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文哲的博客
文哲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248,954
  • 关注人气:3,1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十一、西游记的均衡之美

(2013-11-03 13:38:13)
标签:

孙悟空

唐僧

文哲的博客

西游记

猪八戒

分类: 西游记

 

    小说《西游记》的结构,从表面上看其实非常简单,可以大略的看做是“三大块”构成的:
    1. 大闹天宫。

    2. 取经缘由。
    3. 西天取经。
    “大闹天宫”部分,从第一回到第七回,讲孙悟空出生、学艺、闹天宫、直至镇压。故事精彩纷呈,脍炙人口。
    “取经缘由”部分,从第八回到第十二回,讲如来造经、观音选定取经人、唐僧出生、唐太宗入地府、做法会、派唐僧去西天。
    从第十三回起,唐僧踏上西行之路,开始了取经的长途跋涉,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妖怪,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考验,直至结束,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西天取经”部分,占到了全文87%的篇幅。
    其中讲述了约有数十个历险的故事,叙事结构,从表面上看,都是以某一终极目的为指归的单线结构,一难接着一难,重复演变。基本上是容易让人产生“雷同”感的。大体而言,西游记的故事,有个固定的模式,每一回历险,都有一个惯用的套路格式:
    1. 时间:又值什么什么天气(春夏秋冬)。
    2. 地点:好一座恶山,或是好一条恶水。
    3. 人物:出场一位希奇古怪的妖怪,阻碍取经,或是要吃唐僧。
    4. 故事初:孙悟空老是叫道:“快送我师父出来,否则踏为平地。”
    5. 故事中:孙悟空费尽周折,老是搞不定妖怪,请大神仙帮忙。
    6. 故事末:妖怪被收走,或是被消灭,唐僧脱险,重新上路。
    7. 结尾老是写:正是“……”几句诗,再配上“且听下回分解”。

    基本上都是“遇险——排难——再遇险”,单线索的链状结构。这种结构,理论上可以无休止的循环反复下去。总是老套套。所以,读者在读《西游记》时,会有强烈的重复感,甚至会读的很累、很烦。

    那么,表面的重复之中,有没有变化呢?这一点,作者其实是相当讲究的,里面隐伏着一条暗线——将西游记分为前后(或上下)两个部分。
    小说以“通天河”(或通天河附近)为“中”,为“界”,一分为二。前(上)半部与后(下)半部,基本上成“对称”之状。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游记就极有变化,又前后呼应,读起来不觉得累了。
    下面,我们就试论一下西游记结构上的对称性。
    说对称,其实也不是完全绝对的对称,而是大体对称,否则会呆板。所以我们称之为“均衡”。
    1. 唐僧的“难”,始于“洪”,而终于“洪”。怎么讲呢?
    唐僧取经,遭受了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灾难”。是从“刘洪”开始,又到“寇洪”结束。“刘洪”在前半部的“起头处”出场;而“寇洪”则是在后半部的“收尾处”出场。前后呼应,呈对称型。作者有意把唐僧在凡尘中遇到的一头一尾这两个人都取名为“洪”,恐怕不是信手随意而写的。
    刘洪是个强盗;寇洪是个员外。
    刘洪干杀人越货的勾当;寇洪做斋僧礼佛的善事。
    刘洪的恶事一做完,就升官;寇洪的善事一做完,就丧命。
    刘洪残忍,杀了别人;寇洪仁慈,被别人杀了。
    刘洪是在外面僻静处杀的人;寇洪是在家里公然被别人打死的。
    刘洪该死罪,却不死,最终还是被处死了;寇洪不该死,却死了,最终还是又复活了。
    在刘洪事件中,唐僧是率领众官兵,杀进私衙,捉了贼人,报仇雪恨;在寇洪事件中,唐僧是被众官兵捉住,一拥上前,当贼人捆了,有口莫辩。
    刘洪为贼害人;寇洪为贼人所害。
    唐僧之难,所谓“贼始贼终”。

