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课题研究 |
《重点高中开展同伴辅导的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苍南中学
(2011年7月18日)
尊敬的林甲针副所长、各位研修班学员、各位代表:
大家下午好!
今天,苍南中学暑期中学生心理健康夏令营启动仪式暨心理健康同伴辅导的实践与研究的市级课题开题仪式在我校中型会议室举行,我受课题组组长杨道想校长的委托,非常高兴代表课题组作市级规划课题《重点高中开展同伴辅导的行动研究》的开题报告,请各位专家、学员和代表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我的报告分以下五个部分:
一、课题的提出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三、学校已有的研究基础
四、课题研究设计
五、研究条件分析
现在具体阐述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高中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
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在家、在初中校都备受关注,学业上一帆风顺,缺乏受挫的经历,心理上享受着“王子”或“公主”待遇,且性格中有孤傲自锁的特征。而进入重点高中后,绝大多数学生不可避免地失去原来的成长地位,一夜之间从“王子”、“公主”跌落为平民。好多学生不能调适,整日在失落的恐慌中度日,学业成绩下滑,进而失去意气昂扬的底蕴,颓废不振,破罐子破摔。因此,重点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当前,很多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知识讲座、心理游戏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但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过少,还有很多学生心理辅导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学校心理辅导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当需要心理帮助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寻求班主任或心理辅导教师的帮助,而是向同学倾诉。为了探明高中生的辅导需求,我们学校进行了高中生心理辅导需求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当学生存在心理困扰时,最主要的解决方式是自我调节,其次是同伴,两者远远高于通过心理咨询机构或教师来解决心理困扰的比例,且有53.6%的学生愿意让同伴帮助解决心理困扰,65.1%的学生愿意参加同伴辅导活动,30.8%的学生愿意组织同伴辅导活动。上述结果提示,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伴辅导活动不失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新渠道。开展同伴辅导,既能减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专业辅导的效果。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同伴辅导:同伴心理辅导是指经过选拔后,由接受过特定培训和督导的学生心理辅导员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倾听、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和行为示范。“同伴”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同伴辅导的过程是在同辈及朋友之间进行的,因为同伴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所以同伴辅导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助于学生掌握自助和互助的技术。这里所说的“同伴”特指同班同学或同一年段同学或同一学校同学。
(二)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爱好的理解有助于咨访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心理气氛。罗杰斯非常强调心理气氛的建立,他认为心理辅导的成功并非依赖于咨询者技巧的高低,而依赖于咨询者是否具有某种态度。
2.社会心理学认为,任何团体只要我们对它有团结、忠心、亲密、合作的感觉,都属于内团体。在内团体中,人与人之间有亲密感、归属感与同情心。与属于同一个团体的人在一起,彼此之间不仅有了安全感,而且易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学生来讲,同学之间就属于一个内团体,教师相对于学生这个内团体来说属于团体外成员,和属于内团体的学生相比,与需要帮助的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较为困难,往往需要一段时问的交流且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即使如此教师也不一定会被学生接受。
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经过选拔并接受过培训的,可以为同伴提供心理辅导的学生称为“同伴辅导员”,他们在为周围同伴提供倾听和支持的同时也可以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社会学习理论非常重视榜样的作用,个体在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受到正强化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一种替代强化,这种替代强化可以增加个体观察到的示范行为出现的几率。
三、学校已有的研究基础
我校作为苍南县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学校以来,对同伴辅导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并已在实践中提出了如下的三级工作目标体系:
(一)初级目标:预防。学生可以从同伴辅导员的行为示范及宣传讲解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调适的技巧,当自己遇到问题时便会考虑使用这些技巧,从而降低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同伴辅导员与其他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发现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的征兆时可与之及时沟通,在第一时间解决同学的困惑,或将需要帮助的同学转介给心理辅导教师,防止心理问题在得不到关注的情况下滋生蔓延。
(二)二级目标:介入及改变。同伴辅导员经过培训以后往往会对周围同学的心理状态有比较敏锐的洞察力。当发现周围有同学需要心理辅导的时候,他们可以及时介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对周围同学实施干预,通过倾听、共情、安慰等方法使求助同学的情绪得到适当宣泄,不合理的认知得以矫正;或者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让同学们在互动中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三级目标:复原和转介。任何心理辅导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体的情绪调整以及认知转变都需要一个过程、一段时间。即使在一个成功的辅导之后,有时为了巩固辅导效果也会对求助者进行回访。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由于日常工作比较繁重,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所有学生进行回访,同伴辅导员则可代之进行回访并收集反馈信息。当然。同伴辅导员由于只是半专业性的心理辅导者,有些问题难以解决,这时应主动转介到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或心理辅导机构。
四、课题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1.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开发同伴心理辅导系列内容,构建具有重点高中学校特色的同伴心理辅导操作框架;
2.制订学校同伴心理辅导活动指导手册,开发富有本校特色系列同伴心理辅导培训教材;
3.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式,完善心理健康评价机制,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及效果评价研究;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研究;
3.适合学生的学校同伴心理辅导系列内容的开发研究;
4.同伴心理辅导系列活动组织研究;
5.同伴心理辅导系列评价研究;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文献法
3.调查法
4.经验总结法
5.案例研究法
(四)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4月)
(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
(2)学习有关理论,抓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
(3)制订研究方案,组织论证,邀请专家作理论指导。
2.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2年4月)
(1)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2)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3)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3.成果提炼阶段(2012年5月—7月)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3)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五)研究成果形式
1.总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2.子课题研究报告
3.相关论文及案例
4.相关活动实录
五、研究条件分析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保障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队伍强
(三)制度与资金有保障
(四)课题研究组织健全
1.课题领导小组
组
副组长:陈加拉
成
黄道源
2.课题研究小组:
顾
组
副组长:吕德丰
成
课题内分工: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及效果评价研究》
(2)《学校同伴心理辅导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3)《同伴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组织研究》
(4) 学生心理调查
总之,本课题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研究任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