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切性的含义
近年来,部分教育学者开始使用“适切性”一词来阐述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见解。事实上,“适切性”并非一个严格的学术概念。但“适切性”一词被大量运用于教育研究领域,起码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将适切性作为一个教育范畴来阐释教育问题,是“适切的”。因此,在运用此名词展开论述之前,有必要对这一名词进行界定。
所谓适切,即适合、贴切。适切性则是对适切程度的描述。诸如当我们描绘长城时,雄伟一词就是“适切”的。同理,鲜艳之于花朵,漂亮之于新娘,也是“适切”的。所以,“适切”一词描述的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价值。如果我们说甲对于乙是“适切”的,则说明甲对乙有正向的积极价值,乙对甲是认可的,满意的。甲对于乙的适切性越高,则对乙的价值越大,乙对甲的满意度也就越高。也就是说,适切性总是相对于某一对象而言的。甲事物的适切性相对于乙事物而言可能比较高;相对于丙事物而言则未必高;相对于丁事物而言则可能无意义。例如,西装之于男士,适切性高;之于女士,适切性低;之于动物,没有意义。
作为学术名词,“适切性”来源于对英文Relevance的翻译。该词曾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发表的报告书《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当时被译为‘针对性’,后来有学者将其译为‘适切性”。有学者认为,“适切性((Relevance)一词,从其一般含义上看,是指某事物与其所处环境中诸多因素的相关程度,通常表现为适当、恰当或适合需要等方面的特征。我们知道,世界系由无数事物所构成。事物之间要通过相应的关系构成一定的结构,具备某种功能,就需要相互之间恰当地相关切合。这里的相关切合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之间联系的方式,二是各事物自身的特征。这种特征除了事物内在的品质以外,还要有适应其他事物的共同要求。因此,适切性问题是用相互联系、整体的观点认识和研究事物的基点。”渝马其君认为,“适切性主要指某事物与其它相关因素的协调统一程度,是否针对、适应、切合某方面的需要。某事物的适切性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是该事物与外部因素的适切性,二是事物自身内部的适切性。”由周南照和张学忠主编的《英汉教育词典》中对Relevance是这样解释的:贴切性;关联性。
基于“适切性”汉语语境中含义的宽泛性,以及这一名词主要来源于联合国教育文献并主要为教育学者所使用的事实,本文在教育学语境中对“适切性”进行界定。由此,适切性可以表述为:教育发展与社会及个体发展的协调及契合程度。
与适切性含义相近的词汇是适应性。许多学者也用适应性这一词汇来评价当前的教育改革。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别。与适切性不同,适应性的含义比较确定。生物学上的适应,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在心理学上指感觉适应,即感受器在刺激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的变化”。另外,皮亚杰从心理学角度提出适应的概念,即有机体不断运动变化与环境取得平衡的过程。包括同化与顺应两个方面。同化指把客体(外界事物)纳入主体已有的行为图式中;顺应指主体改变已有的行为图式或形成新的行为图式以适应客观世界变化。两者相辅相成,适应状态就是这两种作用之间取得相对平衡的结果。儿童的智力发展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
综上,适应性是指“生物体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或生活方式的能力。”z;实际上是甲事物对于乙事物的适合程度。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由于本文已经对适切性进行了界定,因此用适应性指代适切性是不“适切”的。用“适应性”来对教育改革进行解读与阐释,同样也是不“适切”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