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岳庄小学朱明勇
岳庄小学朱明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9,511
  • 关注人气: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1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

(2019-12-14 20:48:07)
标签:

教育

校园

21<<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妙、奏”等8个生字,会写“妙、演”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呢”。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写法特点及叙述的顺序。

3.想象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1.   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积累拟声词。

2.课文重点是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认识并感受这美妙的声音,然后通过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妙、奏”等8个生字,会写“妙、演”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呢”。了解拟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课件出示2播放一些自然界的声音。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导语:大自然是我们永远的家园,也是永恒的智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了解感悟大自然。

  

3.教师小结,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了解大自然更多奇妙的声音。板书课题:大自然的声音。(学生齐读课题)(板书:大自然的声音)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读,互相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3.小组同学读书比赛。

    4. 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声音。

三、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3文中的会认字。   

miào zòu ní nán wi j huì zh

     喃 伟  击 汇  

指名读,教师及时纠正错音:读准平舌音“奏”,翘舌音“喳”。

指名领读、学生齐读、跳读……

2.自由交流:怎样记住这8个生字伙伴的样子呢?自由地和同桌说一说,记一记。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生字的识记方法。(学生自愿举手发言)

    熟字加偏旁:妙:女+  喳:查+

    组词扩展:美妙  演奏  雄伟  击打  汇合  喳喳叫

4.(课件出示4会写字。

miào yn zòu qín róu gn shòu j j qì d qio mín

          激 击 器 滴     

   指名读,注意正音:翘舌音“柔、受”,前鼻音“演、琴”,后鼻音“鸣”。

   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齐读。

四、理清文脉,了解文意。

1.自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看看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声音?

2.同桌相互交流。

3.指名发言,教师小结。

(风、水、动物)

五、识记生字,指导写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5

             

同学们在课前练写生字的时候,发现哪些字容易写错?或者不好写?

预设: 琴    

师相机板书。大家一起读一读,记住每个字的字形。

形近字比较:受—爱  呜—鸣  泰—奏

加一加:氵+=  +=  

组词扩展:激动 激发 滴滴答答 敲打

这几个字怎样写才能做到规范、美观?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对照例字认真观察读帖。

交流:提醒大家在写哪个字的时候注意什么?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

预设:

 “琴”,注意下面是个“今”,不是“令”。撇捺要写舒展。

“击”,中间的一竖是一笔写成,不能分成两段去写。注意笔顺:先写“二”,再写一竖,竖折,竖。

“滴”左窄右宽,注意右边不是“商”,下面是“古”。

“敲”左右等宽,注意,右边不是“支”。

学生再次练写。一生到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教师评价。

六、再读课文,积累词句。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标出和“点点滴滴”相似的词语,认真体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及叙述的顺序,回想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大自然的美。

2.了解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交了一个新朋友——大自然。大自然里有许多无师自通的音乐家和歌手。今天,这些音乐家和歌手将举行一场特殊的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声音。(学生齐读课题)

    2.大家想去听吗?不过,要去参加音乐会,听美妙的声音,还得带上这群小伙伴。(课件出示词语7——认识他们吗?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分小组开火车读词语)

美妙  演奏  翻动  歌曲  拂过  温柔  狂风  合奏  雄壮  乐曲 

威力  打击  热闹  窗户  雨滴  汇聚  小溪  轻快  散步

轻轻柔柔  敲敲打打  呢喃细语  汹涌澎湃  波澜壮阔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叽叽喳喳  哗啦啦  唧哩哩  淙淙  潺潺

    1)指名读、指名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2)说说自己对喜欢的词语的理解,也可以用词造句。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认识拟声词:描绘事物声音的词,叫拟声词。(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叽叽喳喳  哗啦啦  唧哩哩  淙淙  潺潺)

4)鼓励学生说一两个这样的词。

3.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 学生说出“风、水、动物”的声音,教师相机大自然中这些声音怎么美妙呢?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用心去聆听吧。

   二、探究交流,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看看你找到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在书上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上记号。)

  2.全班交流:说说你都找到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这些声音怎么美妙呢?先来说说你喜欢哪种声音,再读读你画出的句子。

(一)关于风的声音。(大胆想象,美读悟妙)

    1.那让我们先去听听风之曲吧!“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你们听……

    (播放手风琴变奏曲,教师根据节奏的变换范读相关句子,让学生在音乐的变换中体会微风和狂风带给人不同感受的对比。)

    2.(课件出示8相关句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1)指名美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抓住“轻轻柔柔”“呢喃细语”来体会微风的温柔;“激动”“力量”“威力”体会狂风的雄壮,从而感受到风声的美妙。边指导边有感情朗读。)

    2)指名23人有感情地朗读。

    3)女同学是温柔的微风,男同学是雄壮的狂风,让我们男女生合作读,用朗读的节奏和声音的高低起伏表现出风的特点。

    4)教师评议,引读小结: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说,“风——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板书:风  手风琴)

    3.我们感受到微风、狂风的美妙。风吹过,你还听到哪些声音?

