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文福先生。台湾小太阳文教机构创办人,首创皮纹检测并获得全球唯一发明专利权
有关皮纹检测的科学依据,可分为两部份:
1、遗传特质判读部份--主要依据为统计学、遗传学、胚胎学、皮纹学、并参考医用遗传皮纹学、脑神经学及人类学。
2、教养及因应方法部份--主要依据为心理学、教育学。
兹分述如下:
一、发明皮纹的动机
(1)、五十年前,一批科学家想了解唐氏症的来龙去脉,其中一组无意间竟然发现所有的唐氏症,不管年龄的大小,居然在手指上.手掌上及脚掌上这三部位有五种接近完全相同的皮肤纹路。这样的结果让研究者很惊讶的警觉:造物者究竟在人的皮纹上留下了什么讯息?
经过后继者不停的研究,终于发明了一套利用皮肤纹路(注一 皮纹学)判读人类先天遗传疾病的科学(也就是沿用20余年来人们所熟知的[医用遗传皮纹学])。
由于医生的职业本能,看到皮纹自然会想到和生理疾病的关联,但从上面本人所述及的现象,我也会推断如果一个人只拥有唐氏症应该具有皮纹五项特征的部份项目(如只具备2-3项),就医生的角度而言,他可能会断定这些孩子没有唐氏症的疑虑,但就教育者的眼光来看,它或许有唐氏症的某种现象,诸如语言表达能力脆弱…此时教养者或许因忽略了先天遗传因素,而困扰于亲子及师生互动的力不从心,这是本人发明皮纹的动机。
(2)、低等动物没有皮嵴
人类大脑的外部,有一层灰色而包含许多脑细胞的脑皮质,我们可以由胚胎学进化的观点来分析,这种发育较早,同时与人类本能性功能有关的皮质为原始皮质,如司营人体的味觉、嗅觉、生殖、调整供给身体脏器的内分泌,维持生命等各方面的重要功能。
另一种是指自胚胎期后期开始,逐渐发育化成的新脑皮质,我们称之为新皮质,司营知觉、思考、创造等方面的功能。新皮质在人类大脑里所占的比例(图1),远比其它低级动物或生物为大,这也是人脑所独具的特征。又如从图3亦可发现,兔、猫、猴子等动物的味觉与嗅觉特别灵敏,故控制其部位的原始皮质占位亦较大,新皮质部位反而小。
图1:低级动物的原始皮质较新皮质发达
总而言之,原始皮质掌管基本功能,如:味觉、嗅觉、生殖等,新皮质掌管思考、创造等功能,人类所以成为高等动物,主要系新皮质所占之比例高于原始皮质;本人发现低等动物没有皮嵴,而高等动物均具有密度不等的皮嵴,因而大胆假设新皮质与皮纹必然存在某种对应的关联。
多年来历经统计及归案,并参考遗传学、胚胎学、皮纹学、医用遗传皮纹学等相关文献,终于发明皮纹检测技术,确定皮纹与包括行为及智能方面遗传特质的判读方法,并获得国家唯一专利权。
二、皮纹检测综合遗传学、胚胎学、皮纹学、脑神经科学
(1)、早在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就发现手指的皮纹与先天多元智能之间有着关联性。1969年,当时医学研究发现,胎儿在母体内成长到第13周至16周时,大脑纹路与手指皮纹同步成长,一般于第十六周末完成全部的分化形成,从此不再有任何的变化,而且每个人的皮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会改变。近二十年来皮纹已被接受成为临床诊断的工具,而且推展到公共研究的领域。
每个人皮纹的形状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它能反映出个人的遗传特性。国内外有许多科学家和医学家根据《遗传学》、《胚胎学》、《皮纹学》、《脑神经科学》等,运用观察、记录、比对、归纳等方法,再加上临床经验之整合,证实从皮纹中可以准确分析出孩子的多元智能及先天风格。
它是大脑的密码,也是心智发展过程的解答,透过皮纹检测,我们预知了孩子的遗传特质,让教养者早一步帮助他,让他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快乐成长。
(2)、现代遗传学理论同样揭示,生物的遗传信息是由DNA(脱氧核糖核酸)所携带。由于其核苷酸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才决定了生物界物种的千差万别。人类基因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人们的身高、肤色,体质,智力及思维类型。根据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和现代「生物全息现象」理论推断:人的核苷酸碱基排列序列不同,必然会在身体不同部分以不同的终端密码信息显示出来。
