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苗雨时
苗雨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48,170
  • 关注人气:4,6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诗的构思与完形

(2019-08-11 13:37:23)
分类: 诗论

论诗的构思与完形

苗雨时

 

诗的构思,是诗人面对自己的生命经验(感觉、形象、情感、思绪……),为诗歌所设计的重新组合这些诗的原料的艺术蓝图。但和建筑不同,在施工过程中,诗的蓝图可以随机变化,一直到工程完成,构思才凝固在诗的殿堂之中。

构思,对诗歌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没有构思就没有诗,没有独特新颖的构思,就没有富于个性的好诗。构思的重要内容,一是诗意的深化与拓展,一是诗意的建构与传达。

且让我们先看一首诗的具体构思。这首诗就是公刘的《运杨柳的骆驼》:

 

    大路上走过来一队骆驼,

    骆驼骆驼背上驮的什么?

    青绿青绿的是杨柳条儿吗?

    千枝万枝要把春天插遍沙漠。

 

    明年骆驼再从这条大路经过,

    一路之上把柳絮杨花抖落,

    没有风沙,也没有苦涩的气味,

    人们会相信:路着它走准能把春天追着。

 

这首诗写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诗人面对北方广袤而枯索的大地由于大规模植树造林而充满蓬勃生机,于是萌生了北国变江南的热切向往。眼前景,心中情,往返冲荡,孕育了诗的胚胎。但诗的真正成形,还有赖于新鲜的意象创造和匠心独运的精巧的构思。

此诗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满足于一般的铺述和描绘,而是选取了独特而有概括力的情节和画面,同时以此与诗人的主导情致相结合,创造了外在相反而内在相承的具有意蕴张力的诗的核心意象,并以此为根基向事物的发展趋向拓展。这个核心意象是:作为“沙漠之舟”的骆驼,驼峰上却凭添了一派葱绿。正是这个富有启示性的意象,催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象,把未来春风扬柳的美景与当前不无风沙和苦涩的画面迭印在一起,诱使人们从单纯追求丰富,从现实走向理想……。还不止于此,诗的“题外意”是:这里的骆驼不仅负载着诗人的美好愿望,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个象征。“骆驼驮杨柳”的形象,不使我们联想到那些背负着历史使命的新生活的建设者吗?他们不畏艰难、奋力拼博的意志,不也是一种长途跋涉的骆驼精神吗?

从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谓诗的构思,就是诗人从感兴出发、以情感为基本动力,围绕着意象创造而进行诗性思维,并借助想象和联想,不断地深化和拓展诗性认识和诗的境界,最后物化为语言和韵律,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的完整结构。至于“言外意”、“韵外味”,则是这种结构的整体放射效应。

诗的构思的要求有三:新、精、深。

所谓“新”,就是诗的构思要新颖,不入俗套,不落巢臼,善于选择新的切入点、新奇的艺术方式,进行全新的美学探求。这样的诗给人一种熟悉而又陌生之感,充分体现诗人的创造个性和风格。

所谓“精”,就是诗的构思要精巧,不平直,不浅露,注重诗的暗示性技巧,尽量做到以少总多,以外在的单纯表达内在的深厚,这样的诗,含蓄蕴藉,意味悠长。

所谓“深”,就是诗的构思要深湛,不单薄,不表面,要求思想的深度、情感的浓度和诗的层次感。这样的诗具有文学的深度品格,给人的感觉,不是外在的一时的激动,而是长久的深层的心灵震颤。

诗的构思最忌雷同,其方式可以千变万化,无穷无尽。但如果抓住诗的构思的共性,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为两种反向的艺术思维路线。这正是袁可嘉在一篇文章中所谈到的:一个是扩展;一个是结晶。他说:

“我们常常在诗歌里面发现两种恰成对照而同样具有高度效果的处理手法:一种是从一个单纯的基点出发,逐渐向深处、广处、远处推去,相关意象——即合乎想象逻辑的发展的意象——一一展开象清晨迎风醒来的瓣瓣荷花,每一个后来意象不仅是前行意象的连续,而且是它们的加深和推远……。另外有一些诗人喜欢从许多不同方面来接近主题,……通过暗示,联想,记忆,感觉的综合,把整篇诗的思想感情结晶在一个或二个核心的意象的上面,这些意象显著地突出在众多伴随意象之间,清新,明朗,闪光,给诗的全体一个结晶,一个生命……”

诗的扩展的目的,在于营造氛围,它可以按照诗人的视线,层层展开;也可以以联想和想象的顺序,辗转变幻。且看李小雨的诗《夜》的例子:

 

    岛在棕榈树下闭着眼睛,

    梦中,不安地抖动肩膀,

    于是,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

    静悄悄地,溅起

    一片绿色的月光,

    十片绿色的月光,

    一百片绿色的月光,

    在这样的夜晚,

    使所有的心荡漾,荡漾……

    隐隐地,轻雷在天边滚过,

    讲述着热带的地方

    绿的故乡……

 

诗一开始,把岛拟人化,岛在梦中抖动肩膀,这就造成一种迷蒙的气氛,此种气氛笼罩全诗。接着,寓静于动,以动写静,描绘椰子掉进海里,溅起一片片月光,并且月光的波动也激起诗人心潮的荡漾……。这还是眼前的情景,最后,诗人扩展开去,以天边轻雷讲述的绿的故乡,与开头的迷茫气氛相映衬,造成了更加广阔、悠远的境界。诗情、画意溶入梦境,令人神往……

诗的结晶,是从远趋近,从周围的气象求意境的焦点,其目的是造成诗人感觉的强度。它所使用的方法,往往是注重核心意象的创造。让我们以洛夫的诗《舞者》为例。这是一首纯意象诗。诗歌开头,在“呛然”一声打击乐的引导下舞者上场,但我们不见舞者,只见一只“红蜻蜓”翩然飞出,掠过水面,静止住人们的目光。接下来,是三组意象:第一组是“江河江河”,展示了身姿的迤逦如流水;第二组是“飞花飞花”,表现了手臂的轻盈似柳絮;第三组是“豆荚炸裂”、“群蝶乱飞”,烘托了舞姿的刚健与园熟、体态的热烈与迷幻。这一系列意象同第一个意象有着内在的派生关系,正是“红蜻蜓”的意象引发出了一个又一个田野意象,而所有这些意象都导向和集中于诗的核心意象。这就是收场,舞者亮相、定格:

 

    升起,再升起

    缓缓转过身子

    一株水莲猛然张开千指

    扣响着

    我们心中的高山流水

 

这里,诗人选取了一株水中婷婷玉立的莲花作为舞者的最后意象,花瓣猛然绽开,戛然而止。不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舞姿化为乐曲,余音袅袅,在观众心中找到了知音——伯牙弹琴,钟子期听音,志在“高山流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