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青”字的意思比较
 
   
在浩瀚的古诗词海洋中,“青”字的使用频率较高,或用其本义,或用其引申义,或用其比喻义,不一而足。现结合有关诗句略作诠释。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上面几首诗中的“青”字,都是用其本义,即“蓝色或深绿色”,一般指春季植物(如蔬菜、小草、树木等)叶子的颜色,这个意思一直沿用至今。古人通常用这种颜色来修饰山、天、云、春、丝(头发)等,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的“青春”为“春季”的意思)。”《孔雀东南飞》:“赍钱三百万,皆有青丝穿。”“青云”“青云”“青春”“青丝”等还有各自的比喻意思,“青天”,由“晴朗的天空”比喻为清官,如历史上的“包青天、况青天”等;“青云”由“高空”的意思比喻为高官显爵,也比喻清高,如李白《送韩隼悲裴政孔巢父还山》:“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岩户”;“青丝”由“青色的丝线”比喻为比喻“黑而柔软的头发“,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青丝”与“白发”比较,慨叹人生易老。
   
“青”字还专指青色的东西,如专指草。杜甫《绝句》:“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踏青”在今天仍在使用,一般指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青”还可专指竹子。古代以竹简记事,因此把写在竹简上的文章称为“青简”、“青史”,如:白居易《秘书省中忆旧山》:“厌从薄宦校青简。”杜甫《赠郑十八贲》:“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古人制作竹简,采来青色的竹子,要用火烤得竹片冒出水分才,这叫“杀青”,烤后的竹片既容易书写,又防虫蛀,便于长久保存。因为烤竹过程中冒出水分很像人体出汗,因此称这种现象为汗青,后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再引申为史册。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自己忠心殉国的浩然正气。今仍有成语“青史流芳”保存着这样的意思。
   
“青”字常用来修饰一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李商隐《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青女”即是指传说中的主管霜雪的仙女。《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指传说中的鸟,她是西王母的使者,这里借指传递消息的人。黄巢《题菊花》:“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青帝”为古代传说中的司神之神。
   
“青”还常用来修饰一些建筑,如“青庐”“青楼”等,《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青庐”是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常用作举行婚礼的场所。“青楼”,本泛指豪华精致的楼房,如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隋唐以后,青色贬值,“青楼”逐渐引申为妓院,如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古人还用所穿青色衣服来代指特定人物,《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里的“子衿”,是指周代学,曹操《短歌行》引用此句,表现了他渴望人才的思想。唐代以后,“青衣”“青领”变成卑贱者的衣服了,传统戏曲里“青衣”这种旦角总是扮演着如秦得莲、窦娥、苏三等社会地位卑微,命运悲惨的妇女子。白居易《懒放》:“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这种人物在今天的戏曲中成为旦角的一种,扮演庄重的中年或青年妇女。再如“青衫”,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在唐代,青色是文官品级最低(八品、九品)的服色。当时,白居易的职位是州司马,而官阶则是将仕郎,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