在对国内外大量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世界上没有DNA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没有皮纹(指纹、掌纹、脚纹)完全相同者。因此,要了解人类个体特征,可以通过研究皮纹来识别。
综上所述,皮纹和智能之间是有联系的。通过皮纹来检测智能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是有包括遗传学,胚胎学,大脑学等学科研究作支撑的。
注1:皮纹学(Dermatoglyphice)
皮纹学是手指、手掌及脚掌等处皮嵴的型态。由于对某些不良型态,尤其是唐氏症候群,有诊断的效益,故在医用遗传学上颇重要,不仅如此,对孪生子之接合子型式(zygosity)的决定也有帮助。
手、足发育之初,既约在受孕后的第13个星期时,真皮的式样便开始形成,并于第四个月末完成全部的分化,此后既定型不再有任何变化。因此,真皮式样有变异,必是在胚胎发育之头四个月种下变异之因。
Galton最早提出皮纹的科学化分类法,Galton也是最先研究家族间及不同人群中不同皮纹样式的学者。皮纹学(Dermatoglyphice)一词,系Cummis(1961)首创,他发现唐氏症候群患者的皮纹样式具特异性,与一般人有别。Walker则最先制定检出唐氏症后群的皮纹指标(Dewmatoglyphice irdex),。Walker亦指出,单靠皮纹的样式,约有70%的唐氏症候群患者既可与对照的正常区别。待发现唐氏症候群的染色体变异原因之后,相继发现其它染色体失常患者皮纹样式也有一定相关的特异性。
注2:胚胎学(EMBRYOLOGY)
皮肤在胚胎第十三周开始发育,大约在第十九周形成;由皮肤的真皮乳头向表皮突起,形成许多较整齐的乳头线,称为嵴纹;在嵴纹之间形成许多凹陷的纹理在手指、手掌上叫指纹和掌纹统称皮肤纹理,简称皮纹,一个人的皮纹在胚胎真皮形成时已经定型,终生不变。
1967年9月,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国际皮纹学研究会议,确定了分类方法,提出以三叉多少及其位置区分各种皮纹图形原则。按照三叉的数目与位置及纹形中心纹线,指纹可分成三大类型,此三大类型是弧形纹、箕形纹、斗形纹。
1、弧形纹分为帐蓬纹及简单弧,出现率约2.24%左右。
2、箕形纹分为正箕纹及反箕纹,出现率约51.09%左右。其中正箕纹约48.9%,反箕纹约2.19%。
3、斗形纹出现率约46.67%左右。
根据现有人类指纹收集统计数据库显示:黄种人指纹中以斗形纹出现率较高约51.2%,白种人指纹中则以箕形纹出现率较高约66.3%,黑人指纹中则以箕形纹出现率较高约为63.8%;一个人种中指纹类型的出现率相对稳定,不同于其它人种。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华人正箕纹出现率约48.94%,反箕纹出现率约2.17%,弧形纹出现率约2.24%,斗形纹出现率约46.65%,与中国成都科技大学 王遇康教授统计对比数字差别不大。
近年来,医学遗传学有很大发展,正常人体的细胞有23对染色体,如果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相应的皮纹变化和遗传病的发生。
皮嵴(Dermai
ridges)生成时,其排列走向与手或脚的生长型态吻合。10个星期大的胚体,手部出现掌垫(Volar),相对的大小,约与成人指尖上的樱桃大小相当。约在第13星期时,掌垫消退,同时,皮纹分化成遂渐增厚的皮肤。足部发育次序相同,惟时间上在手部发育的稍后。就在手、足化分发育的期间或之前,若有生长的错乱,则会产生不正常的皮纹,不然的话,则不太可能发生不正常的皮纹。
注3:皮纹的研究及发展如何演进?
中国其实是应用皮纹最早的国家,最先是使用在文书契约的「捺印」及民、刑事诉讼上,但可惜并未能形成有系统的皮纹学的应用。半世纪前,科学家、医学家从胚胎学、遗传学、皮纹学及脑神经科学等的研究,将皮纹应用于遗传疾病的诊断及染色体异常的筛检,称为「医用遗传皮纹学」。由于脑部发育与手、足皮纹的发育有相关性;因此1980年代,藉由遗传基因科技、气质行为科学及电子印证系统的量化科学,更能比对出生理遗传、脑力启发与行为发展的共同特征与关系,使「智能皮纹学」应运而生。
http://www.dmchina1.com/show_7.asp?id=24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