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因为参加学校书香人家的评比活动,昨晚让小意在书柜中找出她最喜欢读的书。我则翻找出小意幼儿园中班时的日记,陪她回顾她的阅读史。已经明白,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是要教养出一个坐在书斋里的孩子,藉着读书,我们交往,相互陪伴,一同通过文字与图画经验生活中被芜杂湮没遮蔽的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良善、友情、智慧、勇气……读书是审美的生活。
阅读可以从一出生就开始
知道阅读可以从一出生就开始,所以,还在孕期我就为小意订了口碑不错的《婴儿画报》。画报内容很少,担心不积攒一些,更新的速度赶不上阅读的速度。《婴儿画报》每期的主题故事,就是用页面最多的第一个故事一般都比较精彩,画工也极好,我常常被其中的小小趣味逗得咯咯直笑。儿歌和亲子游戏每期都有,看着它,我就自然地陷入未来给孩子念儿歌、带孩子做游戏的美好想象。可小意出生之后,几乎每天都只断断续续地睡上六七个小时,二十四小时不让人休息地折腾、哭闹,这样的生活作息,让全家人一起陷入混乱。特别是在我提前结束产假回校上班之后,工作的压力,加上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情绪非常不稳定,能耐着性子给她读书、讲故事的时候几乎没有。倒是爷爷奶奶,不时拿出《婴儿画报》给她看。小意每次看到画报最后一页小宝宝们的照片,特别是美丽可爱的小姑娘的照片,就会显出激动,有时还能笑眯眯地呆望许久。
当小意能拿起画报,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翻动书页而是撕书。爷爷奶奶心疼那些画报,一面给她重新粘贴好,一面批评她。我试图阻止,强调小意还不会翻动书页,手部动作的控制和协调能力太弱,并不是不爱惜书籍,也不必担心从此养成不爱惜书籍的坏习惯。全家人都非常生气,觉得我是胡说八道,为这,爷爷奶奶渐渐连书也不想修补了。
留意观察小意的眼神、表情和精神状态,我感觉小意除了在0岁时表现出的,对其他孩子照片的兴趣之外,始终不喜欢《婴儿画报》中的故事和插图。这个不喜欢可能有很多原因,一是越来越破烂的画报经常令她被爷爷奶奶数落,二是当她对画报中的内容感到费解的时候(时常看到她费解的表情),不知道怎么提出疑问,而我自以为是的各种解释也并没有说明白什么……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读书的热情,大概在她两岁的时候,停止订阅《婴儿画报》。
两岁左右,小意显现出对颜色和图形较强的感知能力,我便开始给她讲朋友送的一套《大拇指计划》。这套书里的《形状与颜色》让小意得到无数的夸奖,当她在只认识一两种颜色的哥哥面前一口气指认出十种颜色时,我和小意都感到很得意。书中列举的各种几何图形,小意只需看一遍听一遍就能牢牢记住,以后在生活中主动运用:“这个鸡蛋是椭圆的咧。”还喜欢这套书里的《学观察》和《找规律》,我们一起玩着挺开心。
《好孩子乖孩子》也是朋友送的,一套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图画书,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对两岁多的小意来说都不合适,可是小意偏偏喜欢这套书,千挑万选之后非拿出来让我讲给她听。其中的《守交通》和《好品德》是小意的最爱,先是不厌其烦地求我反反复复地讲,然后一遍遍在那几个她觉得极其好玩的地方激动地鹦鹉学舌,有时突然发挥一下,再自己哈哈大笑,自得其乐。
同一时期,还有一套《好妈妈讲新童话》,一套《小小宝贝》系列,我和小意一样,更喜欢后者。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小意对这套书中的知识童话的兴趣远远大与经典童话,晚安故事、教育故事再次之。小意表现喜欢的方式就是每次都强烈要求你讲这本不要讲那本。任何说服都效果不好,勉强听完新故事,她马上递过来她的最爱,要求回到那个讲了无数遍的故事中去。
这个时期给小意讲故事的是我,给小意读故事的是爷爷。讲,每次都会有点不一样,小意听故事的时候时常会指正。如果要求小意照着书复述故事,她复述的大多是爷爷版的,也就是复述中尽量用爷爷照原文读出来的字句表达,少数记得不清楚的地方才自己发挥一下。据说,反复听一个故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所以,我安心地每天被小意拉着讲那几个无数次翻来覆去几乎都要令我发狂的故事。