(课件出示9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              。不一样的树叶,有             ;不一样的季节,有               

    1)学生朗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同一树叶、不同树叶、不同季节都会有不同的声音。

    2)师生合作读。指名朗读。

3)教师评议,引读小结: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说,风——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4.小结:风真是一位天才音乐家呀!他让我们欣赏了舒缓的小夜曲,雄壮的交响曲,风声是多么美妙。请同学们美美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出风的美妙。(学生配乐朗读)

    5.你们喜欢这个自然段吗?喜欢就试着背一背吧!

    6.学生试背——指名当堂背诵——想背的一起背。

 (二)关于水的声音(直观感知,美读悟趣)

    1.谈话过渡:还有谁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在书上找一找,自己读一读。(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指名回答。

    2.教师小结: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在玩什么?(打击乐器)(板书:水 打击乐)

1)指名生回答,为什么这样说呢?

(课件出示10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指名多人朗读,师生评议,相机指导。)

    “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声音多好听啊!连水也能演奏,真是趣事,像这些描写事物声音的词,它有个名字叫“拟声词”。想象一下,小雨滴落在不同的地方还会发出什么声音?你能不能也说几个?(噼噼啪啪,淅淅沥沥,叮咚叮咚,叮当叮当……)

    同学们说的这些词所描绘的声音真像。如果把它们补充到课文中来,小雨滴这敲敲打打的音乐会,也是生动有趣、热闹非凡啊!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指名读,指导读好“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的不同音效。)

    2)指名生说:小雨滴不仅会演奏,还会干什么呢?(会唱歌)

(课件出示11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指名学生读。是什么让小小的雨滴拥有那么大的力量,可以唱出“大合唱”?一滴小雨滴能做到吗?

    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水之乐曲的美妙。想象小雨滴“汇聚”起来,从小溪→河流→大海的美妙经历。(体会不同水声的特点。)

(课件出示12

当小雨滴            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

          地流向河流,河流          地流向大海,大海

          地汹涌澎湃。从一首        的山中小曲,唱到

            的海洋大合唱。(指名学生填空)

    师生小组合作朗读。师(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1.组读小溪(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2组读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3.组读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老师读最后一句话(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体会“淙淙、潺潺、汹涌澎湃”感受水声变化的美妙。)

    3.小雨滴既会演奏,又会唱歌,可真了不起!让咱们一起随着小雨滴的伴奏一起唱歌吧!(全班配乐读第三自然段)

    4.你们喜欢这个自然段吗?喜欢就试着背一背吧!

    5.学生试背——指名当堂背诵——想背的一起背。

    (三)关于动物的声音(角色体验,美读悟乐)

    1.教师导语:听到了风之曲水之歌,动物们也不甘示弱,来到音乐会上一展歌喉。(板书:动物 歌手)

    2.大自然中,还会有哪些动物的叫声?谁想当这些小动物,来演一演。学生模仿出相应动物的叫声。看谁敢挑战难关,说说像课文中这样的词,学着叫一叫。

3.教师评议,情境互动。

(课件出示13

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歌唱。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

1)指名读,师生评议。

2)教师引读:(课件出示14

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       

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                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蝈蝈的        。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               !”

    3)指名读,同桌轮读,小组赛读。

    4.看来,大自然的每个角落都有歌声,快乐无处不在。全班一起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回归全文,积累语言。

    大自然的声音太美妙了,真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感受。这样吧,让我们全身心地走进大自然,静心聆听这场天籁之声的音乐会。全班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大自然的声音用书中一个词来形容,是什么呢?(板书:美妙)

    2.同学们,我们听了风之曲水之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声音真是太美妙了。那么,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呢?自己练习背一背。

3.回顾第24自然段,发现每一段都围绕着第一句话在写。

1)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体地写了大自然的的声音?(第2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

2)第24自然段分别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引导学生了解先总述,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3)那整篇课文中的哪一段是概括地写呢?(第一自然段)

4)第1自然段和第24自然段是什么关系?(第24自然段是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的。)

引导学生了解,第一自然段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段,而它又在文章的开头,所以它又叫总起段。

4.(课件出示15

大自然的声音真是太美妙了,你们喜欢吗?大自然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就在我们身边,当你走进大自然,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美妙的声音,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模仿课文第四自然段把你发现的有趣的内容写下来吧! 

5.    学生自由练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21  大自然的声音

21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              手风琴    

21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 21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              打击乐    美妙

           动物   歌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