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体育 |
中国职业球员的薪酬“黑洞”
中国职业球员的收入到底有没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一般企业的薪酬制度。虽然不同的战略导向对各岗位员工的绩效要求与薪酬制度并不相同,有能力导向、效率导向、创新导向、销售导向等等的差异,其核心都是围绕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增强与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员工努力提高能力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也就是说,市场导向是企业薪酬制度的核心。
中国职业球员薪酬的最大问题,不在绝对值的多少,而在薪酬导向的失误。从中国体育市场的容量上说,职业球员的薪酬,未来仍然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中国职业球员的薪酬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固定工资,其二是奖金;除了个别大牌球员外,球员的高薪主要来源于奖金。而奖金的分配是以胜负来决定的。也就是说,中国职业球员的薪酬导向是赢球,与市场(有没有人看球及俱乐部能不能赚钱)没有关系。
这种使球员的收入与市场完全割裂开来的薪酬导向带来的问题是:
其一,球员只在乎输赢,不关心比赛质量。因为他们的利益只和输赢有关,好输不如懒赢,球队与球员不思进取,导致中超赛场大量垃圾比赛、垃圾比赛时间的存在,导致“球霸”、耍大牌等现象的产生,以及一些“问题球”的存在。球员在中超赛场上养成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在国际赛场上必然难有持续的好的表现。中国球员在国际大赛中坏两场好一场,不时地抽风,于此不无关系。
其二,球员只关心赛场,不在乎市场。球员只关心比赛的赢面有多大,不在乎比赛的观众有多少。中超球员普遍没有“创造球迷”的观念。多数球员不懂得如何与球迷之间的互动,不尊重球迷,导致中超球员与球迷关系紧张,美誉度不高,“注意力”资源流失,中超的市场价值持续缩水。看看歌星、影视明星是如何千计百方地扩大“粉丝”团的,就知道中超球员的市场观念有多么淡薄。
只与成绩挂钩不与球员市场影响力、俱乐部的经营业绩挂钩的薪酬导向,造成职业球员不职业。其表现是毫无市场观念,比赛质量意识与个人品牌意识“空白”,致使中超球员的薪酬变成了无底“黑洞”,无论你往里面填充多少“金元”,都既不能促进中超比赛质量的提升,也不能提高球员塑造自我品牌形象的意识。市场的价格信号传递不到职业球员身上,职业化推动足球运动发展的动力机制由此完全丧失,由此注定了中国足球徘徊不前的命运。
有一家国外民意调查机构研究发现,在所有分类中,员工都将薪酬视为最重要或次重要的指标。薪酬极大地左右员工的行为。如果公司建立的薪酬制度能够有效推动生产力的提升、推动企业利润的提升、推动个人的进步,公司就会进入期望--创新--领先的良性循环。
方寸以忽悠娱乐足球、经营足球、文化足球为乐。
人生在左右之外,胜负在你我之外,快乐在输赢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