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的安保措施应常态化

标签:
g广大教育国际教育安全教育家教精品教育亲子外教英语一对一教学 |
分类: 教育观点、学习资源 |
有些校园暴力就发生在校门口。所以,安保规格的提高,不能总是“临时”措施,而应该常态化、制度化。
福建南平惨案,再度引发社会对校园安全的关注。目前,北京市中小学纷纷提高学校安保规格,特别在上下学期间,不少学校增派人手护导学生。部分区县要求,上下学时段校门口不得聚集学生;学校保安将配备便于携带的安保器材,管片民警每天三次前往学校门口巡逻,并实行签到制。(3月26日《北京晨报》)
南平凶杀案发生后,北京的中小学引以为鉴,及时提高安保规格,这种做法值得肯定。校园安全问题,特别是其中的校门口安全,长期以来,在全国很多地方存在隐患,也发生过抢劫、绑架、故意杀人等恶性案件。2008年11月5日,广东珠海一卡车司机驾车故意冲向正放学的学生,造成5人死亡、20人受伤的惨剧。
这类恶性案件发生后,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地方,往往会采取临时措施,加强对校门口安全的管理。但是,时过境迁之后,很多本来十分有效的安保措施,又纷纷销声匿迹,直到新的恶性案件发生,才又重新“临时”。这样的做法,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确保中小学的安全。
事实上,虽然恶性案件常常只是偶发,但诸如校园暴力等问题,却是长期存在的,有的校园暴力就发生在校门口,就发生在上下学的时段。所以,安保规格的提高,不能总是“临时”措施,而应该常态化、制度化。与此同时,也需要通过应急训练等教育手段,提高中小学生的危机应对能力,能够在突发事件中最大限度地自救。□