婚礼的主持人。据说周恩来祝酒前对郭沫若说:“希望这是我参加的你的最后一次婚礼。”郭老脸一红,连说:“那是那是。”也许是周恩来(好男人,但这样的好男人实在太少太少了)的告诫,也许是他逐日年大体衰,此后再也没有演绎婚变了。于立群为他育有6个子女,伴随他度过人生暮年的最后一天。1978年6月,郭沫若病逝,次年2月,比他小24岁的于立群缢死于北京故居。无论于立群之死还有些什么原因,总是免不了有为男人郭沫若牺牲的成份。悲哉哀哉,是一个好男人应当为女人书写的吗?!
举名人为例,与女人对比,不是想以偏概全,只是想找一找男人和女人相较,男人基因深处的与生俱来的某种劣根性。大千世界,万事循环,男人身上的对于女人来说的“坏东西”的基因是明显彰显着的。男人身上的“坏东西”一旦膨胀,对于女人来说,这个男人就是不折不扣的坏东西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