    2. 始于“绣球”,而终于“绣球”。 呈对称型。
    前半部:唐僧之父陈光蕊,骑着马,带着“一”个“家童”,在大街上走,小姐的绣球打过去,“恰打着光蕊的乌纱帽”。
    后半部:唐僧本人,骑着马,带着“三”个“徒弟”, 在大街上走,公主的绣球打过去,“把个毗卢帽子打歪”。
    前面打的是“状元”,后面打的是“和尚”;前面是“乌纱帽”,后面是“毗卢帽”;前面是“真小姐”,后面是“假公主”。
    球者,圆,缘,缘起缘落。
    另外,唐僧的第一难,是如来强加给他的,贬他往东土,因“取经”;而倒数第一难,则是观音强加给他的,在往东土的途中,因“送经”。
    唐僧的第二难,是“出胎”;而倒数第二难,则是“脱胎”。亦呈对称型。 
    将西游记的故事前后对照来看,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
    1. 前半场最初时,唐僧收“三妖”;后半场末尾时,唐僧拜“三佛”。
    前面是猴、猪、沙“三个”妖怪保护唐僧;后面是寒、暑、尘“三个”佛捉了唐僧。
    前面三个是“吸收”,后面三个是“铲除”。
    2. 紧接着,前半场演到了“盗宝”;而后半场所对应的,也恰恰是“盗宝”。前面是师父的宝贝袈裟被盗;后面是徒弟的宝贝兵器被盗。
    前面的妖怪,盗得宝贝后请客开“佛衣会”;后面的妖怪,盗得宝贝后请客开“钉钯宴”。
    3. 前半场有一群女仙(四圣);后半场有一群女妖(七蜘蛛)。
    前面是一群女仙“戏”猪八戒一个人;后面是猪八戒一个人“戏” 一群女妖。
    前面的一群女仙要招猪八戒成婚;后面的一群女妖则是赶猪八戒滚蛋。
    前面是猪八戒和女仙捉迷藏,八戒蒙着头看不见别人;后面是猪八戒和女妖洗澡,八戒藏在水里,别人看不见他。
    前面猪八戒没占到便宜,被网住后掉在树上;后面猪八戒把她们“都盘倒了,喘嘘嘘的,精神倦怠。”
    4. 和尚与道士的正面冲突。
    前半场有车迟国的道士(虎鹿羊)与取经的和尚展开较量;后半场有黄花观的道士(蜈蚣精)与取经的和尚展开较量。
    前面是公开竞赛;后面是暗施毒手。
    前面是和尚“偷窃”道士的东西吃;后面是道士“白送”东西给和尚吃。
    前面是“三对一”,三个道士对付孙悟空一个和尚,到末尾才将三个道士干死;后面是“一挑三”,蜈蚣精一个道士对付三个和尚,一上场就将三个和尚放倒,昏迷不醒!
    5. 前半场以“道”派的妖怪为主;后半场以“佛”派的妖怪为主。
    前面道派的妖怪中,夹杂有两处“佛”派的妖怪;后面佛派的妖怪中,夹杂有两处“道”派的妖怪。
    前半场夹杂一处“佛”派的“狮子精”;后半场亦夹杂一处“道”派的“狮子精”。
    前面的狮子精是佛派文殊菩萨的坐骑;后面的狮子精是道派太乙天尊的坐骑。
    前面的狮子精是“一个”;后面的狮子精是“一群”。
    前面的狮子精是骟了的,下面少了一个东西;后面的狮子精是九灵元圣,上面多了八个东西。
    6. 前半场又夹杂一处“佛”派的“金鱼精”,观音的宠物;后半场又夹杂一处“道”派的“玉兔精”,嫦娥的宠物。
    7. 前半场的“重头戏”,是在平顶山;后半场的“重头戏”,是在狮驼岭。
    前面的妖怪两弟兄(金角、银角大王);后面的妖怪三结义(狮、象、鹏)。
    前面的妖怪是太上道祖的童子;后面的妖怪是如来佛祖的护法。
    前面的妖怪,引出太上道祖亲临现场;后面的妖怪引出如来佛祖亲临现场。
    前面是道祖孤身过来的,没带一个人;后面是佛祖把所有的手下都叫来了,只留了一个人。

