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苗雨时
苗雨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48,170
  • 关注人气:4,6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诗歌的结构及其形态

(2019-08-08 09:24:08)
分类: 诗论
                            论诗歌的结构及其形态

                                                          苗雨时

 

如果说灵感和发现是诗的受孕,那么构思就是诗的“十月怀胎”,而结构则是诗的完形与诞生。构思决定结构,结构是构思的最终成果。因此,诗人构思时,应该有一种图样意识,也就是说在构思过程中,诗人就要考虑到诗的未来形式。一切努力都应该是为诗的结构的完美和有序而运作。

什么是结构?

结构,是事物各个要素的基本构成,基本框架。结构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结构,结构决定事物的本质。对诗来说,结构确定一首诗的特质和基本风貌。不同的诗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结构形成不同的诗歌。

诗的结构分外结构与内结构。外结构就是诗的语言文字的形式建构。如十四行诗,前两节每节四行,后两节每节三行。内结构,则是情感流程、意象布置、智力空间的有机组合。内结构寻求与之相应的外结构,外结构对内结构有一种召唤和期待效应。因此;诗的结构是内结构的独特个性与外结构的普遍规范性的有效统一。

因此,诗的构思是诗的内在框架与相应的物化形态的撞击与对接。对诗来说;外结构也稂重要,它是诗之所以为诗重要因素,一般可分三大类型:连续式(一句接一句的散形文字)、分节式(由一定数量的诗行组成诗节,有大致相似的节奏模式和相同的韵脚)、固定式(诗行诗节、格律都有严格的规定)。它是诗人利用人们喜欢造型的心理,给人一种图案化的感觉和印象。但更重要的还是内结构,因为它是诗自身的本质和生命。诗的内结构有如下特征:

1.内容有机性。诗的内容,情感也好,思绪也好,都应该是一个有序的统一组合。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诗的组成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如茅盾所说:“有机性是指整个架子中的任何部分,不论大小,都是不可缺少的。少了任何一个,便损伤了整体美,好比自然界中的有机体,砍掉它的任何小部分,便使这有机体成为畸形的怪物。”诗不应该是一个畸形的怪物,而应该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

2.层次推进性。诗的内部,结构不是凝滞的,而是呈运动状态。不仅有空间的扩展,而且有纵深的延伸。也就是说诗的层次是步步前进、层层推演的。它不停止在一点,而是一步一重天。例如,渔民诗人李永鸿的民歌《好鱼献给毛主席》:

 

    打上鱼来挑大的,

    大的里头挑活的,

    活的里头挑好的,

    好鱼献给毛主席。

 

此诗以一系列的动作,层层推进,七挑八挑,就把渔民对毛主席的感情强烈地表达出来了。

3.要素相干性。构成诗的各种要素,都不是孤立自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诗的整体意蕴不是各要素简单相加之和,而是它们互相关联、共同作用产生出的整体效应。例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前两句只是直观感觉、客观描绘,甚至第三句也只是一个动作。这些都产生不了什么意义。但与最后一句联系起来,眼前景与心中情相碰撞和交汇,景引起情,情融进景,就造成一种广阔深远的境界。

4.给定开放性。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它有诗人给定的结构。这种结构有其封闭的特点—有序、完整、独立自足。但诗又不能言尽意止,把自己闷死在狭窄的空间。因此,诗的结构要有一种对外界信息交流的开放性。也就是它应该造成无象之象的空灵镜相,相互重迭的空间深度,和象征型的高层建构等等。给定的封闭与空间的开放,是相反相成的。两者应该保持适度张力。完全的封闭,没有触发、缺乏升腾,不是好诗;没有任何限制的开放,也如断线的风筝,迷乱于天空,不知所往,成不了佳作。给定与开放的统一,才能使诗歌从个别走向一般,从有限飞向无限,形成诗的深邃的艺术空间。

诗的结构,多种多样,但现代诗常见的有如下类型:

直线断层型。诗中事物在流动中,切断流程,留下大段的空间,使诗从一个层面跳到另一个层面。这样以时间顺序进行的层层跨跳的结构,就属直线断层型。例如,布莱希特的短诗:

 

    在夜里

    对对夫妻

    上床就寝。少妇们

    将要生出孤儿。

 

从床上、怀孕、生孩子到父母双亡、孩子成为孤儿,这是一个长过程,但诗人只选择了一头一尾进行突然衔接,省略中间大部分环节。这样的结构有力地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严酷现实,诗的空白蕴含着激愤的情绪和深沉的思想。

空间转换型。所谓空间转换,可以是空间中视象的变化,也可以是空间与空间的转化,前者造成广阔的境界,后者造成意蕴空间的深度。前者比较常见,且举一个后者的例子,如舒婷的《黄昏剪辑》:

 

    在格子窗后面的那些面孔;

    在眼睛后面的那些灵魂;

    在灵魂后面的那片原生林;

    林中的八音鸟,

    已经懂得不要作声。

 

这首诗外空间转化为内空间,内空间又影射外空间,内空间与外空间的转换和重迭,造成一个幽深的诗的空间,暗示了一种隐秘的生命现象。

“蒙太奇”型。蒙太奇是电影镜头组合的一种方式,单个镜头并不能说明什么,把几个镜头拼接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整体意义。诗歌借鉴这种形式,打破时空的正常顺序,对生活画面,进行分割组接和交互穿插,以便形成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化结构。这种“蒙太奇”型结构,有利于表现现代人的繁复的情绪。例如,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把不同角度的四个镜头拼并在一起,使不同的时空意象穿插、映照,“你”看“别人”,“别人”看“你”,“你”和“别人”的形象互换在窗口和梦中。这种结构,表达了一种相对观念和人生迷茫的意绪。

 内外交织型。也就是诗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交织,从而产生的内向与外向错落有致的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扩展诗意空间和获得立体化的效果。例如,舒婷的《少女与泉》:

 

    点点滴滴从心中涌出

    又曲曲折折向远方流去

    清澈的寂寞

    已完成在

    一个明朗的梦里

 

    而雁鸣,唤醒群山的激情

    连丛林都渴望展翅飞翔

    水波里的眼睛,和

    眼睛里的水波

    也许都不平静

 

这首诗忽而是客观主观化,忽而是主观具象呈现,忽而是移情于物,忽而是物具人情,忽而是从内到外,忽而是从外到内,如此转换、游移、交叉、互补,就造成了一种诗的结构张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春天来临之际人与大自然欣然而蓬勃的情态。

此外,诗的结构还有象征型、反讽型、放射型、聚焦型等多种形态,人们可以在阅读和写作中,自己去体会和创造,这里就不一一论列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