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喆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性格孤僻的幼儿徘徊于被忽视和被拒绝的边缘,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丧失了许多原本属于自己的交往机会,进而人际交往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人际交往成功的体验被剥夺,个人的自尊自信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影响,甚至会产生攻击性的行为或者社会退缩。
西西(化名),女孩,四岁半,中班,身体状况良好,专心听讲,聪明能干,遵守幼儿园一日常规,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西西为家中独生女,与父母、爷爷奶奶同住,是家里的小公主。
早上,小北一直哭不停。许多小朋友都围上来安慰小北,有的拿零食,有的拥抱小北,有的用同情的眼神注视着小北,有的也跟着哭。西西一个人坐在桌子旁,继续玩自己的玩具,只是偶尔看看旁边的一群人,和平常一样。之后,大家一起表演故事《小兔子乖乖》,演大灰狼的表现凶恶,演兔妈妈的充满慈爱,演小兔子的聪明、可爱。大家表演的各有不同。西西和小朋友一起熟练地说着台词,缺乏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只是演完笑笑,仿佛是个旁观者。
西西对他人的情感感觉比较淡漠,移情能力发展水平较低。她不能很好的感受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绪情感特点,不能用丰富的语言与表情、动作对他人的情绪特点再现。多项研究表明,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对幼儿的社会交往水平具有促进作用。西西的移情能力发展不成熟,进一步阻碍了西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教师选择符合幼儿阅读特点的配图故事,制作表达快乐、生气、伤心、害怕等四种表情脸谱。
然后,教师选择配图为幼儿生动地讲述故事,提问幼儿故事中人物的情绪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教师引导幼儿用具体的形容词表达自己的感受,请幼儿在脸谱中选出故事人物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
教师请幼儿借助道具进行情景表演、体会、模仿,再现故事中人物的情绪特点,促进幼儿移情发展。再请幼儿加入到故事中,与故事中的小朋友一起游戏,为故事中的小朋友做些什么,促进幼儿移情的结果向行为转化。
西西能够区分其他小朋友与大人不同的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情绪,能够理解部分小朋友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感受及产生情绪的原因。西西开始主动关心其他小朋友的情感需要,对其他小朋友的情绪具有移情的感受。移情能力的提高,促使西西产生了更多主动、友好交往的行为,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欢。
西西在受到干预后,不礼貌的行为、攻击行为逐渐消失了,能够很好地识别他人的表情,感受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需要,能理解思考他人情绪产生的原因。
对不同的社交情境,西西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能够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能够思考行为之后伴随的结果。她开始主动交往,表达自己的观点与需要,在同伴交往中,也能够做出有意义的让步,主动给予同伴关注与帮助,其同伴接纳程度与同伴认可度都提高了。
行为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情感训练法等三种方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三种方法都十分有效改善了西西性格孤僻的特点。(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三幼儿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