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姚树洁
姚树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632,143
  • 关注人气:69,6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货币,房价和贫困

(2013-05-24 23:10:40)
标签:

财经

中国M2是GDP的2.5倍,显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M2/GDP比重最高的国家。许多人认为M2过大,必然导致CPI忒高。其实不然,为啥?

大家知道,货币流动量是货币发行量及流转速度的乘积。如果货币发行增加,流转速度减慢,货币流动量不一定增加,或者流动量的增长速度不会与货币增发速度等量。

也就是说,CPI的增速,完全有可能低于货币的增发速度,这大概是中国十几年来的现实表现。当然,网民可以说,统计局的CPI计算不准确,不过,大家不能排除货币流转速度下降的可能性。

解释CPI增速远低于M2 增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房价高涨。高房价,大量吸入社会流通的货币,或者信贷。房价没有计入CPI, 所以,不管房价上涨多少,都不会由CPI指数的高低表现出来。

房子把大量的M2消耗掉了。这表面上看,过度印刷货币,并没有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大的困扰。

然而,货币超发所造成的‘小幅度’CPI 增长,只是给普通百姓带来一些‘外伤’,而真正的‘内伤’,却是在房价的高涨当中。

这样说吧,新增货币,必须由消费品,房子和股票来吸收。投资股市,老百姓没有了信心,这条货币流通的渠道基本被堵住。第二条通道就是CPI所包含的消费品,包括吃的,租的,乐的,走的,穿的,等等。可是,这些消费品的收入弹性系数往往小于1, 也就是说,老百姓手上赚的钱越多,用于这方面的消费占总收入的比例就越低。

那么,剩下来的钱,就只好投到房地产上面。你投,我投,他(她)也投。结果,房价节节升高,老百姓心里感到越来越‘幸福’,因为有形(房地产)的财富在数年之间,就翻了好几倍。

以前,中国人出国,觉得自己比鬼佬实在穷的太多。现在,中国人出国,动不动就说,‘咳,孩子从中学到大学,在国外读书,最多花个百把来万,我回家卖掉一个小厕所就行了。’

有的父母,甚至把国内的房子卖掉,跑到美国,或者英国,或者澳大利亚,在那边买了一个比北京房子大数倍的别墅,还剩下足够的钱给孩子上完大学,以及一家人在海外的优越生活。

超发货币,对上面讲的那些有多套房子的人,肯定就是好事。但是,对那些没有事先进入房地产的人,他们可就惨了。没有房地产的财富增长,现在靠工资收入的人们,不仅要忍受高物价,更要忍受无比高的房价。于是乎,房奴出现了,蜗居出现了,白领变工奴,出现了。

于是乎,两极分化愈演愈烈,出现‘有产者’和‘无产者’,出现新形势下的‘贫困族’。

什么是新形势下的‘贫困’呢?

传统定义的贫困是这样的,由经济学家,或者政府划定一个收入标准,如果一个家庭的人均收入低于这个标准,就算是贫困。

2010年前,中国官方的贫困标准是每人每年1100元,现在的贫困线是每人每年2300元。

那么,贫困线又是如何界定的呢?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的做法差不多,他们算了一个普通成人一天必须吃入2100卡路里,然后,根据当地的食品价格,找到最便宜的食品,算出每种食品一公斤可以产生的热量,然后,折算每一个大卡热量的价格,再乘与2100。最后,得到购买这个标准的价钱。

这个购买2100卡路里的价钱得到以后,再乘上一个大于1 的因子。例如,乘上1.5。这说明,除了吃的,其他必须用的所有东西的价值,等于食品价值的50%。非食品的开支,包括住房,上学,看病,水电气,等等的最低需求费用。

计算贫困时,如果过多强调食品的重要性,就可能会低估贫困的真实发生率。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随着教育,医疗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加上房价及房租的飞速增长,政府3年前定的贫困线,到了今天,已经毫无意义了。

可以这样简单的说,M2的大量增加,对CPI的直接推动并没有M2增长速度那样的快和夸张。但是,对那些买不起房子的人来说,M2增长在强力推高房价以后,间接的损伤了他们的生活标准和财富。有一些人本来不是贫困的,哪怕是在现金收入大幅度提高以后,反而陷入了贫困。

所以,货币超发,通胀提高,房价上涨,抵消了经济增长对减贫的作用。相反,贫困人口,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反而提高了。官方的贫困发生率是1.3亿人,如果加上近几年的通胀和各种生活费用的大幅度提高,尤其是房价的大幅度提高,中国现在实际的贫困人口可能多于3.5亿人。

没有控制货币超发,没有控制房价,中国正在迅速走入‘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两极分化社会。政府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任重而道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