其实,当小意能轻松地翻动书页之后,撕书的现象就慢慢消失了。爷爷奶奶认为这是孩子长大了,终于听进了我们的“说教”。可不再撕书的小意又开始在书上各种图形的中间涂色了,仍然是无法精细控制,涂色,就是在书上“乱涂乱画”。买了专门涂色的书给她,还是不行,拿到什么书就涂什么书,忘形起来墙壁、床单、窗帘上……我说:“涂吧,妈妈以后重新粉刷墙壁。”全家人又生气了。
小意不到三岁上的小班,记忆中那一年最多的就是焦虑。小意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吃饭、睡觉成了她在幼儿园里最重要也最艰苦的任务。饭桌上的责打,日常生活中的呼喝突然多了起来,睡前的阅读成为生活中微不足道的部分,但也是少有的我们之间显得不那么紧张的时候。是从这时开始,我寻找并大量购买童书。似乎需要赘述一下我的阅读史了。我是读着小人书和武侠度过的整个童年期,甚至没读过几则童话。接触童书是在读师范之后,因为学习儿童文学的缘故有限地了解了一些、阅读了一些——那时对儿童文学实在没有多少兴趣。所以,选购童书,我感到有困难。我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去红泥巴、去一些交流育儿经的论坛搜寻口碑不错的童书,按图索骥在当当购买。后来,还从新教育的“毛虫与蝴蝶”项目中知道了一些极好的童书。突然发现,有太多好看的童书了!腾出的书橱很快装满了,我对自己说,这是小意的书,小意的图书馆,我只是一个召集者、代管者、借阅者。
《月亮的味道》《彩虹色的花》《打瞌睡的房子》《驴小弟变石头》《活了100万次的猫》《我》《小皮斯凯的第一次旅行》是小意喜欢的,被反反复复讲着、读着的故事。《雷奥与狗》《不想飞的鹰》《五个丑家伙》《一片叶子落下来》《嚓-嘭》《獾的礼物》《快乐鸟的许诺》《爷爷一定有办法》《爱心树》《出走的绒布熊》《父亲和女儿》《不是我的错》这些,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缘故,没有入小意的心。隔些日子再拿出来讲、读吧,也许会爱上,说不定呢。喜欢不喜欢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不勉强。
上中班不久,小意第一次指名讨书,虽然闹着要买的是我不喜欢的《虹猫蓝兔七剑传》,但我仍然表现出夸张的惊喜。带她去书店,容许她自己挑一本,由着她喜滋滋地自己一路拿回家,由着她自顾自地“钻研”。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应她的要求,给她讲一讲呢?我知道以小意的阅读能力,根本看不懂这本漫画书。我还知道,多知道一些时下流行的漫画能让小意在伙伴中获得更多愉快体验。可我还是在高调回应了她的购书请求后,非常消极地对待了她的阅读内容。好在睡前还有那些我们共同喜欢的书,它们仍然具有吸引力。一周之后,《七剑》被冷落在地板上,我静静拾起它,放在了不常读的书中间。
《我的动物朋友》系列、《简单的科学》系列、《花格子大象艾玛》系列是小意读中班后我们反反复复讲、读着的书。在我看来,都不大容易理解,可是这三十本书却是小意的宝贝。《简单的科学》中介绍动植物食物链关系,《谁吃了幼苗》则是我给小意读的第一本科普读物,它和颇具幽默感的大象艾玛、韦伯一起带给我和小意无数快乐的时光。是从这几本书起,听完我的讲述或朗读,小意会主动要求:“我想自己再看一遍。”
读完《洞里洞外的老鼠》第一集,我几乎打算放弃了,太难,书里书外的世界,小意一定分不清吧。可是,那个随着书页的打开,由一个变成两个的洞洞实在太有吸引力了。小意每天都眼巴巴地盼着我将故事讲下去,每天都强烈要求先回头把讲过的内容讲一遍,再讲新的一集。故事讲到一半的时候,一天清晨,小意睁开眼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这本书捞到手中,躺在那里自己翻阅。她的心里开始惦记着一本未读完的书了!一个喜欢抱着喜欢的书入睡的孩子。
观察发现,目前小意已经能独立通过读图,看懂一些书的大致意思,享受阅读中由想象带来的无尽乐趣。我正在犹豫,要不要给小意朗读文字量更大一些的童书。也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在童书阅读中的所获,用不同的方式说给小意听。朗读一本很长很长的书,说不定哪天就开始尝试了。我很期待。
徐莉记于
2008年4月30日
【广大教育——广州一对一精英式辅导中心】
100%省一级重点学校专职骨干教师任教;
100%金牌外教英语口语;
100%个性化VIP小班设置。
100%教育界资深人士管理。
地址:广州天河北路
电话:020-38802362
QQ:134346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