    这种“对称”式,《西游记》中相当多,仔细看,并不难发现。下面,我们再从全局整体的角度来看看妖怪的“出场”次序:
    前半场中,我们按唐僧遇到妖怪的顺序依次排列,简述如下,共计有14处:
    寅将军、孙悟空、黑熊精、猪八戒、黄风怪、沙和尚、白骨精、黄袍怪、金角银角大王、青毛狮、红孩儿、鼍龙怪、虎鹿羊力大仙、金鱼精。
    我们再看后半场的妖怪,按顺序排列,简述如下,共计也有14处:
    九头虫、杏仙等树精、黄眉童子、大蟒、金毛犼、蜘蛛精、蜈蚣精、大鹏精、白鹿精、老鼠精、金钱豹、狮精九灵元圣、三个犀牛精、玉兔精。
    前半场,一十四处妖怪;后半场,也是一十四处妖怪。
    一十四,很重要的一个数字。
    第八十八回,唐僧说:“贫僧在路,已经过一十四遍寒暑矣。”第九十六回,唐僧说:“万苦千辛……共计一十四遍寒暑。”第一百回,唐僧说:“只知经过了一十四遍寒暑。”反复突出这一概念。
    可见,“一十四”这个数,和修行、历练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愿是个代表熬出头的成功数吧。

 

 

 

当然还有西游记在结构上,前半场与后半场大体均衡对称。
    前半场,以“道”派的妖怪居多;后半场,以“佛” 派的妖怪居多。小说中多有体现结构上的对称叙事。

    从前半场中,唐僧遇到的第一个妖怪寅将军算起:一直数到第十四个妖怪是金鱼精。
    金鱼精的后面,紧接着的,是“青牛精”。
    从后半场中,最后的一个妖怪玉兔精算起:一直倒数到第十四个妖怪是九头虫。
    九头虫的前面,紧挨着的,是“牛魔王”。
    从前面向后推,同时,从后面向前推,前半场与后半场,各有“一十四”处妖怪。他们的交汇之处,我们称之为:“中”。
    因此,“中”的范围是指:从“青牛精”到“牛魔王”的这一部分内容,为《西游记》的“正中间”。
    《西游记》 “正中间” 的故事,起于“青牛精”,止于“牛魔王”。简称为“两头牛”。
    青牛精是道派的牛;牛魔王是佛派的牛。
    青牛精是太上老君的坐骑,牛魔王是如来佛祖多次通牒的对象。
    青牛精最后被太上老君带走了,牛魔王最后被牵到了如来佛祖处。
    这两头“牛”,都是西游记中数一数二的厉害妖怪。

    一、大战青牛精
    在大战青牛精的故事中,参战的人员相当多。有道派的神仙,有佛派的罗汉,更有玉皇大帝派来的李天王哪吒父子,都来助孙悟空一臂之力。
    这一回故事,暗喻了道祖与佛祖之间的“竞争”。
    最后,是佛祖以“失”而告终。

    二、大战牛魔王
    在大战牛魔王的故事中,参战的人员也相当多。有道派的土地,有佛派的金刚,也同样有玉皇大帝派来的李天王哪吒父子,都来助孙悟空一臂之力。
    这一回故事,暗喻了道祖与佛祖之间的“合作”。
    最后,是佛祖以“得”而告终。

    这两大战,为《西游记》“正中间”的故事,表面上看,都是讲孙悟空与妖怪的斗争,而实际上,却是讲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如来佛祖这三个人的权利调整、利益分配的问题。
    最后形成了佛道平衡并重的格局。所以,这里可以看做是“神仙界”的正中。

    三、“妖”的正中
    在“两头牛”的范围之内,还有两位“女怪”。
    一个是罗刹女,一个是琵琶精。
    罗刹女的扇子的来历,是太上老君地盘上的宝物,从而使她与道祖产生了相关联的作用。而琵琶精是唯一打伤如来的人,也从而使她与佛祖产生了相关联的作用。
    继续往里面推,所有妖怪的最中间的一个妖怪,就是孙悟空本人——六耳猕猴!
    这是西游记中最奇特的一个妖怪,是西游记上半场与下半场转型的重要所在。
    他代表“心”的转折。

    四、“人” 的正中
    而凡间,则是写到了女儿国,这是西游记中最奇特的一个地方,没有一个男人,纯阳之体遇纯阴之境,受到极大的诱惑与考验,也是西游记上半场与下半场转型的重要所在。
    他代表“物”的转折。

    五、“地” 的正中
    这一段故事,唐僧西行是在通天河一带。
    书中说唐僧走了五万四千里路,而到西天的总路程是十万八千里。十万八千里的“中”数,正是五万四千里。

    明白了西游记的“中”,可以便于推理书中有些隐晦难懂的部分内容,因为前后均衡对称,是可以对比参照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